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大杀权臣
现在杨邠和史弘肇这伙人在朝中大权尽揽,势焰薰天,就是皇帝也奈何他不得,皇帝皇太后有点啥事也得跟他们商量,得他们同意才行,他们不同意那也办不成。皇帝身边的近侍,就是那些太监什么的,贴还有太后的亲戚,很多都被杨邠他们给撤职清理出去了,压缩编制从宫里开始。
李太后有一位故人,他儿子想在军中谋个职位,弄个军官当当,史弘肇不但没答应,还把这个人直接给斩了。太后的弟弟李业担任武德使,掌管着皇宫的财权,这时候刚好宣徽使的职位空着,李业就跟太后说,他想干这个职位,宣徽使就相当于大内总管了,在五代的时候这个职位事情少,地位还高。太后就转告了皇帝,皇帝又转告了两位执政大臣,我舅舅想当宣徽使,你们看行不行。杨邠和史弘肇说:“内使这些职位的升迁要有个顺序,不能超规格提拔外戚,那样会紊乱朝纲!”他俩这话说的也确实有道理,过去有多少外戚乱政的例子在那摆着呢,皇帝听了以后,也没办法,就转告了太后,这事也就作罢了。
客省使阎晋卿按说应该由他接任宣徽使,但是这事也一直拖着。枢密承旨聂文进和飞龙使後匡赞,还有茶酒使郭允明,都很得皇帝宠信,但是也始终升不了官,光是得宠,地位上不去。平卢节度使刘铢现在被罢职回到了京城,已经呆了好几个月了,也没有给他新的任命,现在是无职无权,这些人渐渐都对杨邠和史弘肇他们心生怨恨,动了杀机。
皇帝刘承佑给他爹守孝三年,现在时间已经满了,于是也开始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了,他宫里养着不少的伶人,刘承佑就赏赐给了这些演员一些锦袍玉带。这些演员知道史弘肇骄横,而且权势很大,所以不得不前去道谢,结果惹得史弘肇大怒,当面把他们训斥了一顿,说:“士卒们守卫边疆,沙场苦战,都没有得到这样的重赏,你们这些人有什么功劳,能得如此赏赐。”命令这些演员,去,都立刻把那些锦袍玉带脱下来,放回府库里去,我替皇帝回收了。
刘承佑曾经娶了张彦威的女儿做皇妃,但是他们俩人感情不是太好,后来皇帝又得到一个姓耿的姑娘,这位耿姑娘秀丽绝伦,长的很漂亮,刘承佑对她非常宠爱,就打算立她做皇后。立皇后这可是大事,关系到国家形象,所以皇帝也得跟大臣们商量,过去说,皇家就没什么事是私事,所有的事都是国事。所以皇帝想立耿氏当皇后,就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杨邠。杨邠说,现在立皇后还太早,你还很年轻嘛,这事可以先缓一缓,以后再说吧,结果这件事就没办成。谁知道偏偏红颜薄命,这位耿美人过了不久竟然就去世了,刘承佑非常伤心,跟死了爹妈一样,就打算用皇后的规格给她下葬。杨邠再次劝阻,结果皇帝这点愿望也没能达成。
皇帝刘承佑处处被人限制,什么事都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心中也是恨恨不已。有的时候他和杨邠、史弘肇商议国事,刘承佑跟他们说:“处理事情要谨慎,别让人家说闲话,说咱们没水平。”杨邠和史弘肇齐声说道:“陛下您什么都不用说,有我们在,咱谁也不用怕!”刘承佑听了,嘴上虽然不敢说什么,但是心中却烦得很。
刘承佑退朝以后就跟身边的人说起来,这俩让我啥都不用说。这些人就趁势进言,说:“杨邠他们专恣跋扈,以后必然要做乱,陛下如果想要安枕无忧,就要设法除掉这些奸人。”
刘承佑拿不定主意,这事能干不能,除掉?说的容易,咋除?万一把我也除掉了咋办?结果他当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听到作坊中有锻打铁器的声音,他就怀疑,这是不是出了兵乱了,赶紧起床端端正正地坐在那,整夜不敢睡觉,从这以后,他就犯了心病了,越来越担心会出什么事儿,于是就打定了主意,为了自身的安全,还是要尽早除掉这些权臣。
宰相苏逢吉跟史弘肇一直有矛盾,他也屡次用言语挑拨李太后的弟弟李业,想借刀杀人,让他去杀了史弘肇。李业就和聂文进、後匡赞、郭允明,定好了一条计策,然后告诉了刘承佑,刘承佑让他们去转告皇太后,看看太后有啥意见。李太后说:“这事怎么可以轻易发动,应该和宰相他们好好权衡一下利害,才可以决定。”
李业说:“先帝在的时候,曾经说过,朝廷大事,不能跟书生们商量,文人胆小怯懦,容易误事。”
太后听了,很不以为然,于是就招来刘承佑,嘱咐他,儿子,你一定要慎重啊。
