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惨烈大战过去,长兴岛还是那个万古安卧辽海的岛!长兴岛也再不是以前那个岛。
后世曾有位伟人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王九想要拥有片根基之地?想要建设片…能逐渐实现理想的和平之地?和平却只能建立在刀锋之上!和平只能建立在舰队射程之内……
既然终有一战!
那么,迟战不如早战!被动而战不如主动、主场之战。
为何这么说?
其实,已经能读懂真正历史的王九,在当初占据皮岛之时,就已反复研究过岛屿的攻防战。
王九认为,八十多年前的双屿岛攻防战十分经典?很有借鉴意义。
位于舟山群岛的双屿岛,是明朝东南的重要海贸枢纽。
嘉靖早期,葡萄牙人占据该岛,与明朝海盗及走私商人合作,使其成为繁荣的走私中心!威胁明朝的海防和税收。
所以嘉靖联合北党,对南边贵人们动手了。占据大义的官军!开始进攻贵人暗操下的双屿岛。
前期,双屿岛守卫得固若金汤,守军守得很牢固,让官军无从下手!官军连连失利、却没受重创……
后期,反应过来的官军不再直接进攻!而以强大兵力、体量从外围封锁双屿岛!令双屿岛从物资上先不战自溃。等守军的粮、弹即将耗尽,再大举的激烈进攻!这才将双屿岛的守军彻底清剿。
此战中。
守方表现:
葡萄牙人及海盗在双屿岛…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包括炮台和堡垒,并凭借先进火器和船只,多次击退明朝水师进攻。他们熟悉地形,利用岛屿优势进行有效防御。
攻方表现:
后来,明朝派朱纨率军进攻双屿岛。朱纨直接锁岛,切断岛上补给,随后集结优势兵力,逐步推进。经过激烈战斗最终攻占双屿岛。
结果与影响。
此战不仅收复了双屿岛,还打击了海上走私,巩固了海防。而明朝能胜利,展示了锁岛才是夺岛最有效、厉害的手段!而非直接攻击。
双屿岛之战中,葡萄牙人和海盗…凭借坚固防御和火器优势,展现了至强防守能力;而朱纨则通过战略封锁…成功攻占岛屿!体现了大陆对岛屿的控制力。
是的!大陆攻岛,长期、有效的封锁,才是最致命的杀手锏。
但,长兴区别于双屿岛之处,是贵人们没有大义名份。
所以,贵人们很难实现长期而公然的封锁!所以,它不得不借重、逼迫建奴这个打手!所以,只要能将其打手打残、打怕、打服!才是和平的基础与保障。
也因此!战前……
王九所有动作,都在引诱、逼迫明暗之敌!给他们以极其主动、有利的位置,予其极大希望!以使他们都拿出能拿出的军力……
如此,才能一战打残贵人们的两个打手:建奴、登莱水师!
这两个打手才是贵人最大的武力支撑。
建奴自不必说,辽沈新得!又接连占据辽东八十余城堡,正是气势如虹、兵威赫赫之时。
登莱水师经南边一年多来持续加强!已成明朝最强大水师之一。它对标、且意欲碾压的就是皮岛水师!令皮岛不得不一直隐忍着。
必须先打残这两个打手!因为长兴岛要建立的政体需要,需要一个和平环境!需要时间发展。
经历过无数生死,见识过王府的荣耀与困苦!特别是亲眼见过…千年躺平吸血的孔府!以及孔府衍圣公父女之间…那种耸人听闻的无情无义后!王九无比坚信:
那个古今中外唯一的真正盛世!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最可能人人祥乐的社会模板。值得他为之牺牲了一切、为之恒久地奋斗。
王九还坚信:他所要为之奋斗的道路,那是一条经过历史验证的、无比正确的道路。
前世身在其中,还要承受恶意资本控制下的各种平台洗脑!所以不懂。今生,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加之机缘巧合下,从底层到顶层都深入其中后!于是……
能看懂历史的凉薄!就能看懂历史的厚重。而中华的魅力!就在于有真正、持续的历史文化。
……
新中国的建立,是世界最艰辛的现代政体建立过程!没有之一。
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无数优秀中华儿女渐渐觉醒。于是,经过百年前赴后继的努力,将世界所有政体都试验过一次。
自鸦片战争(1840-1842)后,在政体探索上经历了多次重大尝试。这些尝试既是对民族危机的回应,也是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探索。
王九曾分阶段反复研究、解析过其背景、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前奏:洋务运动
从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郭嵩涛等的艰难开始,到张之洞等人的渐趋有成!结果,被一次甲午海战打醒了。
