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给皇上送来了《清明上河图》。
乾隆看了不禁咧嘴而笑。他手上已经有好几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了。可能因为喜欢,所以民间仿画的《清明上河图》多如牛毛,乾隆手上已经收藏了不下30幅。这一幅也未见得就是真迹。
乾隆还是邀请了童钰们去观赏。以前的那些画,乾隆已经组织大家鉴赏过了。他有一个想法,就是重绘《清明上河图》。每次听他们讨论,乾隆都会有不少灵感。
“皇上,这应该不是真迹吧?”巴雅看了看题跋说。
从《千里江山图》那里,乾隆得出了一个关于艺术品的看法,就是第一不要看作者的名气,第二不要执着于是否真迹。临摹的也未必就比真迹差。核心是要看艺术品本身要表达什么意思。
“看画,只看画。今天来,不是让你们讨论真假的。”乾隆说。
巴雅瞬间红了脸,觉得自己在皇上面前说错了话。
她看了看其他人,倒也没人在意。大家都在沉默地看画。
这一刻,她才体会到什么叫“言少为贵,沉默是金”。
“你们说说,为什么宋徽宗要给这幅画题名《清明上河图》?”乾隆问大家。
“是啊,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分明画的是夏天,你看这赤膊的人,你看这拿扇子的人,你看这吃瓜的人,汴京离洛阳这里也不远,气候也是一样的四季分明。当然不是画的清明时节。对吧?”
“这里,还有卖甜饮的呢,应该是为了解暑的。”
“我觉得画的是清明时节。你看这一队人,看样子像是刚刚祭祖归来。”
“依我看,说是打猎归来也不错啊,你看这人扁担上是不是挂的猎物?”
大家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了。
“所以呀,‘清明’应该不是指的清明节。”
“我觉得‘清明’应该是说当时的政治很清明。或者宋徽宗心里想要一个清明的政治图景。”
“非常写实。但繁华背后,却处处都透着危机。大约这就是画者要表达的。”
“是啊,感觉大宋一幅摇摇欲坠的样子。你看,这社会治安,可太差劲了。马惊了在闹市乱跑,船桅要撞桥上了才反映过来。人们沉浸享乐,只知饮酒消遣。城防涣散,军队腐朽。贫富差距悬殊,文官武官拉帮结派。完全是一幅警示图啊!”
“所以,这幅画,是作者向执政者的一种委婉表达。”
最后一致认为,“清明”二字不是指的清明节,指的应该是执政者对清明政治的一种愿望,或者是作者想通过这幅画唤醒执政者,要有一双清明的眼睛,看到危机。又或者是渴望人性保持清明。
乾隆对大家的意见都非常肯定,认为大家说得都对。
“这是宋朝的《清明上河图》,我大清,要绘自己的《清明上河图》。”乾隆说,“你们有什么想法?”
“皇上,还有像《千里江山图》那样有色彩的更好看。养眼!”沈又希说。
“嗯,要设色。”乾隆点头。
“要符合我们现在的情况。这城门口收税的就不要了。要加上城墙。”
“建筑风格也要符合咱现在的风格。”
“这个打猎还是祭祖的,模棱两可,不如改成结婚的,喜庆。”
。。。。。。。。。。。
“你们都记下了?”乾隆指了指旁边的书记官。
“我们的《清明上河图》,要好看,气派,生机盎然 生生不息!”乾隆说。
不知道为什么,童钰总觉得这《清明上河图》与《千里江山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可能出自一人之手。这张择端,历史对他的记载几等于无。这个人和和王希孟一样神秘。不能不让他把两个人往一处想。当然,他并没有把他的猜测讲出来,毕竟,大胆假设可以,小心求证的功课必须要做足了,再开口,不然会闹笑话。
即便是求证了两个人就是一个人,又能怎样?宋朝都过去了那么久。
倒是这“清明”二字,值得后来人仔细揣摩。皇上到底是皇上!