刘承佑愤愤地说:“国家大事,不是闺阁中所知,儿子我自有主张。”说完就拂袖而去了。
李业这些人也跟着退出来,又告诉了客省使阎晋卿,阎晋卿担心谋事不成,反而会给自己招祸,于是就急忙去史弘肇家求见,想要把这件事告诉史弘肇,谁知道史弘肇当时正好有其他事,没时间见客,就让看门的谢绝了阎晋卿。阎晋卿没办法,只好回家去了。
第二天天亮以后,杨邠、史弘肇、王章入朝去上班,刚走到广政殿东边,忽然就看见有几十名甲士奔跑而来,这些人也不说话,拔出腰刀,对着史弘肇就砍,史弘肇猝不及防,当场就被人家砍翻在地了,杨邠和王章一看,吓坏了,赶紧掉头想跑,那些甲士们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又把这俩人也给砍翻在地,然后又各补了一刀,把三个人都给杀了。
其他那些来上朝的官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吓坏了,忽然就看见枢密承旨聂文进从里面疾步而出,宣召宰相和大臣们在崇元殿排班,听读皇帝的诏书。这些大臣们只好硬着头皮,进殿候旨。聂文进进殿宣诏,说:“杨邠、史弘肇、王章,同谋叛逆,危害社稷,所以一并处斩。”
大家听完以后,都退到朝房,一个个都没敢走。过了不久,皇帝刘承佑亲自驾临万岁殿,召来各军将校,当面抚慰大伙,说:“杨邠、史弘肇、王章,欺负我年幼,专权擅政,让你们也常怀忧虑恐惧之心。我现在除此大恶,也可以给你们免祸了!”大家听了,一个个拜谢而退。皇帝又召来那些前任的节度使和刺史,跟他们也说了前面这番话,大家听了,也都没说什么,陆续退出。
这时候宫城的各处城门都有禁军守卫着,一直到天黑才放大家出宫。大臣们回家以后才知道,杨邠、史弘肇和王章三个人家中已经被灭了门,家产也全都被没收了。
.............
知识卡片:
王章作为三司使,主管财政,从封建朝廷的角度来讲,他干的非常好,因为当时的后汉朝廷很穷,一方面接手的这个烂摊子啥都没有,国库都让辽国人给搬空了,另一方面国内还有叛乱,军队四处去打仗。而王章现在干的就是最困难的事情,他是天天想办法,看哪个地方还能挤出点什么来,能抠出来一点算一点,另外就是紧缩开支,好慢慢充实国库。正是因为有王章这样的人才,居然在剿灭了三镇叛乱以后,刘承佑还能发下大量的封赏,国库里居然还有剩余。
但是我们不能认为他这样做就是个好官,王章也是个酷吏,是一个不亲手杀人的酷吏。他一门心思就是想给国家弄钱,给他的皇帝弄钱,而国家当时的生产力并没有提高,后汉政府也没个什么像样的对外贸易能挣钱,所以他的办法就是压榨底层人民,加大税收。过去农民交税交的是粮食,朝廷为了盘剥老百姓,加了一个“雀鼠耗”,什么是“雀鼠耗”呢?雀就是麻雀,鼠就是老鼠,意思就是这个粮食上交到国库之前可能会有一些损耗,这部分损耗也得老百姓承担,要多交2%,每斛粮食要多加两升,这个已经不合理了,王章更过分,他制定的政策是要多交22%,每一斛粮食要加两斗两升。这是王章对农民的压榨。
不种地的平民交税是交钱,王章制定的盘剥政策是多收少给,平民向朝廷交钱是八十个钱一串,而政府给老百姓发钱的时候是77个钱一串,剩下的3个钱叫“省陌”。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敲诈了。这就相当于你在银行存钱的时候存了80块,但是你想取这80块钱的时候,你只能得到77块钱。
王章还定了个制度,除了禁止贩卖私盐以外,现在还得加上矾和酒,而且还制定了非常严酷的惩罚措施,只要抓到私自贩卖盐矾酒的,不论多少,一律处死。老百姓不喝酒倒是可以,但是不吃盐不行啊,矾在古代是造纸和印染行业的必需品,主要作用是漂白。所以这就造成了当时纸张涨价,印花布涨价。
我们可能会错以为王章是个文人,其实他就会算账,没什么文化,顶多是个高级账房先生。他特别不喜欢文官,经常说:“这些人都是白领俸禄吃闲饭的,我就是手把手教他们打算盘,他们都弄不清楚是咋回事,要这帮人有啥用!”所以王章把给文官的俸禄粮食再一次经过盘剥,减少了斤两,而且给他们发的还是部队不要的,所以那些文官都很讨厌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知识贫乏的人不一定反知识,但是反知识的人一定知识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