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皓在看过了沈天赟,李执和兵部选出来的临场加开的策论后,综合了几人的批注,最后点了近百人。
侍从官去宣了旨,让这百人分批次入宫,天家要再考核他们。
二十日的功夫,杨文皓把这百人都见了一面,与他们就他们的策论点好好聊了聊。
最后下达了天子令,亲授了这百人官职,去往六部,着他们用心做事,按照自己策论里的想法,将自己的策论目标实现。
这百人狂喜,因为他们去的部门都是实职,只要他们肯努力,是一定会有建树的。
这可比进翰林熬资历强太多了,很快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安排好这些人的去处之后,杨文皓宣了沈天赟和李执进宫。
杨文皓在两人到了之后,开门见山的说道:“沈爱卿,朕想替太子拜师,不知沈爱卿是否能考虑一下?”
沈天赟想了好几分钟,他原就没想在朝廷待太久,最多再有十年他就会辞官归隐。
十年虽然能教出一个学生,可是太子,却并非是个好弟子。
概因他母亲之故,沈燕瑭也说了太子的一些事,为帝后也只是勉强的守成之君。
“回皇上,臣才学不够,还请您为太子另请高明。”沈天赟低下头回绝了杨文皓。
杨文皓在心里叹气,“沈爱卿不用担心太子的母亲,朕已经对太子说清楚了上次的事,太子也知道他母亲的不对。还望沈爱卿看在朕的薄面上,能提点太子一二。”
“皇上,这件事可否让臣回去考虑些时日?”沈天赟退了一步。
“可,不过朕只能给沈爱卿三日时间。”杨文皓知道不能勉强沈天赟,要不然他肯定会拒绝得更彻底。
随后杨文皓又拜托李执给太子做武艺先生,李执答应了。
出宫的路上,李执问了沈天赟的想法,“天赟,是否是太子有不妥?”
“兄长为何会这样想?”
“要不然以你对大渊的忠心,不可能不尽力辅佐下一代君主。”
“嗯。是有些顾虑。太子估计只能做个守成的帝王。魄力不够,章皇后会成为他的弱点。”沈天赟直言。
“为何这样肯定。天家不是说已经将来龙去脉都说清楚了么。”
“兄长,那毕竟是太子生母,生母有求,或以命相逼的时候,作为儿子,你是应还是不应?”沈天赟反问了李执一句。
李执是个聪明人,立刻就听出了沈天赟的担忧。
“嗯。我知道了。太子秉性纯良,却有些优柔寡断。”李执接触过太子很多次,熟知他的性格。
“那你要如何拒绝?”
“还未曾想好。我最多还会在朝堂十年,这十年内我会培养出接班的官员,之后就归隐,我打算与春微四处走走,有可能再出一趟海。”
“你都已经想好了去处……”
“嗯。所以我才会到了丰都就开商贸,回了京都就兴修水利,防洪堤和泄洪堤,接下来的各种工事,我都会在十年内完成。”
“……”李执已经无话可说了。“你有推荐的人选吗?实在不行到时候我帮你拒了。”
“不用,如果推脱不了,我会答应下来,我也想看看,太子还能不能扭转过来。”
不过可能有些难,毕竟太子今岁已经十一了,半大少年,已经懂很多事了。
沈天赟回家后,给沈燕瑭使了一个眼神就往书房走。
“天家让我教导太子。”沈天赟押了一口茶,坐在椅子上眯着眼说道。
“爹没答应。”沈燕瑭很肯定。
“嗯。太子对我们沈家有怨言,他认为章止水是我们故意弄进去的。”
“嗯。他没有天家豁达,这一点,承了章止水。”沈燕瑭在太子手下做了一辈子官,自然了解他的心性。
“他前生的太傅是谁?”沈天赟打算给他荐一个。
“归隐的南山先生。此刻应该正在听岁山钓鱼,闲云野鹤。”
“行。”
父子俩就太子之事又谈论了一番,“爹,实在不行你就试一试,看太子还能不能拉回来,毕竟他以后会承大统。”
国君有才干,能容人,底下官员也好做事也大渊才能走的更远。
沈天赟没对沈燕瑭表态,他在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就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将沈燕瑭对太子的判断又思考了一番,沈天赟亲自去了听岁山,见了归隐的南山先生,说服了南山先生出山,带去了天家面前。
杨文皓很无奈,“沈爱卿就这么不看好太子吗?”
“皇上皇臣并没有这个意思,臣的精力其实有限,工部的事我要忙将近五年,家中有妻儿老小需要陪伴,再腾不出多的时间来教导储君了。”沈天赟这话说得很认真,杨文皓知道没有余地,就不再言说。
“不过臣与南山先生谈过,关于储君的教导,他比臣更有经验,毕竟他教导过三任储君,臣会把自己的一些见解与南山先生讨论,到时候就看南山先生如何因材施教吧,皇上应该相信南山先生才对。”
沈天赟推了教导储君的事,太子是在第二日就知道了。
心里松了一口气。
他其实也不愿意沈天赟来教导他,母亲的事实在太尴尬。
虽然父皇说了沈天赟乃良才,要他同他学习,可是为人子女总要先考虑亲娘吧。
南山先生教导过三人任储君,他很满意这个人选。
所以在杨文皓跟他说得时候,他直接表个态,“父皇,儿臣很满意南山先生。”
“沈天赟的才干,大渊没有官员可以匹敌,你的想法父皇清楚,你太优柔寡断,储君不能如此。
你母后的事,你必须要有分辨力,要不然你以后会被她牵着鼻子走。”太子对此不以为意。
“父皇,母后只是想偏了,以后纠正过来就行。”他认为他有自己的判断力,母后会为了他而改了以前的性子。
“皇儿,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母后改不了了。”你也改不了了。
怪不得沈天赟不愿意教导太子,这个性子,作为一国储君确实有些让人失望。
杨文皓只得努力为儿子铺路。
还好春闱后点的那些策论优秀官员,对公务已经上手,沈天赟答应帮忙培养对大渊有用的人才,十年大渊必能涌出各个科目的人才。
至于太子,自己慢慢教吧。
杨文皓花了一下午给太子讲解御下之术,帝王的决策,帝王心术,还有帝王的心胸。
时光在流逝,丰都边境的商贸,在加入拉回人后,变得更为繁华,这个消息传回京都的时候,杨文皓大喜。
京都周边七城,每年的粮产都再稳定增长,百姓欢喜得奔走相告。
水利设施的好处更是得了京郊百姓的大肆夸赞。
大渊的各大城池,日渐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