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朱家老三
《三国演义》开篇有句话,叫做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总结的很好,我们中国的历史一直是如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因为咱们中国人习惯了大一统,所以“合”,成了一种追求,成了常态,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间也难免会有分裂的情况穿插其中。
咱们今天要说的这段历史,是五代十国这短短五十多年间的故事。你别看这段时间不长,可是这几十年里所发生的那些事儿,其精彩程度可是一点都不比《三国演义》里边所描写的那些故事逊色。在这期间,盗贼横行、奸雄并起、战乱不止、朝代更迭不休,闹得一塌糊涂。大家往下看,一定会在这里边找到很多《三国演义》的影子,什么董卓、曹操、孙坚、公孙瓒等等,这里边都有,你边看可以边找找,自己对号入座。
五代前后一共53年,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国号改了五次,这五个国号分别是:梁、唐、晋、汉、周。历史学家因为这五个名字前代都已经用过了,担心会前后混乱,所以就给它们都加了一个“后”字,叫做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此之外呢,还有其他虽然也先后称王称帝,但是和梁、唐、晋、汉、周这五朝又没什么隶属关系的十个国家,称作十国,就是吴、楚、闽、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北汉、吴越和荆南。统称为五代十国。其实当时还不止十国,有些非主流的没算在里边。比如云南那边的南诏国,还有取代它的大长和国。
五代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叫做后梁,后梁的开国皇帝就是大盗朱阿三。这个朱阿三原名叫朱温,后来唐朝皇帝还给他赐过一个名字,叫朱全忠。不过朱温这个家伙是一点也不忠,他的皇帝位置,正是杀了唐朝皇帝,从人家老李家手里篡夺来的。
朱温是宋州砀山午沟里人,就是今天的安徽砀山那一带,他父亲叫朱诚,是一位经学老先生,在家乡设馆教书。母亲姓王,两口子一共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叫朱全昱,二儿子叫朱存,三儿子就是这个朱温,朱温生于公元852年,小名叫作朱阿三。
朱阿三从小非常的顽皮,喜欢弄棒使棍,经常跟邻居家的孩子们吵闹不休。他二哥朱存跟朱温差不多,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无论朱诚两口子怎么管教,也没管教过来。他们的大哥朱全昱倒是生性忠厚老实,待人彬彬有礼,很像他们的父亲。朱先生曾经跟亲戚们说:“我生平熟读五经,大家都叫我朱五经,我靠着教书过日子,养活一家老小。所生的三个儿子,只有老大全昱跟我有几分相似,老二和老三都是不肖之子,一点都不像我。也不知道我们老朱家以后会落个什么样的结局!”
渐渐地孩子们越长越大,朱先生教书授徒所赚的那点钱慢慢就不够用了。朱先生也是心眼小,成天绞尽了脑汁,想办法赚钱养家,最后就抑郁了,渐渐地病情加重,没过多久居然就去世了。朱先生死的早,朱温从小没了爹,缺了管教,跟他以后的性格形成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
老朱家人多嘴多,本来就家徒四壁,朱先生去世,连丧葬费都凑不够,亏得亲戚邻居们帮衬,凑了些份子,才算是把朱先生草草下葬了。剩下这母子四人,不得已只好离开家乡,投往萧县,在一个名叫刘崇的富人家里帮佣。据说朱温还有个妹妹,但是史书上基本没怎么提过。她应该是嫁给了一个姓袁的人,后来她的儿子也跟着舅舅朱温混。
朱家这母子四人到了刘家打工,母亲就在人家家里做个仆人,三个儿子就跟着干点农活,朱家这三个孩子当中,老大朱全昱最懂事,也最踏实肯干,但是比较文弱,身上没什么力气,老二朱存和老三朱温力气倒是有,但是一个懒散一个笨,也干不了什么活,就跟着混饭吃。这俩一天到晚不好好干活,东家刘崇就责备朱温说:“朱阿三,你平时总是喜欢说大话,说自己无事不能,其实我看你是一无所能。你想想看,自从你来到我家帮佣,哪块地是你种的,哪个园子是你挑水浇的?”
