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策反
蔡琰的心里,始终都像是有一根刺扎着,动一动就流血。
如今,主公帮她把这根刺拔掉了。
不得不说,要不然是主公呢,太会泡妞了!
有了这一道圣旨,蔡琰还不得对他感恩戴德、死心塌地一辈子?
反应过来的宾客,突然再度哄闹起来。
纷纷上前敬酒祝贺。
这个圣旨,就是刘风为蔡琰准备的礼物。
办,也不难。
只是给曹操去了一封信,提醒了一下他。
蔡邕对于曹操而言,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友,他自然也乐于帮这个忙。
于是就有了这道圣旨。
蔡琰是绝对惊喜的。
她心里有这么一件事,却从来没有开口求过刘风。
是因为,她不确定,让皇帝给她父亲平反,这件事到底难不难?
之前的时候,刘风天天都很忙,都在为了新政的事。
蔡琰担心说出来,无谓地给刘风制造烦恼。反正父亲故去也很久了,平反并不急于一时,就一直忍了下来。
倒没想到,刘风居然瞒着她,在暗中就把这件事情办了。
这让蔡琰感觉到,自己终于在刘风的心中,占据了一块位置。不求多,只要小小地占据一块,这就让蔡琰心满意足。
刘风不是一般人,他是要干大事,要改变这天下的人。
这样的人,还能在心里给自己留一小块位置,蔡琰还能奢求什么?
今夜之后。
蔡琰再和刘风睡在一起,那就名正言顺的多了。
第二天,就是新年。
刘风和蔡琰,还沉浸在大婚的甜蜜之中,迟迟不想起床。
这时,一道消息,打破了这甜蜜的感觉。
“主公,昨夜渤海郡有人暗中闹事,趁百姓燃放爆竹,在城中四处纵火,烧毁了一些房屋!”
这个消息让刘风一激灵,他知道,随着新年的到来,和袁绍的斗争,终于要浮出水面了。
不用想,肯定是袁绍指使的,要在新年夜,给刘风添点堵。
“损失情况如何?”
刘风先没有问奸细的事,那不重要。
“回主公,细作的目标,应该是粮库。李典将军在离开之前,做了周密的安排,因此只有一间粮库被焚毁,损失粮食千石。”
这个损失不大。
李典、臧霸、孙观全都回来,参加自己的大婚了。
渤海没有大将坐镇,这才给了那些奸细可乘之机。
新婚之夜给自己找麻烦,刘风必不能惯着这些人。
之前觉得,和曹操的粮食交易,好歹也要等到元宵节之后。
这些人,应该到了交易的时候动手,收益才最大。
哪知道,他们这么按捺不住?
刘风叫来了李典、臧霸、孙观。他们也刚刚收到消息,得知了南皮发生的事。
非常愧疚,但没办法。
他们谁也不愿意错过刘风大婚,思想上就放松了那么一下下,结果就出事了。
“主公,这些小崽子不知道天高地厚,我这就赶回去,把他们全揪出来杀了!”
臧霸的脾气还是挺火爆的。
平日里因为要学习大将风度,都压住了。现在被人气到,才展现本来性格。
李典看了看臧霸,也点头附和道。
“幽州民心可用。那些人出门活动,邻居可能有人看到。只要去走访一下,估计能抓住一批人。”
李典的性子,相对比较深沉温和,更显理智。
孙观没有说话。
他一直是做臧霸的副手,习惯了光干活,不出风头。
三人这也算表了态。
刘风却轻轻地摇了摇头。
也不是否定他们的提议,只是觉得,可以不用这么简单粗暴。
这件事,说不定还能稍微利用一下。
“别急着查。”
“一旦把这一批人揪出来,会让其它潜伏的人更加小心,更加难以揪出来。”
“对付袁绍安插来的这些人,两个思路。”
“第一,数量巨大,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管理的方式。打掉了负责指挥的人,其他人就成了一盘散沙。”
“第二,策反!只要我们策反的力度够大,敌人的内部必然开始相互怀疑,相互不信任。做得成功,就可以轻松瓦解他们。”
听到刘风的话,李典、臧霸、孙观三人,都是一凛,拱手行礼表示敬佩。
主公总是这样,不愿意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
很多看似影响不大的小事,被主公一顿操作,总能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创伤。
袁绍还是幼稚,没怎么吃过主公的亏,出手才敢这么肆无忌惮!
