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周。
执政官外府。
自从成为岐周的执政官以来,姜尚就忙得脚不挨地。
首先是岐周大地震,然后是虎贲营、飞鹰旅,还有商周联合军演。
一件件、一桩桩,都在考验着姜尚,考验着岐周。
这位从殷商请来的外援,终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坐稳了岐周执政官的位子。
太公望,名至实归!
今年,是殷历526年。
距离姜尚签约岐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
他已经在岐周安居乐业。
他娶了姬昌的女儿、姬兰。
年前,姬兰为他生了一个女儿。
取名姜玉。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
姬昌亲自送来一枚蓝田玉,作为姜玉的护身符。
那枚精心雕琢过的玉佩,被挂上了姜玉的脖子,熠熠生辉。
姜汲、姜壬,也一天天大了。
他们一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幸福是什么?
这就是幸福啊。
苦尽甘来。
遥想当年,在朝歌打拼的日子,真是……
不堪回首。
现在,孟津自贸区势头迅猛。
孟津,直追朝歌的繁华!
假以时日,孟津,有可能成为仅次于朝歌的世界第二大城市!
殷商,真是太强大了!
不过,孟津的崛起,对于岐周,是非常有利的。
孟津虽富,但并没有完全转化成殷商的财政收入。
众所周知,孟津自贸区,零关税。
所有在孟津扎根发展的产业巨头,不向殷商缴税,是一点税也不交。
至少,在今天,帝辛没有向孟津自贸区的产业巨头们征税。
未来,能不能坚持下去,不好说。
反正,姜尚是持换衣态度。
这就意味着,孟津迅速积累起来的大量财富,是充实了殷商之民。
殷商人,尤其是孟津人,手里的钱越来越多,家底越来越厚实。
这也算是殷商的战争潜力。
即使现在这些财富蕴藏民间,也可以在战争期间动员起来。
总体来讲,殷商在孟津打的这张牌,绝对赚了。
哪能不赚嘛?
就连岐周和众多入股的小诸侯们都分到了一杯羹,身为最大股东的殷商岂会赔本?
眼气是没有用的。
吸金才是硬道理。
孟津自贸区成立以来,姬昌和姜尚就如何在自贸区圈钱进行了高频次、广泛而深刻的讨论。
他们试图发掘所有可能的圈钱手段,快速积累岐周财富!
除此以外,姬昌还发布政令,在岐周国立大学,专门开设关于孟津自贸区的研究课程,并成立多了研究小组,全力攻关孟津自贸区的商业模式,助力邦国发展。
不仅仅是岐周,很多参与到孟津自贸区的小诸侯也尝到了甜头。他们眼见岐周开课研究,自己也开课研究。
甚至连课程名称、研究主题,都照搬岐周。
更有甚者,直接重金挖掘岐周国立大学的专家,进行实地教学。
姬昌并没有对这些抄袭行为发脾气。
恰恰相反,他还指示姜尚做好支援友好邦国的研究工作,切实做好技术支持和帮扶。
所以,姜尚就设计了一整套技术援助方案,清晰划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谈判定价。
一系列行动下来,岐周竟通过技术输出、人才帮扶,获取了大量收入!
果然,孟津自贸区,是一个大宝藏!
赚钱,不局限在自贸区之内,还可以在自贸区之外。
姜尚看着姬兰呵护女儿姜玉,幸福地笑了。
姜汲,14岁了。
是到了成家时候了。
姜壬,7岁了。
不再是只想着吃肉的小傻瓜了。
儿子们,越来越出息了。
姜尚,没有把这两个儿子留在身边。
他把这兄弟二人全部派到了孟津自贸区,给姬考、姬发当助手。
男人,需要历练。
只有亲眼见证世界的面目,才能明辨是非。
况且,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要从娃娃抓起。
孟津,距离岐周很近。
虽然暂时比不上朝歌的繁华,但成长速度惊人!
让姜汲和姜壬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化、快速成长的地方接受历练,是有好处的。
与姬昌的观念不同,姜尚不打算让姜汲和姜壬去朝歌大学、或者岐周国立大学深造。
他对姜汲和姜壬的未来,有着清晰的定位——武将。
他姜家,没有根基。
虽然背靠西伯侯姬昌,但姬昌之后呢?
姬考,才华横溢,智勇兼备。
更重要的是,倘若姬考上位,一定会有比姬昌更大的动作!
这个年轻人,似乎越来越有帝辛的影子。
如果岐周能在一位君主的带领下打败殷商,那么,不会是姬昌,而会是姬考。
姜尚非常确定这一点。
姬考,太优秀了!
其智谋,远远在姬昌之上!
在朝歌大学,竞争力那么激烈的地方,姬考都能脱颖而出!
而且是包揽每一次期末考试的全校第一!
恐怖如斯!
似乎,殷商奖学金,就是为姬考量身定做。
恐怕帝辛也没有想到,他设立的殷商奖学金,会让一个岐周人独占鳌头。
而这个人,还注定要成为殷商的对手!
