这是很正常的军事行动,如果不是知道,谁会知道萧化一系的人都要投降呢?
直到几天之后,向明诚的军队和太叔高阳的军队会和了之后,宋伟茂才从各个渠道得知,萧化一系的人马全部叛变了!
就算他控制下的城池,都跑了不了文官。
这些人都是萧化的门人,他们当然知道此时宋伟茂的控制区已经成了是非之地。
这对宋伟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麻烦,没有文官维持本地的正常运作,后勤等一系列工作都会出现巨大的麻烦。
宋伟茂是个军人,不懂得这一切该怎么办,只好发传讯给卫国朝廷,希望得到下一步指示。
卫国朝廷收到了情报,也是极为震怒,萧乐池愤怒了,却毫无办法,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萧化居然背叛了卫国!
至于下面的官员背叛卫国,萧乐池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严格来说,人家也不算背叛的,他们本来就是萧化的人,这次只不过是听了萧化的而已。
萧化是他们的领头人,听了萧化的好像也不算太过分……
这个时候想要解决问题,就要派官员过去解决地方工作的问题,但是萧乐池又明白这也不太现实啊,海辽郡的九成官员都投降了,他们控制了海辽郡的大部分地盘,送过去的文官怎么才能到达宋伟茂控制的地盘啊?
还有一点,现在的情况下,会有几个官员去海辽郡?官员都精明的跟啥一样,哪里不知道海辽郡的情况?现在不光是萧化背叛了卫国,周军重兵压境也是一个大问题啊,他们去了,说不定就再也回不来了。
这样的情况下,还去海辽郡?
想要商议出去海辽郡的人选,怕是要花不少的时间,偏偏卫国朝廷,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时间越长,萧化就能稳彻底固海辽郡,到时候即便派去了官员,也没有任何用处了。
萧乐池最后下令宋伟茂率领骑兵部队从海辽郡撤离,同时下令从草原撤兵,到了现在这一步,卫国已经没有力量继续攻打蛮族了。
袁文滨的步兵部队,萧乐池打算放弃了,到了现在这一步,那些步兵部队已经彻底保不住了,骑兵好歹还跑的快,步兵真的没法溜。
不过萧乐池挺重视袁文滨的,让袁文滨带着一干军官也随骑兵部队撤退。
宋伟茂的骑兵要走,谁也拦不住,大周虽然也有些骑兵,但是不是都在海辽郡的,从别的地方调,恐怕还没来,宋伟茂的部队就要跑光了。
到了这一步,大周方面很容易控制了海辽郡,汤哲又下令从海辽郡征粮,当然不是采用和平的手段,而是采取暴力手段,对于那些地主而言,不用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海辽郡也是非常富裕的额,汤哲从海辽郡搜刮的粮草,足够数十万大军使用一年多的了。
汤哲就向太叔高丰申请,从周国抽调更多的兵力。
太叔高丰当然痛快的批准了,这次攻打卫国,太叔高丰就打了以战养战的策略,从卫国各地搜刮钱财粮草,来武装本国的大军。
大周民风彪悍,就算是普通的山民也是战士,虽然没有大周正规军能打,但是打列国的部队,没有任何问题。
汤哲这次从靠近海辽郡的大周境内征收了三十五万新兵,将麾下的军队一举增加到了六十五万。
加上从卫国招收的兵力,总兵力将近百万之众。
从卫国一个郡就搜刮了如此多的粮草,让各国都是无比的吃惊,这卫国也太富裕了吧?比想象中的更加富裕啊。
不仅仅是列国感到震惊,就连卫国皇帝萧乐池都震惊了,他也没有想到,他们卫国竟然如此的富裕。
不过有些事情攻打卫国的周军、齐军可以做,但是卫军自己不可以这么做,周军、齐军攻打卫国,本就是打算劫掠的,这一点卫国那些地主也有心理准备。
但是卫军这么做,恐怕麻烦就大了,那些地主在卫国朝廷都有不少人脉,他们的族人一部分在卫国朝廷做官,一部分在民间有巨大影响力,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萧乐池安抚他们还来不及,哪里敢派兵去征收粮草呢。
这个时候因为这种事情导致卫国大乱,太叔高丰和吕升荣两人怕是要高兴坏了。
但是攻打卫国的周军、齐军就没有这个顾忌了,他们不会受到任何掣肘,可以放心的使用武力,在扫并卫国的过程中,这样做没有什么后果。
战争结束之后,就不能这么做了。
那些卫国地主虽然愤怒,却什么都不敢做,他们要是敢捣乱,一定会迎来惨痛的代价。
平时他们觉得卫国朝廷很讨厌,总是想办法给官府添乱,现在才发现,他们的日子更难过了。
不过他们没人敢做什么,这些人都是精明的很,知道卫国此时处于不利的局势,他们要是捣乱了,周军调转枪口,专门对付他们,那可就糟透了。
他们只是希望别人当出头鸟,让周军、齐军放松征收的力度。
不过这年头谁傻啊,周军、齐军肯定等着人冒头呢,好来个杀鸡儆猴,这年头有良心的人都被坑死了,谁还肯做个有良心的人啊。
汤哲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又下令所有的地主解除武装家丁,否则周军立刻大军围剿,鸡犬不留!
那些人仍然是很愤怒,但还是照办了。
萧乐池还是做出了最大程度的报复,把萧化一系的人留在卫京的人都给杀了个精光,以此警告其他心中有投降念头的官员。
不过这个效果就令人怀疑了,真到了萧化部下的那种情况,有几个人敢不投降?
而且萧化一系的人损失也不算多大,他们多数族人都在本地,而不在京师,萧乐池能杀的人也就有限了。
一般来说,手握重兵的将领家眷都在京师,防止他们叛变,但是萧化是皇族,萧乐池才没有多重视这个布置,结果偏偏萧化这里出事了。
这让萧乐池不信任任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