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左右两难
李嗣源奉命来邺都平叛,结果没想到,他自己的手下倒先叛乱了,而且还要和邺都的叛军联合,拥立李嗣源做皇帝。
李嗣源不肯答应,我可不想造反,我也不想当什么皇帝。霍彦威一看这情况,就悄悄走过去,暗示李嗣源,你先低低头,先看看情况再说。于是众军士就拥着李嗣源一起前往魏州城,但是这些闹事的士卒事先并没有和城里的叛军沟通好,城里还不知道李嗣源的军营里出了这么大的变故,他们还以为这些人是深更半夜来偷袭的呢,于是皇甫晖带着人打开城门,不由分说就杀了出来,城外这些兵没有准备,一下子就被击溃了,张破败也在乱战中阵亡了,只剩下了李嗣源和霍彦威。这事想想都觉得搞笑,张破败想当大侠,还替人家魏州兵打抱不平呢,魏州兵倒好,直接把盒饭给他送上了。
李嗣源和霍彦威正在进退两难呢,恰巧赵在礼迎了出来,一见是李嗣源和霍彦威,赶紧带着手下的将校下拜行礼,赵在礼还哭着说:“将士们有负于令公,我愿听令公的将令。”
李嗣源和霍彦威这会想走也走不了,只好跟着人家进了城,赵在礼赶紧设宴款待,酒酣耳热之后,大家登上南楼,观看形势,李嗣源的口风这会突然变了,他说:“此城坚固,可以作为根据地,但是必须有充足的兵力才行,你这城里兵太少了,不够用,我应该出城去多招些兵马来,才能举事。”赵在礼满口赞成,于是李嗣源就和霍彦威一起出了城,暂时寄宿到魏州城东北方40里地的魏县,就在这召集本部人马过来聚集,结果来的才一百来人。而且这些人都空着手,没有兵器盔甲,幸亏霍彦威率领的五千部兵还留在营中待命,这时候也都过来了。元行钦手下倒是有两万兵马,可是他一看李嗣源跟霍彦威进了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估计他是怀疑李嗣源跟叛军合作了,所以他直接就带着部队撤退了。
这时候李嗣源看着手下这点人,就流着鼻涕眼泪,对大家说:“国家患难,一至于此!我只有回去待罪,再图后举了。”霍彦威说:“您说的这句话不合适,您是元帅,只不过是被坏人给劫持了,而元行钦又不战而退,他肯定要说您也参与叛乱了,您要是不去洛阳,直接回到您的藩镇去,那更是授人于口实,更说不清楚了。不如您立刻去京城,当面奏明天子,还可以自明。”中门使安重诲的意思也和霍彦威差不多。李嗣源于是就带着这些人向南进发,他们走到相州的时候,马坊使康福给了他们几千匹官马。
随后,李嗣源他们就听说,元行钦带兵已经退到了卫州,而且还派人飞马上奏皇帝,说李嗣源反了,已经和叛军通谋了。李嗣源一下就急了,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赶忙也派了使者去见皇帝,写了奏章为自己申辩,但是他接连上了好几道表章,却并不见有朝廷的圣旨到来,他心里就更慌了。忽然他手下一员大将说道:“明公何不速筹良策!难道就打算这样束手受戮么?”李嗣源一看,说话的原来是左射军使石敬瑭,李嗣源就问他:“你有什么好办法?”