于是,单纯的技术、科技、实业等层面,根本不足以拯救这个伟大的国家、民族!就成为不争的共识。仁人志士对政体的探索正式开始……
一、君主立宪制尝试(1898-1911)
背景
戊戌变法(1898):甲午战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提出君主立宪,试图通过维新改良挽救清朝,建立日本式君主立宪。
预备立宪(1906-1911):日俄战争后,清廷迫于压力宣布\"仿行宪政\",但核心权力仍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
失败原因
统治阶层保守势力反扑(如慈禧镇压戊戌六君子);
改革仅停留在表面,未触及土地、官僚制度等根本问题;
满汉矛盾激化,立宪派与革命派分歧加剧。
意义
首次系统提出宪政思想;
推动新式教育、废除科举(1905),为后续变革储备人才;
暴露清廷改革虚伪性,加速革命思潮兴起。
二、共和制实践(1912-1927)
背景
辛亥革命(1911):武昌起义推翻帝制,建立亚洲首个共和国;
临时约法(1912):确立三权分立原则,但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使其名存实亡;
军阀割据(1916-1928):北洋政府失去权威,形成\"有共和之名,无共和之实\"的局面。
失败原因
缺乏成熟的资产阶级和市民社会基础;
列强扶持代理人(如日本支持皖系、奉系军阀,英美支持直系军阀);
土地问题未解决,农民未成为共和制的支持力量。
意义
终结两千余年帝制,树立\"主权在民\"观念;
新文化运动(1915)兴起,民主与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暴露西方制度的局限性,促使知识分子转向更彻底的革命道路。
三、党国威权体制(1928-1949)
背景
国民党\"训政\"(1928):以孙中山\"军政-训政-宪政\"理论为依据,实行一党专政;
新生活运动(1934):试图通过道德教化强化统治,但流于形式;
抗战时期(1937-1945):战时集权体制强化,官僚资本膨胀。
失败原因
党内腐败严重(四大家族垄断经济等);
忽视土地改革,失去农民支持;
军事独裁压制民主诉求,引发中间势力倒向共产党。
意义
初步建立现代国家行政体系(如法币改革、税制统一);
抗战期间维持国家主权完整,提升民族凝聚力;
其失败证明单靠精英!完成社会革命是个伪命题。
四、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49至今)
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巩固政权;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建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1978):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成功关键
彻底土地革命!赢得了占人口九成以上的广大农民支持;
强有力的政党整合社会力量;
渐进式改革平衡稳定与发展。
历史突破
解决\"国家独立\"与\"社会解放\"双重任务;
创造后发、落后、受压迫国家的现代化新模式;
证明此为符合国情的制度设计。
五、历史启示
1. 制度移植困境
君主立宪与共和制失败表明,脱离社会基础的制度移植必然失败。如1912年国会选举中,合格选民仅占人口4%,民主是伪命题。
2. 社会革命必要性
国民党忽视土地问题导致崩溃,而共产党通过土改…获得占人口90%的农民支持。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解放区有1亿农民分得土地。
3. 自主探索的重要性
1978年后中国Gdp年均增长9.5%,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证明中国的制度创新无比成功。
上述这些政体试验!构成中国现代化的阶梯:
君主立宪打破\"天朝\"迷梦,共和制传播民主理念,党国体制积累管理经验,最终社会主义解决根本性问题(土地、主权、工业化),完成现代国家建构。
其实,每一次失败!都为后续探索排除了错误选项,印证了\"历史的选择性淘汰\"规律。
……
被篡改的历史很凉薄!但是,能看懂的历史其实很厚重。
王九的道路自信从何而来?百年屈辱、百年沧桑下,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与代价高昂的试错。
还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