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弹劾
南唐国主李璟因为陈觉矫诏,冯延鲁失策打了败仗,所以就打算追究这俩人的责任,准备把他们杀了,其他的人就都赦免了。御史江文蔚本来是中原文士,和韩熙载在当时都享有盛名,韩熙载投奔南唐,江文蔚因为安重荣叛乱受到牵连,为了避祸,也逃到了南方。李璟自己也是个才子,所以对他的文字很欣赏,就让他做了御史,就是个专门管提意见的官。现在,江文蔚看到李璟只是追究陈觉、冯延鲁的责任,而没有追究冯延巳和魏岑,心里大为不平,于是就上书弹劾冯魏二人。
江文蔚写的这道奏表是一篇长文,有好几千字呢,古人惜字如金,下笔千言就是一篇雄文了,比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才不过五百多字,诸葛亮的《出师表》也不过七百多字,这江文蔚写一篇弹劾文章竟然有几千字,那说的是相当的淋漓痛快,其核心内容大致如下:
我听说赏罚之事,一向为帝王所重视,赏可以吸引君子,罚可以驱逐小人,陛下登基以来,所信任重用的就是冯延巳、冯延鲁、魏岑、陈觉这四个人,他们四个都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而且是一下子就提到了高位,这帮家伙没有向陛下举荐一位贤臣,只知道任用一帮小人,这帮人在外掌握兵权,在朝内也是手握大权。部队要打胜仗,必须要内部和睦,但是这四个家伙,却为了给自己捞好处,不停地更换将领,结果使国家的精锐部队遭受失败,粮食兵甲都给了敌人,搞得被邻邦耻笑。现在陈觉、冯延鲁虽然将要伏法,但是冯延巳、魏岑还在,这祸根不除,早晚还要生出枝节来,冯延巳这个人没什么才干,仰仗着他的父亲才被朝廷任用,此人蒙蔽陛下,伤风败俗,祸乱朝政。还有那个魏岑,他跟冯延巳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贪图利益,整天构陷君子,专门结交小人,他因为巴结冯延巳所以才升了官,整天欺骗陛下,找些伶人来讨好陛下,以求陛下宠幸,他把国家的财富当做自己的私财,把陛下给臣民的恩泽当做是他的恩惠,上下蒙蔽,两头骗。福州之战,魏岑担任东面应援使,他自己烧了自己的军营,纵兵入城,结果逼得敌人铁了心死守,导致大军失败。军法规定,临阵怕死偷生者斩首,主将守城,轻易弃城,或者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都是失职,按军法都该斩首。昨天赦免的那些将领,因为他们不是决策者,所以不该追究他们。但是魏岑和陈觉、冯延鲁可不一样,他们是为了争夺权利,所以各发号令,结果导致部队吃了败仗,国家也为之震动。要血国耻,那就应该先杀奸臣,现在您要杀两个留两个,这是不对的,应该四个全都杀掉,才能平息众怒。如今很多老百姓饭都吃不饱,而且我国东有强邻,北有中原大国。民间传言,远近危惧。所以请陛下并行法典,才是国家之幸。
江文蔚上这道奏章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措辞太过激烈,也怕惹怒了皇帝,所以人家已经提前在江中准备了小船,安排自己的老母亲提前上了船,他呢,就等着被贬官呢。果然,他没猜错,李璟看了他的奏表,立刻下诏,责备他诽谤大臣,把他贬为江州司士参军。江文蔚也不多说,当即带着母亲前往江州。他虽然走了,但是他写的这篇文章还在,江南人士,大家都争着传抄,一时之间,居然江南纸贵。
南唐太傅宋齐邱曾经举荐陈觉担任福州宣谕使,所以他现在竭力营救陈觉,后来也被批准了。李璟免了陈觉、冯延鲁的死罪,改为流放,陈觉被流放到蕲州,冯延鲁流放到舒州。韩熙载一看,一个没忍住,也上书弹劾宋齐邱、冯延巳和魏岑。结果李璟只是撤了冯延巳的宰相职务,把他降为少傅,把魏岑贬为太子洗马,但是他对宋齐邱还是宠信如故。韩熙载屡次上书,说宋齐邱和他的那些党羽将来必然成为祸乱,这一下跟宋齐邱结了仇,宋齐邱反过来也弹劾韩熙载嗜酒猖狂,结果韩熙载也被贬为和州司士参军。
这时候辽太宗耶律德光已经死了,辽将萧翰也逃回辽国去了,李璟又想趁机去经略北方,于是他就任命了李金全为北面招讨使,准备出兵。哪知道人家刘知远已经捷足先登,进了大梁了。
再说吴越军将,解了福州之围,凯旋班师。吴越王钱弘佐另外派了东南安抚使鲍修让去帮着老李守卫福州。不久,钱弘佐竟然病死了,死的时候年纪才不过二十岁,而且还没有儿子,于是他弟弟钱弘倧继承了王位。
福州的老李得到消息,就让自己的弟弟李通暂时担任福州留后,他自己就前往钱塘,去朝贺新君。钱弘倧给老李升了官,让他兼任侍中,又给他赐名李孺贇,不久就让他回去了。老李回到福州以后,跟吴越王派来帮他守城的那个鲍修让俩人互不相让,好几次意见不统一,闹得很僵,于是老李又想要带兵去投降南唐,还想杀了鲍修让,偏偏被人家鲍修让提前察觉了,鲍修让就给他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带兵冲进老李家里,不但杀了老李,而且把他全家老小,都给杀了。随即把他的脑袋送到了钱塘,向吴越王说明了情况。
吴越王钱弘倧了解了情况,就任命丞相吴程出任威武军节度使。从这以后,福州归了吴越,建州归了南唐,等于南唐和吴越把闽国给分了。双方各守疆域,暂时相安无事。
而在北方,最为强大的大辽帝国,耶律兀欲继承了皇位,他对自己的祖母述律太后很仇视,双方起了内讧。结果是耶律兀欲得胜,竟然把这位聪明伶俐的述律太后拘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墓前,监禁起来了。这个述律太后一辈子拿他老公的坟吓唬人,动不动就要送人去给他老公带话,她肯定是没想到,她自己最后自己给老公看坟去了。
.................