石敬瑭不慌不忙,缓缓说道:“天下之事,能成功往往是因为果断决策,失败往往是因为犹豫不决。您作为朝廷上将,被叛兵劫持,一起进了贼城,还跟叛军首领喝了顿酒,然后又安然无恙的出来,天下有这样的事情吗?你说出去谁会相信啊?汴梁是天下要冲,请您给我三百骑兵,我先去替您把汴梁占住,您再带兵跟进,就把汴梁做为根据地,这样才能自保!”突骑都指挥使康义诚也接着说:“主上无道,军民怨愤,您从众可生,守节必死。”就是说,你跟着大伙一起干,才能活命。李嗣源想了好半天,除此之外也实在是没别的办法了,于是就命令安重诲,咱们改道,奔汴梁。
从石敬瑭提出要去占领汴梁开始,应该可以说,推翻李存勖,夺取皇帝之位,这个调子才正式定下来了,这就等于是公然叛乱了。
再说洛阳这边,庄宗李存勖得到了元行钦的奏报,说李嗣源跟叛军勾结,他马上派李嗣源的长子李从审去给李嗣源传旨。李从审走到卫州,就被元行钦给挡住了,不让他过去。李从审说:“你们既然不肯原谅我父亲,又不让我去见我父亲,那就让我回去好了。”元行钦于是放了他,让他还远路返回。李从审回到洛阳,跟庄宗哭诉,说元行钦阻挠,不让他过去,庄宗也挺怜悯他,安慰了他几句,给他赐名李继璟,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一般。前面说李嗣源先后不停地写奏章为自己辩解,全都没有回信,其实也都是被元行钦给截了,这些奏章根本没送到洛阳去。
此时的黄河南北屡遭水患,老百姓四处流浪,饿殍遍地。京城的赋税也减少了,连军粮都不足了,庄宗可好,居然还带着皇后、嫔妃和上万的卫士,到处去打猎,所需要的物资全部让老百姓提供,老百姓现在已经是卖妻鬻子,饱受饥寒了,哪来的什么钱财,皇帝的辇驾所经之处,老百姓都逃避一空。皇帝的卫士们找不到人,气的要命,他们无处泄愤,于是就毁掉老百姓的房舍、破坏老百姓的物品,简直比强盗还要凶恶,地方官也都很害怕,有些也逃到了山里。等到庄宗回到洛阳以后,军士们因为忍饥受饿,都很有怨言。租庸使孔谦因为粮仓都快要空了,所以就开始尅扣军粮,结果军中各营流言四起。庄宗对此也有所耳闻,却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反而下了一道诏书,要向老百姓预借明年夏秋两季的租税。老百姓现在连当年的租税都交不上了,哪里能缴得出明年的租税,可是政府官员们却不管这些,他们奉了皇帝的旨意,逼迫老百姓,搞得人民怨苦连天,朝中的太史向皇帝上奏,说天有异象,要防备兵变,应该尽快开内库,赈济灾民。宰相等人也上表请皇帝赈灾,庄宗想要准奏,偏偏那个刘皇后不愿意,她还跟皇帝说:“我夫妇君临天下,虽然也凭借着陛下的武功,但是这也是天命,命既在天,人就不足畏了!”她可不知道,人不能逆天而行,否则谁也救不了你,现在的米国就是,拼命想阻止我们发展,这就是逆天而行。什么是天,天就是大势,就是趋势,就是规律。
庄宗听了皇后的话,也改变了想法。宰相等人又在偏殿向皇帝陈明利害,不赈灾,不管老百姓死活,后果严重。刘皇后就躲在屏风后面偷听,她听到宰相大臣们都主张赈灾,就让宫女们拿了一些自己的化妆用品,还有三只银盆,然后她自己带着三个皇子,竖着两道柳眉,亲自跑进来跟皇帝说:“四方贡献的那些东西,都已经赏赐给大臣们了,现在宫中只有这点东西了,卖点钱给军士们吧!”
庄宗一看皇后都出来了,这成何体统,不禁脸上变色,宰相等人也都瞠目结舌,只好陆续退了出去。等到李嗣源举事,警报频传,河南尹张全义怕自己受李嗣源的牵连,急的吃不下饭。当初是他和李绍宏极力主张让李嗣源带兵出征的,现在你推荐的人造反了,你肯定得负责嘛,最后张全义竟然给急死了。
庄宗这时候才有点慌了,他命令指挥使白从晖扼守住洛阳桥,又下令拿出了内府的金银财物赏赐给士卒们,士卒们大骂:“我们的妻子儿女都已经饿死了,现在要这些金银有什么用?”庄宗听了,心里也开始后悔了。
庄宗赶忙下诏,让元行钦回师洛阳,元行钦带兵回到了鹞店,庄宗亲自前去慰劳。元行钦对皇帝说:“邺都叛军打算渡河去袭击郓州和汴州,希望皇帝移驾关东,招抚各军,免得他们被李嗣源所蒙蔽。”
庄宗点头称是,赶紧返回洛阳,调集卫士,马上出发。
那个伶官景进对庄宗说:“现在西南未安,王衍的族人同党还有不少,如果他们听说皇帝东征,恐怕会阴谋叛乱,不如早日把他除掉,比较妥当。”庄宗早就忘了自己曾经答应过王衍要保他平安的话,急忙派太监向延嗣拿了圣旨出发,圣旨中写道:王衍一行全部处斩。枢密使张居翰看了圣旨,急忙把“王衍一行“那个“行”字擦掉,改成了一个“家”字,然后才交给那位向公公。
向延嗣到了长安,西京留守接了旨,于是到驿馆中,把王衍和他的家眷全都杀了。王衍的母亲徐太后,那位徐大美女临刑之前,捶着自己胸口大呼,说:“我儿子举国迎降,现在反而要杀我们,信义何在?”