臧霸对那些人的怒气,还未消散。
忿忿地对刘风说道。
“这些人要抓住了,我统统安排他们去造船。不听话就丢水里喂鱼!”
李典倒是控制住了情绪,顺着刘风指引的方向,想了下去。
“主公,地都已经分给他们了,要策反,给他们开出什么样的条件比较好?”
“如果给的条件太好,恐怕又会引起百姓不满。”
确实。
策反给出的条件太好,就会让老百姓心理不平衡。
凭什么老老实实种地的人,就得不到?反而那些捣乱搞破坏的人,还能得好处?
天理何在?
刘风给李典,投去一记鼓励的目光。
虽然李典想岔了,但是肯动脑子去思考,就很难得。
如果属下都能有这种态度,即便笨一点,刘风也能带着他们,迅速让幽州崛起。
“这件事好办,无非就是换一个切入点的问题。”
“袁绍派人来卧底,必定要扣下他们的家人,作为人质要挟。”
“所以,只要发一个公告。”
“船厂、驿站,招募独居男人,饷钱优厚,但封闭式管理,不准回家……”
李典、臧霸、孙观,豁然开朗。
眼睛一下就亮了起来。
主公总是有那么多出其不意的好点子,好像永远也用不完似的。
这个计策极妙!
倒不是说,饷钱优厚,就能够吸引那些人前来。优厚的饷钱,只是一种安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是奴工。
关键之处,在于招募独居男人。
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对所有独居男人进行“游说”。就算有人不想去,也无法忍受频繁的被人调查和劝说。
潜伏者会本能地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被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折磨。
再者。
船厂和驿站,都是比较关键的机构。
那些潜伏者一定会想方设法,多安插人进去,这样方便获取消息。
可是进去以后,封闭式管理,不准回家。这些人就相当于被控制起来了。
而且还能造成他们消息传递的壁垒。
这种时候策反一部分人,就会让其他所有潜伏者,心理压力倍增。谁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被出卖?就算暂时没被出卖,也不确定何时被出卖。
心头的猜疑,是他们最大的压力!
主公短短的几句,里面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
让李典他们三个,越琢磨越感觉有味道。
这样总体比较松散的策反,只要进行几番拉扯,就能很容易地让对方崩解。
而且还不会在民间,引起多大的反响。
同时还顺势把两个重要机构,也建立起来。
至于,他们会担心自己在冀州的家人。
这也不是大问题。
只要主公打败了袁绍,他们就可以和家人重逢。
只需要每天给他们灌输一种想法,刘风是神子降世,袁绍绝不是对手。
这样就行了。
很多的想法,会自然而然的,在他们的心头发酵。
最后。
臧霸还是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主公,和曹操之间,牛马换粮食的交易,必定会遭到袁绍的破坏。”
“我们要怎么伏击他们?”
从一开始布这个局,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让袁绍吃一个大亏,削弱他兵力的同时,再恶心恶心他。
最后的伏击,自然是重中之重。
刘风对于这场早就预定好的伏击,也曾设想过很多方案。
杀伤为主?
还是俘获为主?
或者还是把重心,放在恶心袁绍上面?
前后其实想了很久,最后觉得,这一次伏击,将会标志着双方正式开战。
还是以争取后续战略上的主动权为主。
这样抢占先手,然后再不给袁绍喘息的机会,才是最佳方案。
“袁绍过得太滋润了,想欺负谁,就欺负谁。”
“我们这一次的伏击,要打到他知道怕!”
“我要求你们,除了正常设伏之外,还要主动去引诱敌人。”
“把粮草交易这个诱饵,去喂给袁谭,还有颜良。”
“这把火要烧旺,引得他们越多人来劫粮越好,咱们一次解决!”
李典和臧霸面面相觑。
袁谭倒也还好,只是一个草包公子。
可是颜良,那可是河北第一号名将,号称可以匹敌吕布的高手哇!
这种大将,恐怕就不是他们能够对付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