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满不在乎地说道:“知道了。我这不是着急嘛!”
曹七噗哧一笑,见王大卫和王厚看向自己,道:“从时间上推算,快马足够从汴梁到秦州打一个来回。
所以,令尊王机宜肯定已经知道了你们的谋划。让我算算......应该就是你作《南乡子》的那天,对吧?”
王厚点头。
曹七:“那令尊有没有告诉你该怎么做?”
王厚:“没有。老头子就回了我一张白纸,一个字都没写。”
曹七:“那不是正好?你安心等着就行了,什么都不用做。嘿,我白赚一栋楼。”
厚先看向王大卫,又转头看向曹七:“有没有可能是我爹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毕竟他以前也没干过这种事儿,这次是头一回,手生。”
曹七眼睛睁得老大:“还能这样?”思考了一会儿,随即道:“不会。因为我知道很快有一件大事要发生。
这么看来,王机宜应该也预料到了,只是他不方便告诉你。”
王厚忙问:“什么事?”
曹七压低声音:“横山那边要败了。”
王厚愣住。
王大卫问:“在打仗?”
曹七:“是啊!从去年八月就开打了。”
王大卫追问:“我来汴梁也快两个月了,这里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我一点儿也没感觉到啊。你怎么知道要败?”
曹七傲娇地扬起小脸:“哼,我就是知道......好吧,是我大哥说的。”
王大卫:“既然你们预料到要败,你家又是勋贵,那怎么不想办法挽救一下呢?”
曹七:“怎么救?”
王大卫眨了眨眼,试探道:“上书?或者......按照你们大宋的正常流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呗。”
曹七:“上书也得有人信啊!说不定还会被小人说成:反对新法,心怀诅咒。
等真的败了,没准儿那帮人反倒会把失败的原因扣到我大哥头上。
拗相公身边现在都是这种人。苏子瞻已经自请外放了,你们听说了吗?”
接下来,在王大卫和王厚的追问下,曹七也做了一次说书先生,将苏轼遭受的私运案详细讲解了一番。
王大卫听得津津有味,只是心中疑惑:曹七嘴里的拗相公跟度娘说的王安石是一个人吗?
既然穿越了,得找个机会跟他好好唠唠。
讲完苏轼的案子,曹七意犹未尽,继续讲起正在进行的横山战役。
让王大卫没想到的是,本次宋夏之战居然是大宋这边先挑的头。
去年八月,时任庆州知州的李复圭看到东京城里变法搞得风风火火,猜测新官家跟以前的几位不一样,大概要锐意进取、做个一代雄主。
不甘寂寞的李复圭想要拔得头筹,于是派遣大将李信带三千人马出荔原堡,夜袭夏兵。
结果李信大败而归。李复圭一怒之下斩了李信,想了想又不甘心,继续派其他将领出击。
这次效果不错,也可能是运气不错,斩首数千。
西夏怒了,集结重兵准备报复。李复圭怂了,收缩兵力严防死守,同时上报求援。
消息到了汴梁,守旧派一顿嘲讽:让你们瞎折腾,看,折腾出事儿了吧!看你们怎么办。
变法派的两位主力:王安石和韩绛双双请命,赵顼最终选定韩绛宣抚陕西。
韩绛,字子华,真定灵寿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名列第三,第四名正是王安石。
治平四年正月,英宗病逝,赵顼即位。六月,时任三司使的韩绛上书指出差役法的弊端和危害,需要改革。
正是这次上书吹响了变法的号角,当时的王安石还在江宁打酱油。
赵顼流露出变法意图后,韩绛和弟弟韩维一起举荐了许多人才,其中就包括王安石。
西夏集兵的消息传到汴梁之时,王安石正在跟韩绛吵架,争执的焦点就是韩绛最初上书提及的改革役法。
韩绛并非完全反对王安石制定的《免役法》,而是对其中收取下户免役钱以及免役宽剩钱有不同看法。
当时两人同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绛比王安石大九岁,既有变法首倡之功,又是王安石的举荐人,结果他愣是吵不赢。
两人一同请命,其实是让赵顼在两人之间做个决断。赵顼选择了王安石,韩绛离开汴梁,去了陕西。
听到这里,王大卫突然不想找王安石聊天了。
韩绛到了陕西,知道自己不擅兵事,但也不以为意。
身为宰相,难不成还要亲自披坚执锐?虽然自己不能打,但只要识人、用人,安排能打的人去打不就行了。
韩绛对自己的识人之术颇为自信。
韩绛“识”到的第一个人才叫种谔。
种谔是名将种世衡第五子,骁勇善战,在整个西军体系中是出了名的能打。
别人能打可以做到“闻战则喜”,种谔则更进一步。
治平四年,种谔在上级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率军出击,迫降西夏将领嵬名山,收复绥州,共缴获酋长首领三百人、一万五千户、兵士一万人。
西夏聚集四万人马,想要夺回绥州。
种谔指挥宋军、降军以及绥州全体老弱妇孺协同作战。追击敌军二十里,俘获斩杀甚多。
韩绛非常欣赏种谔,种谔投桃报李,提出了自己的策略:
西夏这次聚集兵力的目标是环庆路。
环庆路地势险峻,加上几十年经营,寨、堡无数。
西夏要想有所收获,必定抽调各处精锐,包括西夏的龙兴之地——银州、夏州。
届时,环庆路主守,泾原、秦风两路协防,而他种谔可以率领鄜延路的军队向北越过横山,只扑空虚的银、夏二州。
韩绛大喜,当即任命种谔为鄜延钤辖。
离开鄜延路,韩绛继续西进,到了庆州。
当初挑事儿的庆州知州李复圭已经卷铺盖滚蛋了。不过他是文官,死不了。
没准儿过几年抱上个大腿还能复起,继续作妖。新任庆州知州叫王广渊。
在庆州,韩绛又用他的“慧眼”找到第二个人才——王文谅。
王文谅的出身可没有种谔那么优秀,他原本是西夏重臣没藏讹庞的家奴,犯事儿后逃到了大宋。
谁也不知道王文谅是怎么就入了韩大宰相的眼。反正韩绛对王文谅言听计从、委以重任,特命他节制蕃军。
如果不是王文谅出身不好,韩绛说不定会让王文谅统管整个环庆军。
王文谅确实是个人才,不过他的才能不是军事,技能点儿全都点在飞扬跋扈、欺上瞒下、坑害队友、争功诿过上面了。
可韩绛就是信任他,谁劝都没用。甚至,韩绛还把广锐军的战马夺过来给了王文谅统管的蕃军。
环庆军就在这样的气氛下迎来了西夏的进攻。
战事胶着。
好在种谔预判准确,鄜延军一路势如破竹,顺利穿过横山,推进到横山北麓,距离银州不足六十里。
种谔下令:停止前进,原地筑啰兀城。随后,又在后方修筑抚宁堡。
而他本人则返回绥州。并且,种家第三代的几个年轻人已经来到了汴梁。
曹七的大哥曹评由此得出结论——败局已定。
王大卫暗想:韩绛的“慧眼”其实也还行,只要别用在姓王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