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冷战结束以来,美军在很多人的眼中可以说是“强无敌”的存在,尤其是特种作战领域,美军可谓是一枝独秀,创造了不少经典战力。但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常胜军,美军能有今天的成就,其实也是通过不断的栽跟头逐渐磨练出来的。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个美军特种作战的失败案例“鹰爪行动”。
1979年10月,经美国总统卡特批准,流亡海外的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前往美国避难。伊朗政府很快得知消息,提出抗议,并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回伊朗受审,但遭到卡特政府拒绝。
1979年11月4日,为了迫使美国引渡巴列维,伊朗3000多名武装学生直接冲进位于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将使馆内的66人劫持为人质。后来,经过谈判,伊朗方面释放了14人,但余下的52人说什么也不放了。见谈判陷入僵局,美国人估计也是觉得以色列当年可以千里奔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抢回人质,自己也可以。于是,卡特便授权给军方,决定采用军事行动营救人质,行动代号“鹰爪”。
由于是总统亲自拍板、国防部牵头的项目,而当时的美军内部又没有成立统一指挥秘密任务的特种作战司令部,因而消息一出,整个五角大楼都沸腾了,陆海空以及海军陆战队纷纷上书,都想争夺任务主导权。
毕竟拿到这种机密项目,就意味着能拿到不用走账的机密经费,白花花的银子放在面前,任谁都会眼红。至于任务会不会失败,失败后又会怎么样,当时根本没人关心,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任务不可能失败。考虑到手心手背都是肉,五角大楼的大佬们在反复扯皮后,决定一碗水端平。
具体分配是这样的,陆军负责出动地面部队和直升机,海军出动航母和战斗机,空军出动运输机、预警机和飞行员,海军陆战队则出直升机、飞行员。四个军种联合行动,让大家都能喝汤吃肉。
但如此一来,“鹰爪行动”的规模便越搞越大,仅人员就多达200余人,除了三角洲部队外,还有游骑兵部队、中情局以及驻扎在德国的数十名精通城市巷战的特种兵。后来又经过反复扯皮和研究,五角大楼拿出了一份无比复杂的行动计划。
首先,三架mc-130搭载132名“三角洲”和“游骑兵”,从阿曼的马西拉岛起飞,前往德黑兰东南部约320公里的“沙漠一号”集结点,等待八架空载的ch-53d“海上种马”直升机前来会合,一同前往的还有三架装备了加油设备的Ec-130,紧跟着六架mc-130后面的便是从尼米兹航母上起飞的八架ch-53d。因为航程太远,直升机需要在一号集结点加满油后才能继续下一步的任务。两支飞行编队汇合后,mc-130上的突击队员换成加满油的直升机,飞往距德黑兰84公里的“沙漠二号”集结点。
按照推算,抵达二号集结点时应该已经接近天亮,不宜行动,所以直升机和突击队就地隐蔽一个白天。待到天黑,突击队与事先潜入伊朗的中情局特工在二号集结点汇合,再换乘六辆卡车前往德黑兰营救人质。营救人质期间,突击队员分为两路,分别进攻大使馆和伊朗外交部大楼,并切断当地的电力设备,制造混乱。
一旦得手,突击队员将保护人质前往一个体育场。与从“沙漠二号”集结点飞来的那八架直升机汇合。与此同时,另一支人数为106人的突击队效仿当年以色列突袭乌干达的行动,搭乘两架c-141运输机夺取德黑兰郊外的扎里耶空军基地。行动的最后,八架直升机载着人质和突击队员前往曼扎里耶空军基地,所有人登上c-141运输机撤离,八架直升机则炸毁在机场。
在整个行动过程中,会有一架E-3预警机负责监控伊朗空军的动向,另有两架Ac-130攻击机和14架F-14熊猫式战斗机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理论而言,这份计划制定的确实很漂亮,各方面衔接紧凑,兵种配合天衣无缝,看不出有什么瑕疵,但就是漂亮的过头了。按照这个计划实施,美军需要在不惊动伊朗政府的前提下,在伊朗的腹地开辟两个聚集点。拿下一个体育场。并攻占一个防守严密的空军基地,并且突击队中途需要经历四五次转机和换乘其他交通工具还得多军种联合作战,这种复杂且容错率极低的操作,别说是去捞人了,哪怕是组团去旅游也没法保证不出岔子。
只能说能制定这种计划,说明美军没把伊朗放在眼里。美国人自负的认为杀入德黑兰救回人质如探囊取物。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战争从来就不是打游戏,失败了还可以重来。
1980年4月24日傍晚,随着六架mc-130从阿曼马西拉岛起飞,鹰爪行动正式开始。根据情报显示,接下来几天,伊朗的天气状况良好,非常利于行动。可是mc-130刚刚进入伊朗境内,就遇上了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对于硕大的运输机来说,沙尘暴当然不算什么,但对于直升机而言,沙尘暴可是大麻烦。
为了避免直升机机队遭遇困难,运输机驾驶员立即将情况上报,以便提醒易受天气影响的直升机躲避沙尘。可当时的美军,不同军种使用的通讯频率不同,而跨军种之间的通讯都必须要先传送到位于埃及的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然后由空军的战斗转制小组转接。这种严重的沟通问题导致运输机发出的信息未能传达出去。
果不其然,没有收到消息的八架直升机。迎头撞上沙尘暴后,其中的六号机就因为主旋翼出现故障不得不迫降。机队指挥官权衡一番,决定放弃六号机,并在载上六号机驾驶员后,指挥剩余的七架直升机继续向预定地点飞行。继续飞行约一个小时后,他们又碰上了第二个沙尘暴。
很快,五号机传来报告,导航和仪表都出现了故障,飞行员大呼兄弟们,对不住了,然后便掉头返回了尼米兹号航母。
这样一来,原本八架直升机就只剩下六架继续执行任务。而此次任务的关键所在就是至少要保证有六架直升机可以正常工作,因为一架ch-53d“海上种马”直升机只能搭乘30多人,而突击队和人质合计近200人,如果低于六架,到时候就坐不下了,行动必须终止,出意外的不仅仅是直升机机队,c-130机队穿越沙尘暴降落一号集合点时,突然有队员通过夜视仪发现远处有一辆油罐车正向自己这边驶来。难道是行动暴露了?