王衍母子被杀,王衍的妻妾,包括那个皇后金飞山、妃子韦氏,就是王衍那个明明姓徐,却偏偏说人家姓韦的那个表妹、还有钱氏,这些人全都被斩首了。
王衍有一个侍妾姓刘,这位刘氏年纪最轻,发似乌云,脸若朝霞,非常美丽,监刑官看她长的这么好看,暗生艳羡,也不禁怜香惜玉,于是下令停刑。没想到这位刘氏慨然说道:“国亡家破,我也不能受你们侮辱,快点杀我!”监刑官无可耐何,只好下令行刑。除了王衍一家之外,其他那些跟他同行的前蜀的官员、家眷,以及王衍的仆役下人,不下千余人,全都因为张居翰改了一个字,而得以幸免。
.......
知识卡片:
李存勖喜欢狩猎,没事干就带着一帮人去打猎玩。这同样的一件事情,皇帝干和老百姓干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皇家狩猎那是一种文化,绝不像朱温当年打猎只是为了吃口肉那么简单。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高昌王麹文泰说:“大丈夫在世有三乐:一乐天下太平,物足民丰;二乐草浅兽肥,弓不虚发;三乐六合大同,上下欢洽。这三乐之中,只有打猎是私欲。
最早留下打猎记录的是商朝的国君武乙,他在渭河边上打猎,被雷给劈死了。周武王也是在渭河边上打猎,巧遇了姜太公,后来才灭了殷商。周朝八百年间,打猎已经完全制度化了,《礼记·王制》上讲:君王一年只打三次猎。一是为了祭祀祖先,二是为了款待客人,三是为了自己享受美味。不过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意思就是,打猎的时候要给动物留条生路,别都杀光了。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沉溺于打猎,那个痴迷程度跟很多人玩吃鸡一样。别人劝他,他振振有词,说:通过打猎,可以发现军事人才。
汉武帝打猎的气概很男人,这位铁血皇帝最喜欢跟熊或者野猪单挑。他喜欢的文士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娶了卓文君以后,就常常跟着武帝到长杨猎场看皇上打猎,这叫观猎。汉武帝穿上便于骑射的窄袖的胡服,再喊上几个文士,还有心爱的女人来观猎,那是男人的威风,是排场。感觉跟功夫片明星似的。
帝王打猎的时候经常在猎场布下巨大的包围圈,叫做“围”。一是防止猎物逃走,二是为了把猎物赶到平坦开阔的地方,便于驰射猎杀。
由于地形地势不同,这类围也不止一处,多的能有十几个。大规模狩猎一般都要持续十几天,历史上楚庄王、齐景公、前秦的苻坚都进行过长达十天以上的围狩。围场是不许断围出缺口的。有一次唐太宗到骊山打猎泡温泉,登山观围,发现“围有断处”。他就不高兴了,说:“军不整而不治,这是坏军纪;整治吧,又要说我是登高找毛病。”到了唐朝的时候,已经全无上古“不合围,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泽”的讲究了。
唐朝李家有胡人的血统,打猎是他们的天性,唐太祖李渊就是个狩猎狂人,他的几个儿子也个个善猎。宋代是最自诩风雅的朝代,宋人称唐代为“胡唐”。《宋史》记载,太祖建隆二年,校猎于近郊。皇家禁军专门设了围场,“五坊以鸷禽细犬从”。“五坊”就是皇家的鹰犬管理机构,饲养的分别是雕、鹘、鹰、鹞子、狗。不过赵匡胤这次打猎,战果很可怜,仅仅打了三只兔子。
清朝的实录有点不靠谱,曾经记载说康熙一天就射了三百多只兔子。而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打心里厌恶打猎,他登基后经常对大臣们说:“淡泊养心,打猎就是役心的败家玩意儿!”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才开始大规模行猎。像明宣宗、明英宗、明武宗都常常出巡行猎。“木兰秋狝”是清朝康熙皇帝定下的制度,140年后到了道光,皇家狩猎就成了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