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定论
“回陛下,臣以为韩珣文章中所言虽然某处会有言过其实之嫌,但是,对于一位还涉足政事的人来说,这份见解已经实属不易,总体来说却是瑕不掩瑜。”
无论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有完美一说,除非大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出发,否则,鉴赏的角度不同,势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而肖思烃也并没有否认韩珣这篇文章确实有不足之处,但是,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瑕不掩瑜。
而作为在朝多年的一名老臣,肖思烃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份极富个人见解,又慷慨直言的殿试试卷了,他接着说道:“陛下,臣以为有言而不尽所以欺君,虽稍轶规范,不过草莽微贱罔识大体已耳,惓惓之愚或可见谅于朝廷。”
“惓惓之愚或可见谅于朝廷,嗯,你们几个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仁宗皇帝对于肖思烃的这个说法笑了一声,虽然只和韩珣有过一次对话,他可不认为那个小子会和“愚”扯上边,当然了,他也知道肖思烃所愚非彼愚。
之后,剩下的四位阅卷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两“尖”已经出列,所以四人对韩珣的看法还是相对积极的。
“……如果说会试策问考查出举子的学识的话,那么殿试策论就不仅仅要有见识,而且还要有胆量,要能够直陈己见,要能够针砭时弊,对一些敏感问题提出自己的改革意见。这是微臣的一点漏见。”
“嗯,诚如杨尚书所言,这篇文章确实有所纰漏,但是,朕也以为这的确是一篇难得的敢于直陈己见的上佳之作,如此排名有些可惜了。”
待到四名阅卷官说完,仁宗皇帝也适时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而自从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就一直沉默不语的杨炯知道已经事不可为,仁宗皇帝的这番做法是显然是想将韩珣的名次提前,这时,他拱手说道:“是臣一叶障目了,若非陛下提醒,险些错过了一位栋梁之材,莫不如将韩珣列为状元如何?”
既然事情的走向已然无法更改,杨炯自然也不会去强求什么,而是巧妙的选择了以退为进。
现在将韩珣列为状元这种事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仁宗皇帝打量了杨炯一眼,如果真的将韩珣的名次提的过高,打的就是杨炯的面子了,因此,他笑道:“不必,那个赵树文今年年岁几何了?”
“回陛下,已经四十有五了。”
“四十五,大了些。”
就在御书房内的众人因为韩珣的一篇文章而陷入争论的时候,事情的始作俑者则是正在一家勾栏惬意的听着评书,至于殿试的事情在考完之后早就被韩珣拉在了脑后。
其实韩珣自己心里有数,按照他自己的估计,因为自己殿试的行文风格前三大概率是没戏了,不过,前十还是有希望的。
殿试结束的次日,韩珣曾经到顾府将他殿试时所写的文章口述给了他的老师。
顾太师听后只是笑了一声,因为他曾在韩珣会试时候的试卷上就看出了一点这样的苗头,只不过当时韩珣的言语并不尖锐,所作的文章还是很含蓄的。
以顾太师对韩珣的了解,他大概猜到了韩珣在殿试上可能会用激烈的言辞,将朝廷某处腐朽不堪的地方不留情面揭开。
一直以来,顾太师都教导韩珣要做一个做真人,学真知,求慎思,践真行,以赤子之心求治国之道,他对韩珣的期望远不止只是科举这座小池塘。
韩珣像一个纨绔子弟一般在外面从正午一直游荡到日暮时分才朝家的方向走去,不过,他在路上改了主意,让刘军改道冯府。
韩珣从仆人的口中得知外祖父在书房,从小长大的地方,他遣走那名仆人后,便独自一人朝院内走去。
过了一会后,韩珣来到书房,看到了在晕黄色灯火下神情专注的外祖父,他在门上轻轻的敲了两下:“外祖父。”
因为韩珣的原因,冯维最近一段时间精神好得不得了,虽然说他子嗣不丰,只有一个女儿,但是,如今出了韩珣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后辈他也算是知足了。
想到他的那几位老友因为韩珣而对他说的羡慕之语,冯维的心情就莫名的愉悦,如今已是知名之年的他对自己的仕途已经不在执着于仕途,反而是会更多的关注自己孙辈的成长。
“你这个孩子怎么突然跑到这里来了?”
从之前的一次对话中,冯维已经知道韩珣的态度,如今恩科也已经结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韩珣就要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了,刚刚他就是在想该给韩珣安排在什么位置会比较合适。
韩珣笑着走过去:“这不是终于闲下来了,来看望一下我最敬爱的外祖父嘛。”
“白天的时候也不见你,怕不是临时起意吧?”
冯维看到韩珣那副嘻嘻哈哈的样子,自然是知道他大概是在开玩笑,也许这句话也有几分真,至于几分真就不得而知了,恐怕只有韩珣才心知肚明。
“白天的时候不是在满大街的给您和外祖母买礼物嘛,不曾想居然用了一天的时间……”
韩珣后面又接着编了几句,最后,他在外祖父似笑非笑的神情下终于还是绷不住了,笑道:“哈哈哈,开个玩笑,外祖父不要介意哈。”
冯维哼笑了一声,显然是对韩珣这套小把戏再熟悉不过。
韩珣也跟着呵呵笑了一声,然后绕过书案,来到外祖父的身旁,看到案上铺放着一张地图,他细细的打量了一下,确认上面所画的是交州地貌。
看到这副地图,韩珣这才想起来前一段时间听到的关于交州的一些消息,岭南地处偏远,消息闭塞,也不知道哪里现在是什么情况了。
想着外祖父可能会知道一些内幕的消息,于是,韩珣轻声问道:“外祖父,岭南那边有消息传回来吗?现在是什么情况?”
“怎么可能这么快,不过,我倒是希望最好不要有消息传来。”
“外祖父是不看好这一仗?”
韩珣听出了外祖父话中的意思,可是,他认为岭南那些造反的人只是山中的一些部落,纵然靠着悍勇攻下了一郡,但是,等到朝廷的大军一到,恐怕会成摧枯拉朽之势。
“虽然近些年来大晋的军队略有颓势,但是,抵抗外敌的实力还是在的,与其说我对军队没有信心,不如说对这次领兵的将领没有信心,况且,岭南地形复杂,又多有瘴气,兼并山中侗民悍勇,这一仗恐怕远不如众人预期中的那样好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