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要说的,是着名画家童钰的传奇故事。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年九月,山东发生私盐贩子聚众暴乱。巡抚李德树平定暴乱,报奏朝庭。康熙派都统托赖、大学士童一山前往审案。虽然这些暴乱者自称仁义王、义勇王,夸口党羽二千余众,但童一山经过详实的调查,多方取证,依然坚持认为这是一个大盗案,不是谋反案,因而力排众谈,建议只对被抓的150余人问罪,斩匪首7人,并未株连其他。
“准葛尔叛乱刚刚平定,天下总算太平。大清朝需要安稳,外安番帮,内安黎民,加之四海之内,人心思归,若将此案判定为谋反,与大局不利,与民心不利。实事求是,不扩大事态,才是最好的方案。”
童一山据理以报,康熙认为童一山秉持理性、公正办案,考量全面,格局大,胸襟宽,遂对童一山予以嘉奖并抄报全国。
十月十六,当雍正的嘉奖令到达童府的时候,身怀六甲的童夫人刘氏忽然肚痛,童家老太太一看,怕是要生了,赶紧吩咐把接生婆请到家里来。
童一山沉甸甸的嘉奖,并无喜悦,送走宫里的人,来到后花园,焦急地等待刘氏生产。
刘氏已经为童一山生了两女,大女童佳人,年十岁,聪慧温柔,擅琵琶能诗文,在京城小有才名;二女童依人,年六岁,活泼可人,深受老太太疼爱。
这刘氏肚里的,一家人自然希望是个男孩子。从诊脉的海瀚大夫说是男丁的那一刻起,一家人早盼着这个时辰了。
童一山满怀心事在花园里转悠,一抬头,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如玉般皎洁。
“这孩子,就叫童钰吧!”童一山对着月亮说。
正自言自语着,一阵清风拂过,送来一阵清奇的香味。
这园子里的花花草草,平时都是童一山和管家张德全打理的,这个季节,正是菊花开放的时候,菊花也很香,但这个香味明显淡于菊花,后味绵绵不绝。
梅花?没到季节啊?童一山踱步到东南角,果然,一树梅花,俏生生地开在月色下。
北京这个冬天,提前来了。
梅兆雪,大约快要下雪了。
这时,管家张德全小跑着奔过来。
“老爷大喜!老爷大喜!夫人产下一位小少爷!”
童一山听了,快步向后庭走去。
接生婆递过来一个肉墩墩的小婴孩,童一山一眼就看到他左胸上有一个梅形胎记。
小婴孩闭着眼,哇哇大哭,手脚有力地蹬向天空。
童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连说“好!好!好!”
“一山哪,你如今是儿女双全了!好哇!”
童家已是三代单传,老太太想抱孙子,想了好些年,今天终于圆满了。
“娘!今天可是个好日子啊!今儿十六,你看,月亮也圆了,院子里梅花也开了!祝贺娘有孙子了!儿子刚在院子里看月亮,将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童钰。”
童一山望着襁褓里的婴孩,再看着天上那轮如玉如盘的满月,说。
“钰好,钰好!金玉满堂啊!”
老太太从怀中摸出一枚晶莹剔透的玉锁,挂在婴儿的脖子上。
这个如宝如玉、集宠爱于一身的婴儿,就此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瞧他双手双脚用力蹬向天空的样子,这一世轮回,他一定会闹出不小的动静来。
童钰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望。
一岁开始背诵古诗,三岁能作诗,六岁读完父亲所有的藏书,诗书画样样显于人前。
十岁这年,因才名远播,被雍正御招为皇子伴读,一起被招为伴读的还有侍郎刘庭玉的小儿刘凤冈、御医海瀚的三儿子海青、戍边大将军沈沉的儿子沈又希等汉人子弟。
雍正大约是想运用“鲨鱼效应”教育皇子们,所以招来的这些汉人子弟个个都各有所长,是人中的拔尖儿货,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是童钰。
先来说说这刘凤冈。
侍郎刘庭玉,有三个儿子,小儿子就是刘凤冈。因大儿子刘凤池娶了童一山的大女儿童佳人,所以童钰和刘凤岗从小就在一起玩,是发小,也是死党。刘凤冈虽然比童钰大三岁,可是不长个儿,比童钰还矮一头。别看他个儿小,人却聪明,擅音律和舞蹈。
海青的父亲叫海瀚,虽只是一个宫庭御医,却曾师从清朝着名的算学家、天文学家梅文鼎,满腹才学。对这个从小就能目视十行书的儿子海青,更是寄予厚望,欲将一身所学尽传于他。海青凭着聪明的脑瓜子,倒也学了些天文、药理知识。
沈又希是戍边大将军沈沉的最小的儿子,从小喜爱武术,对父亲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所以刻苦训练了一身卓绝的武艺,深受皇子弘历的赏识,出门前都会想着要带沈又希。
这几个人中,武功最好的是沈又希,最爱讲话的是刘凤冈,最有能耐的是海青,最有才华的是童钰。
为皇子伴读的,除了少数汉家子弟,大部分还是满族贵族。所以越发显得这四人卓尔出众来。
这几个人聚在一起,真可谓:沧海横流看英雄本色,风云际会显少年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