天之道,不可揣测。
姜尚,对殷商,有着很复杂的情感。
他是殷商人,曾经是。
现在,他已是岐周人!
从内而外,都是!
即使还有人把他看作老外,也不能否认,越来越多的岐周人把他视为自己人。
这是很好的势头。
这都是他拼来的!
在殷商,在朝歌,他已经没有立足之地。
他连让儿子们吃上饱饭都不能够。
他在朝歌卖牛肉,却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儿子天天吃上肉。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前妻离开他,也算是明智之举。
他不是一个好丈夫。
或许有人说,他现在发达了。是前妻无情。
不。
如果不是他偶然来到岐周,就很可能继续在殷商穷困潦倒。
这非常偶然。
如果没有这个偶然,他最后的下场,恐怕也是饿死在朝歌街头。
前妻离开他,是对他绝望了。
人生,太短暂了。
他用半辈子的时间,在殷商打拼,甚至还专门跑到天子脚下……
可,那又怎么样呢?
他的命运,不在殷商啊!
朝歌,吞噬了他的青春。
但却没有给他公平的回报。
太不公平了!
虽然身在岐周,但每一次仰望星空,他眼前浮现的,都是朝歌。
即使他无数次说服自己,他不再是殷商人,却也抹不掉他的殷商血脉。
那是他逝去的青春啊!
朝歌,真是一个让他爱、让他恨的地方。
为什么?
偌大的朝歌、偌大的殷商,竟没有他姜尚的一席之地?
他恐怕是一个假的殷商人。
既然不能在殷商证明自己,那就在岐周!
事实证明,他也没有那么差!
他为姬昌训练新锐士兵。
虎贲营、飞鹰旅,在商周联合军演中打出了气势!
而先前的岐周大地震,他吃苦耐劳的形象,也已深入人心。
他能吃苦!
他不是一个娇生惯养的人。
他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只有凭本事取得他想要的一切。
殷商,负了他。
岐周,成就了他。
他的名字,必将让天下人震颤!
命途多舛,促使他想得更深、更远。
他希望把姜汲、姜壬打造成武将。
即使最后成不了武将,也要懂军事、能带兵。
因为,他们姜家,需要依靠武力崛起!
给别人打工,终究靠不住。
唯有建立自己的家族邦国,才能走上巅峰!
待姬考上位之后,岐周必将进入新的阶段,有可能挑战殷商的霸主地位。
到时候,武将,就会成为稀缺资源。
至于文臣。
姬考本身就才华横溢,属于顶级文臣。
况且,文臣这东西,很虚。
随便从岐周国立大学拽出几个人,就能充数。
虽然顶级文臣同样难得,但对于未来的岐周,带兵之人将是一个前途广阔的职业。
武将,不是一蹴而就的。
姜汲和姜壬去孟津自贸区工作,一方面可以拓展视野、磨练性格,另一方面,可以接受浓重的军事熏陶。
孟津,正在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城市。
但首先,孟津是一座军事要塞!
这是孟津的本质。
倘若岐周要挑战殷商,孟津防线,就是第一道坎。
那么,不难想到,熟悉孟津,同时又具备带兵能力的人,必定吃香!
除此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姬考搞好关系。
姜汲与姜壬现在就跟在姬考身边,就会先入为主地增进与姬考的友谊。
到时候,姬考继承了岐周的家业,必定要扶植亲信。
姬发,不用说了,打小就是姬考的忠诚手下,如今彻底成为姬考的贴身保镖。
姬考的弟弟们,也有许多和姬考非常要好。
但除此以外,就是外姓人。
比如,朝歌大学的同学,或者孟津自贸区的部下、朋友。
姜尚这一步棋,看得很远。
与其让姜汲、姜壬把时间浪费在岐周国立大学,还不如让他们及早接近姬考,为以后的前途铺路。
很多人进入岐周国立大学,就是要镀金,或者说扩展人脉。
因为,岐周的高官贵族,几乎都要在岐周国立大学接受教育。
这已经成了一种潜规则。
可想而知,所谓的大学,已经渐渐变味了。
姜尚不知道,朝歌大学是怎样的?
是不是还保持这治学的纯粹?
反正在他看来,岐周国立大学,没啥一定要上的理由?
机械化的课程设置、呆板的教学风格、敷衍的期末考试、一般般的能力提升。
何必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种地方呢?
要想拓展人脉,就要使用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岐周最顶级的人脉是谁?
是姬昌!
还有未来的岐周之主!