童钰在心里给皇上大大地点了个赞。
这天晚上,行在给皇上递了一个密折,是上党郡送来的。关于云朵那一群羊的谋杀案,他们给出了调查报告。
毕竟牵扯到一百条羊命,潞州府丝毫不敢懈怠,没日没夜的调查,可算不负苦心人,找到了线索。但这线索又牵扯到皇上身边的人,知府不敢下结论,所以很委婉地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特别详细,用了十好几张纸,生怕漏掉一丝一毫,不利皇上分析案情。
简要来说吧,就是知府带着手下,挨家挨户找线索,把城里所有药店的老板伙计全部抓起来审问,没有一点点头绪。连城里的狗、猪都没有放过。是啊,万一是狗对这些羊看不顺眼,晚上悄悄地装狼,围上去活活把羊吓死了呢?万一是城里的猪看不惯外来的羊,联合起来跟羊比美,活活把羊气死了呢?这种可能性还是蛮大滴!这样摸排了好几天都没个头绪。眼看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还是一筹莫展呢!急得知府是吃不下睡不香,嘴上起泡,撒尿泛黄。
完犊子了!这案子要是不破,我潞安州“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名就被毁了!
知府急得头发都要秃顶的时候,转机来了。
一个老头儿来报案。说是自己放在猪圈的一筐菜饼不见了。 这菜饼是啥子嘛?就是油菜籽轧出油后剩下的渣,这可是牛羊的最喜欢的东西,好比燕鲍翅。老头留了一筐,准备开春了买只羊羔回来养,先用这豆饼垫一垫,度一下无草期。不料,羊羔买回来了,豆饼却不见了。
知府立即带人到现场,仔细地勘查,连一根猪毛也没有放过。终于,他们在一堆碎草料里扒拉出一粒纽扣。这纽扣是用贝壳做的,很精致,上面雕刻着一个简单的图案,扣眼里还连带着几根丝线,应该是被什么东西用力拉扯下来的。
知府说,整个潞安府,没有人使用这么高级的东西。连他这个知府,也用不起。言下之意,这东西,不是潞安人的。
不是潞安人的,那会是谁的?
知府又说,潞安交通闭塞,人口不多,若有外地人来,会立即上报官府。而整个春节,外来人除了皇上一行,别无他人。所以,所以。。。。。。
言外之意,自然是不用说啦!
皇上拿起纽扣看了看,心里就有底了。纽扣上的花纹,是满文。
他又看了看那十几页纸的报告,心里很是来气,在上面批了一句:“啰嗦!懒婆娘的裹脚布!”
哎呀妈呀!知府看了这一条字,怕是要晕过去吧!
他把马尔佳叫来,“去把巴雅给我找来。”
马尔佳一看皇上的脸色,心想,这是咋了?
巴雅正在跟几个人下棋。“皇上找你。赶紧去吧!”
巴雅放下棋子,跟在马尔佳身后。到了门口,他小声说:“皇上好像很不高兴。你要小心些。”
巴雅听完,一愣。
乾隆正伏案批折子,见到巴雅,表情淡定地点了点头,一丝波澜也看不见。继续批他的折子。
巴雅站在他面前,渐渐地生出了不安。桌上的沙漏静静地流着,可巴雅的心却越来越沉重,手脚也不知道怎么放了。
她看到了皇上案头上的那颗纽扣。心下已经知道事情被皇上知道了。
她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跪下坦白?可是这就是一粒纽扣,能说明什么呢?这样的纽扣,整个满族人都在用,又怎么能说一定是我的?如果认了,皇上会不会从此看轻自己?
抵死不认?也不知道那蠢知府到底知道了多少,说了些什么。那晚她戴着面具,应该没有人认出她。可是如果皇上心里认定了是她,她抵死不认,也不妥。
巴雅第一次体会到了度秒如年的滋味。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乾隆终于抬起了头。眼光淡淡地扫向她。她不敢跟皇上对视。低下了头。
乾隆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拿起桌上的纽扣看了看,直接递给了她。
他没有问,这纽扣你见过吗?是不是你的?皇上一个字也没有说。
巴雅上前接了过去。他挥了挥,让巴雅退下。
巴雅走到门口,乾隆在她身后说:“回来。”
巴雅的心一下子又沉到了底。
皇上递上来了一张纸,写着四个大字:“何谓清明?”
巴雅接过,一言不发。骄傲不允许她此刻低下头,做任何狡辩。
皇上再一次叹了口气,挥手让她离开。
巴雅再次转身离开。
只听乾隆在身后说:“我满清子弟,须得做那顶天立地的人,上不愧天,下不愧地,襟怀坦荡,光明磊落!”
每一个字都像锤子,一下一下敲在巴雅的心上。
她挺着背,咬着牙,一步一步挪出了门。
皇上给了她机会。
要她正视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错误。这需要莫大的勇气。此刻,她没有这样的勇气。
她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一个懦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