知识卡片:
韩熙载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名气并不大,因为没做过什么特别重要的事,但是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到不是说韩熙仔会画画,他是被人家画的,他是那个模特,只不过他当时并不知道罢了。
咱们中国有一幅传世的国宝级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他的作者叫顾闳中,这个顾闳中是个职业画家,他还客串了一次间谍。
韩熙载这个人据说还是唐朝文学大家韩愈的后人,或者是亲戚吧,韩熙载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当过官,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的时候,韩熙载的父亲韩光嗣受王公俨牵连,被霍彦威给杀了,韩熙载伪装成一个商人,逃到了淮南。
李昪篡夺了杨家的帝位,建立了南唐政权以后,对韩熙载一直不太放心,因为他是半道上才来的,所以李昪只是让他去给太子李璟做了个僚属,李璟继位以后,倒是很器重他,但是等李煜继了位,又开始对他不放心了,李煜就派了这个顾闳中去韩熙载家里,看看老头一天到晚都干啥呢。韩熙载呢,为了防止君主猜忌自己,就故意表现的不关心政治,只是沉迷于享乐,每天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顾闳中奉命去监视韩熙载,他就把韩熙载的生活场景画了下来,算是个人体照相机吧。所以这幅画在当时的作用是情报,而不是艺术品。
顾闳中非常认真的用笔墨呈现了韩熙载家里一场夜宴的场景,特别仔细地描绘了韩熙载的表情,尽管画中的韩熙载袒胸露腹,貌似放荡不羁,但是韩熙载的表情是骗不了人的,顾闳中画出了他沉重阴郁的神态,这和当时周围的场景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我很多年前看这幅画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感觉韩熙载表情木讷,跟这么一个轻松活泼的夜晚气氛很不协调,当时还以为是画家水平有问题,表达不准确,现在了解了历史背景才知道,其实是人家表达得太准确了,把韩熙载那副心不在焉、郁郁寡欢的内心完全给呈现出来了。
我们大家通常对中国画的理解就是写意,意境为先。往往以为西方绘画写实,东方绘画写意,其实这种观点不对,其实从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名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强烈的写实意愿,很多作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表现细致入微的场景,还原当时的情况。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清明上河图》。
《韩熙载夜宴图》一共画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画的是韩熙载和客人们一起欣赏伶人弹奏琵琶,在场的人物有韩熙载、韩熙载的宠姬弱兰、王屋山、新科状元郎粲、教坊副使李嘉明,弹琵琶的是李嘉明的妹妹,还有韩熙载的朋友太常博士陈致雍和门生朱铣。
第二部分画的是韩熙载在敲鼓,王屋山在跳舞、韩熙载的门生舒雅在打板,其他的客人在欣赏。
第三部分描绘的是韩熙载坐在床榻上,边洗手边和侍女们谈话。琵琶和笛箫都被一个女子扛着往里走,后边还跟着一位端着杯盘的女子。两位女子好像还在对今晚的宴会津津乐道,更加烘托出了轻松的氛围。
第四部分画的是韩熙载袒胸露腹、盘膝坐在椅子上,一边挥动着扇子,一边对一个侍女吩咐着什么话。五个乐人横坐一排,在吹箫吹笛子,旁边一名男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在打板。
最后一段描绘了宴会结束,宾客们陆续离去的场景。韩熙载站在两组人物的中间,伸出左手呈摆手状,好像在跟客人们告别。
我估计顾闳中第二天肯定是一边把画拿给李煜看,一边在旁边用手指点着,在解说。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中国绘画的写实并不是严格依据透视关系而产生的写实,它是人文化的写实,在韩熙载夜宴图里,其中的主体,就是韩熙载本人是被稍稍放大的,而侍女和一些不重要的人物比例都被缩小了。
在这幅画里,被严格写实的部分还包括器物,家具、室内装饰、人物的服饰、化妆、发饰等等,都画得细致入微。其实这里边也包含着一种思想,就是,人是虚伪的,而东西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