也就是姬考。
姬昌这个人脉,已经有了。
还差一个姬考。
把姜汲和姜壬送进岐周国立大学,毫无用处。
因为姬考不在那儿。
姬考在朝歌大学。
而朝歌,太远了。
况且,姜尚一家就是从朝歌出来的。
那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地方。
现在,姬考的重心是孟津,并且,就要很快从朝歌大学毕业。
去孟津,才能更加容易与姬考交上朋友。
在孟津自贸区工作,也能更好地获取姬考的信任,最终成为姬考的亲信。
姜尚相信。
时间,是有价值的。
姜汲和姜壬在姬考身边活跃的时间越长,就越能引起姬考的重视。
倘若在用人之际,姬考最容易想到的,除了他的弟弟们,就是长期与他共事的姜汲、姜壬。
这是获取姬考这个人脉的最佳途径。
至于说学业。
姜尚非常开明。
他决定亲自教育姜汲和姜壬。
他相信自己的水平。
他能够胜任姜汲和姜壬的老师。
他没有太多时间教育两个儿子。
姜汲和姜壬也没有太多时间聆听教诲,他们还要忙着在孟津工作。
不过好在,教育的成果并非仅仅取决于教育的时间长短。
只要时机到了,自然就能开悟。
姜尚的全部本事,都是自学的。
他相信,他的儿子,也具备和他一样的学习能力!
他对自己有自信,对自己的儿子们也有自信。
谁也不能阻挡他们姜家崛起!
岐周待他不薄。
姬昌,待他不薄。
他很感恩。
飞熊入梦、太公望……
还有许许多多的包装手段,都是姬昌对他的信任与期待。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岐周与殷商开战,他会站在岐周一边。
他会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殷商、回到朝歌。
到时候,他就真的算是圆满了。
虽然内心深处,始终抹不去殷商的印记,但姜尚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岐周人。
他找到归宿了吗?
不。
他没有。
他永远也找不到归宿。
他选择为岐周效忠,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恢复他姜家的荣光!
这是姬昌答应他的。
他信!
他也一定能实现!
他的执政官办公楼,被称为“外府”。
所谓外府,就是姬昌之外的权力中心。
在岐周,姬昌的办公地点,被称为“侯府”。
因为姬昌是西伯侯。
自从姜尚来了之后,姬昌就为姜尚独立开辟了一座府邸。
而岐周的诸多政令,也基本由姜尚的府邸发出。
一时间,似乎是姜尚架空姬昌,夺了权。
但随着时间推移,岐周人也就渐渐习惯了这位姓姜的执政官。
姜尚的府邸得到了岐周人发自内心的承认。
鉴于姜尚不是西伯侯,喊侯府不妥,但那的确是府。
于是,不知不觉,外府,就诞生了。
这标志着,姜尚真正成为了岐周的执政官。
而这,正是姬昌所愿意见到的。
他费了那么多功夫,就是要把姜尚的形象立起来。
他姬昌,已经是64岁的人了,到底是比不上姜尚年轻。
姜尚,来到岐周已有两年。
在前不久的家庭宴会上,姬昌对姜尚说:“姜尚,你来岐周那年,是44岁,对吧?”
“大王所记不差。那一年,是殷历524年。在朝歌晚宴的第二天,我就和大王离开了朝歌。”
“啊!那正是你的主意!我们避过了殷商太子上位的敏感事件。”
“是大王英明果断。”
“哈哈。我是英明,不然也发现不了你这个人才啊!”
“嘿嘿。”
“唉。一转眼,都两年了。”
“两年了。”
“姜玉,马上一岁了。时间,真快啊!”
“嗯,孟津自贸区如火如荼。我们岐周,可以说是发展壮大了。”
“嗯!姬考马上就从朝歌大学毕业了。朝歌,他是不能待了,起码,把他调到孟津。靠近岐周,也好应对意外状况。”
“大王睿智。”
“哎呀。姜尚啊,你觉得,就目前来看,有没有可能,我是说可能啊,岐周可以和殷商碰一碰?”
“!”
姜尚吃惊地看着姬昌。
他知道殷商比岐周强大太多。真打起来,岐周毫无胜算。
其实,他是想说,在姬昌这一代,是没有希望打败殷商的。
战争,仅凭一腔热血,是不行的。
“你怎么是那种眼神?”
“大王,臣……臣以为……臣以为,此事当从长计议。”
“罢了罢了。我只不过随便说说。岐周几斤几两,我还是知道的。你不用担心,我不会强行让岐周出击。”
“大王英明。”
“唉,不过,岐周要是能在我的手里走上巅峰,那可真是……哈哈哈哈。”
“会的!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现在想想,姜尚猛然发现,姬昌是不愿意在等了。
或许,姬昌并没有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清醒。
或许,这位英明睿智的西伯侯,就是被孟津自贸区带来的收益给冲昏了头脑。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姬昌,64岁了。
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等下去。
“岐周要是能在我的手里走上巅峰……”
姜尚意识到,姬昌飘了。
在孟津自贸区巨大的收益面前,就连威震天下的西伯侯都飘了。
这不是一个好信号。
岐周,会迎来一次劫难吗?
姬昌,会把岐周推向深渊吗?
答案,将在四年后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