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威严肃穆的文华殿,让琉球这千把人马给逗笑了。
朱雄英同样笑了笑,那地方能养千把兵也实属正常。
“陛下,大琉球虽小,可小琉球大啊!”
大琉球(琉球群岛)小琉球(w)
李景隆的意思很明显,收复小琉球!
明初,在小琉球的问题上,洪武老爷子也十分重视,还设立了澎湖巡检司,可那时候,东南海域的倭寇,海盗十分猖獗,经常对沿海地区进行劫掠,实在是防不胜防。
老爷子忍无可忍,快刀斩乱麻,直接海禁,并把小琉球的汉人迁回内地,取消了澎湖巡检司。
不过,允许高山人继续留在小琉球,并对他们进行册封,表示大明没有放弃主权。
在原本的历史中,建文上位,靖难之役爆发,为了抵挡燕军,建文将东南海防的卫所士兵调到了北方,结果全部消耗在靖难中,东南军事薄弱,至此倭寇逐渐形成势力,到了嘉靖时期彻底成了气候。
朱雄英直接问道:“小琉球现在是什么情况?”
李景隆继续说道:“回陛下,如今还有一些零碎的倭寇,海盗以及他们的后人在岛上生活,但有大明水师在,不敢明目张胆的出来劫掠了,这些年高山人一直与这些贼人斗争!”
“今年,臣在松江时,盘踞在岛上的一些倭寇派人给衙门送信,说,倭国早已覆灭,希望大明皇帝陛下能给他们一条活路,将小琉球赐予他们,今后向天朝称臣纳贡……”
“还说,想和大明进行贸易……”
朱雄英脸色冷峻,说道:“给楚王下令,明年开春,率领水师登陆小琉球,荡平所有残余倭寇,朕以后不想再听到倭寇这两个字,无论哪里有,统统赶尽杀绝,一个不留!”
李景隆倒吸一口凉气,拱手道:“遵命!”
永兴其实也是一位比较仁慈,心有大爱的皇帝,他能包容高丽人,汉南的越人多次叛乱,都没有下令屠杀,甚至大明的死对头鞑靼,瓦剌都可以与其互市,但唯独对倭人,倭寇恨之入骨,覆灭整个种族。
停了片刻,小朝会继续进行!
朱雄英神情严肃,开口说道:“洪武元年,大明建国后,把都城定在了应天府……”
“当初太祖高皇帝定都于此,也是迫不得已,只因开国时的大明只有半壁江山……随着多年来的征战,这才逐渐收复汉地十三省,才有了完整的大明江山!”
“这些年,朕多次出兵,开疆拓土,灭倭国,平高丽,收安南,复西域,就连漠北也打下了大片的土地……”
“随着国土不断增加,应天府地处南方,其位置已然不适宜作为大一统王朝之都城,故而,朕打算迁都!”
此话一出,整个大殿一片惊呼,迁都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对于一个王朝来说,犹如性命一般重要。
虽说之前听到一些关于迁都的风言风语,但那毕竟只是传闻,这可是皇帝当着所有重臣的面亲自说出来的!
吏部尚书张??率先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迁都之事关乎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否太草率了!”
“陛下,如今应天都城已稳定多年,百姓安居乐业,各种制度完备,骤然迁都,劳民伤财不说,途中变数太多,再者,应天府乃太祖所定之都,牵系着诸多旧部臣民之心,一旦迁都,恐人心不稳,再生内乱!”
练子宁言辞恳切。
一直苦着脸的夏元吉再也忍不住了,跟着说道:“陛下,迁都必然要大兴土木,征调无数劳役,劳民伤财,百姓定然苦不堪言,而且迁都工程巨大,耗费钱粮,大到无法估算,还请陛下三思!”
迁都,不是建造一座新的皇宫,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建造一座新的城市。
驸马梅殷开口说道:“陛下,如果迁都,军队必然要换防,整个上直十二卫,五城兵马司等……也要跟着迁走,这……”
大明的军队是军户制度,士兵换地方驻扎,家人也要跟着一起走。
“陛下!”
曹震握着拐杖说道:“俺们这些人已经在这住习惯了,实在不想走了,而且这也离淮西近……”
王弼接着说道:“陛下,当年定都应天府,是刘伯温那个老杂……是已故诚意伯刘伯温推算出来的,金陵虎踞龙盘,又有长江天堑,位置得天独厚,最有帝王之气,别处恐怕没有这样龙气!”
除个别老油条苦着脸一言不发外,几乎所有的臣子话里话外,都反对迁都,从制度,地理位置,到耗费钱粮,军队换防说到风水,能想到反对迁都的理由几乎都说了一遍,总之就是不想走!
就连大胖也暗暗摇头,他虽然在北方长大,但相比较寒冷的北方,更愿意留在温暖的南方!
朱雄英微微皱眉,听着他们滔滔不绝的说着,直到说的差不多了,才拍着桌子说道:“朕让你们议论的是迁到何处,该怎么迁,而不是反对迁都……”
“你们刚才说的,朕都听到了,迁都之事,并非是在本朝之意,也非朕一时兴起的事情……”
“洪武朝时,太祖高皇帝就有两次迁都之意,可惜都被各种事情耽误过去……”
“到了本朝,迁都之事绝不能在耽误了,朕势在必行!”
话音刚落,朱允熥当即表态:“陛下,臣支持迁都!”
“我大明乃大一统王朝,历经两朝开疆拓土,国土之大,远迈汉唐,作为天朝上国,怎能偏安于江南之地,臣以为不仅要迁,还要向北迁!”
有人带头支持了,李景隆立马附和道:“徐王千岁言之有理,臣附议!”
“老臣也附议!”
要看詹徽开口了,陈瑛跟着说道:“臣也附议,支持迁都!”
迁都意味着什么,这其中又有多少利益的得失,在场之人没有一个糊涂的。
永兴是大权在握的皇帝,他说迁都,就算所有人反对都没用。
朱雄英悠悠问道:“迁都是一定要迁的,而且要向北方迁,都说说新都该选在何处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