来不及多想,“三角洲”部队指挥官贝克维斯上校立即命令拦截油罐车,但油罐车并没有停下。不得已,美军冒着暴露的风险发射火箭弹打爆了油罐车。车上的两名司机一人在爆炸中死亡,另一人则跳上一辆皮卡飞驰而去。
由于沙漠一号集合点是个废弃的机场,附近常有石油走私者活动,因此贝克维斯判定那名逃跑的司机应该不会向伊朗官方报告,便决定行动继续。然而祸不单行,就在美军想着如何扑灭油罐车燃起的大火时,又有一辆满载伊朗平民的客车从反方向驶来,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美军很郁闷。精心挑选的秘密集合点竟然连续被平民发现两次,这算哪门子的秘密行动?情报人员事先到底是怎么踩的点儿?无奈为了保密,突击队员只得再次开火,打爆大巴车的引擎,俘虏了车上的伊朗乘客。客车上的40多名伊朗乘客同样也很郁闷,在自己国家的腹地竟然被美军俘虏了。
4月25日凌晨一点整,在被两轮沙尘暴蹂躏了三个多小时后,六架ch-53d终于歪歪斜斜的飞抵沙漠一号集合点,而他们到达的时间比原计划足足迟了一个小时。更让人闹心的是,六架直升机中的二号机在降落后也出现了液压系统故障,经过检查,这架直升机无法修复。前面说过,五架直升机是完不成任务的。经过一阵心理斗争,贝克维斯决定放弃任务,并将情况汇报给了国防部。
当晚,卡特总统得知消息,急忙召开紧急会议寻求对策。众人一致认为,现在放弃任务,至少不会有人伤亡,而如果继续执行任务,要是直升机再出故障,后果更难预料。于是,卡特总统只好同意终止营救行动。
4月25日两点四十分左右,“沙漠一号”集结点的美军得到答复,着手准备撤离。但就在这时,意外又出现了。四号直升机的飞行员报告称油料不足,申请加油,而这需要三号机腾出位置。结果当三号机起飞时,旋翼卷起的沙尘遮蔽了飞行员的视野。
当时正值深夜,漆黑一片,飞行员惊慌之下操作失误,一头撞上了前面的Ec-130。两机相撞后瞬间引发爆炸,爆炸导致八名美军丧生,四人受伤。看着两架不断燃烧的机体残骸,贝克维斯呆若木鸡。为了避免再出事端,贝克维斯果断下令抛弃所有直升机,释放俘虏,全员搭乘Ec-130运输机撤离。鹰爪行动最终以惨败收场。
天亮后,伊朗军队来到现场,俘获了美军遗下的五架ch-53d。并将这些直升机编入伊朗海军服役,这真是妥妥的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伊朗对美国的羞辱还不止于此。
事后,伊朗政府将“沙漠一号”集合点改造为反美宣传的旅游景点,这个地方现如今也成了伊朗民众休闲游玩的好去处。鹰爪行动的失败,很快经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传遍全世界,这严重打击了美国民众对联邦政府的信心,卡特因此颜面尽失,并在接下来的大选中败给了里根。不过,伊朗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这场战争迫使伊朗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因为如果伊朗同时与伊拉克和美国爆发战争,形势会非常不妙。
于是在1981年1月19日,通过阿尔及利亚的调停,美伊达成协议,伊朗释放被扣押的52名美国人质,美国政府则承诺解冻伊朗的货币资产,并保证再也不干涉伊朗事务。至此,持续444天的伊朗人质危机最终得以解决。
人质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美军上下却高兴不起来了。在鹰爪行动中,美军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不同军种之间存在的沟通困难现象,再比如行动之前就已经暴露的行动主导权不确定、指挥混乱以及飞行员在夜间操作水平低下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美军在1981年成立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专门组建了一支擅长夜间秘密渗透任务的特种部队。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
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在行动中,美军虽然轻松取胜,却再次暴露了各军种之间沟通低效的问题。如果面对的对手足够强大。以美军的军队指挥结构后,显然要吃亏。为此,美国国会于1986年通过了《国防改组法》。该法案增强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权利,加强了参联会主席指导统一战略的能力,同时简化了指挥链,堪称对美国军队的组织方式进行了全面改变。
1987年,美军又设立特种作战司令部,负责统一指挥美国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所属的各支特种部队。随着这一系列的改革,美军特种作战由原本的边缘角色走向中心。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在“沙漠风暴”行动和“左勾拳”行动中,美国陆、海、空三军及海军陆战队由诺曼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统一指挥,而不再像之前那样各军种各自为战,所谓的总指挥实际上只能扮演协调者的角色。
而事实证明,美国的改革很成功,改革通过了实战考验。现如今,很多人喜欢把海湾战争称为现代战争的分水岭,然而,这场战争其实只是美国军事改革的成果展现而已。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面对失败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一支军队的上线,弱者总是在失败后推卸责任,而强者则是踩着失败一步步的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