朱温一听,就说:“我看你也就是个市井匹夫,就知道耕田浇水,根本不懂我心中的男儿壮志,我难道是为了耕田种地而活着的吗?”
刘崇听他不服管教,还出言顶撞自己,不禁怒气直往上冲,随手拿了根棍子,就要揍朱温。朱温不慌不忙,一把把棍子抢过去,咔嚓一声,折成了两段。这下等于打了老板的脸了,刘崇更加生气了,跑进屋去,准备再去找根大棍子,结果刚好被他母亲看见了,刘老太太就问儿子,你这翻箱倒柜的找什么呢。刘崇说,我找根棍子,打死那个朱阿三。老太太一听,赶紧拦住儿子,说:“打不得,打不得,你可不要轻视了阿三。他将来可是了不得呢。”
这位刘老太太平时对待下人们比较宽厚,当年朱家母子四人刚到刘家的时候,朱温刚刚十四五岁,刘家老太太对他一直格外优待,时不时的还帮他梳头发,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孙一般,老太太还经常告诫家人说:“朱阿三不是个普通的孩子,你们可不准戏弄欺负他!”刘家人对老太太的话都是似信非信,不过刘崇很孝顺,很听母亲的话,现在既然母亲说朱阿三打不得,自己也就借坡下驴,罢手算了。有些野史传说,说这位刘老太太懂一些相术,会看人。估计刘老太太看出来了,这个朱阿三是个狠人,还是少惹为妙。于是朱温照样还是住在刘家,几年过去,朱温已经二十岁了,仍然是初性不改,时不常地在外边闯祸。从小还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有一天,朱温又偷了刘崇家里的一口饭锅跑出去了,幸亏刘崇及时发现,追了回来,要不然晚上都没饭吃了。刘崇气的又要拿棍子揍朱温,刘老太太赶忙给拦住了。老太太对朱温说:“阿三啊,你年龄也不小了,不能老是这样胡闹,你又不喜欢好好务农,那你说说,你到底想干什么呢?”
朱温回答说:“我最喜欢的就是骑马射箭,不如这样吧,给我一套弓箭,我到山里边去猎些野味回来,改善改善家里的伙食,肯定没问题。”
刘老太太说:“这到也行,只是你去了,可不要伤了人!”
朱温拱了拱手说:“是,我记住了!”
于是老太太就让人去找出一套家里过去的弓箭给了朱温。并且再三叮嘱,在外边切勿惹祸。
朱温总算是听了老太太的话,每天去山里追逐野兽,他身手相当矫捷,山里的鹿也没他跑得快,都能被他徒步追上,手到擒来。刘家的厨房里野味是越来越多,天天吃肉的刘崇也挺高兴。
朱温整天在外面打猎,自由自在的,他二哥朱存很羡慕弟弟,也想跟着弟弟一起去山里打猎去,于是也向刘崇讨了一张弓,几枝箭,跟着朱温一起进山,两个人每天早出晚归,从来没有空过手,他们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无拘无束、逍遥自在。
..........
知识卡片:
历史记载说朱温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教书先生,算是知识分子,不过都没当过官,那个时代虽然已经有了科举制,但是,一是考试机会少,二是录取率也比较低,一般的读书人没法进入仕途,不过在地方上也还是挺受人尊重的,收入虽然不高,不过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读书人无论在东西方,古时候都是挺受人尊重的,尤其是在中国,一般老百姓都认为,读书认字那是了不起的大事,而且居然还会写文章,在一般老百姓眼里,感觉就像现在一个人会电脑编程似的,太厉害了。一直到了清朝,秀才已经是一抓一大把了,但是仍然享受着一些特权。比如说,秀才不用服徭役,见了知县不用下跪,犯了法官府也不能随便对秀才用刑。要是中了举人那就更不得了了,《儒林外史》里那篇《范进中举》,大家上学的时候课本里都学过,范进中了举人以后直接疯了,你想想,那得高兴成什么样,现在谁考上了北大清华,也不至于疯了吧,范进他老丈人还说,能考上举人的那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随后,县城里的举人老爷们组团来套近乎,又是送钱,又是送豪宅。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是我们现在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