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心腹小心翼翼地说道:“王爷,或许……传闻有误。这些铜镜中,可能并没有那面神奇的镜子。”
承王怒不可遏,猛地掀翻了桌案:“废话!若这些镜子都没有用,那为何萧焱辰能凭空补充粮草和兵器这一定是他做的障眼法!”
心腹们面面相觑,不敢再开口,生怕触怒承王。
承王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目光阴冷:“难道……萧焱辰早就料到我会动手,所以提前做了布置还是说,那面真正的铜镜根本不在祁王府”
他冷静片刻后,突然意识到萧焱辰可能趁着他分心的时机对他的私养兵马下手,立即大声吩咐。
“快!传令各营统领,立刻转移驻扎地,越隐秘越好!让他们分散行动,不得留下任何痕迹!”
心腹立刻行动,承王的私养兵马原本集中在一片废弃的采石场内,那里地势险要,四面环山,一条隐秘的小路通往外界,极难被发现。
接到命令后,这些兵马迅速打散成数支小队,分别隐藏到更偏僻的密林深处和废弃村落中。
祁王府。
萧焱辰收到探子送来的情报后,皱眉思索。
他坐在书房中,面前的地图上标注着承王可能私养兵马的地点。
他的目光定格在一处名为黑石峡的地方。
“黑石峡,位置偏僻,地形复杂,附近又没有居民,最适合藏匿大批兵马。
承王想必不会随便把兵马转移到更显眼的地方,他应该会选择类似的隐秘地点。”
卫恒站在一旁,低声道:“殿下,我们的人已经发现承王私兵从采石场撤离,目前正分散潜伏,行动诡秘。
根据他们的路线来看,黑石峡很可能是他们的转移点之一。”
萧焱辰冷笑道:“承王果然耐不住性子。既然他急着转移兵马,那就趁此机会将他一举拿下。”
卫恒微微皱眉,低声问道:“殿下,虽然我们已经掌握了他们的行动路线,但如何证明这些兵马是承王私养的
恐怕没有直接证据,朝中那些大臣也不会轻易相信。”
萧焱辰点点头:“你说得对,单凭兵马的存在,确实难以定罪。
必须找到直接指向承王的证据,比如粮草供给、兵器来源,或者他的亲笔指令。”
黑石峡在京城外,萧焱辰传消息给了京城外驻扎的李钟书,让他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队伍,潜入黑石峡外围。
密林深处的火光隐隐透出,这支兵马虽然隐秘,但规模庞大,动静终究瞒不过有心人。
李钟书率领的精锐队伍静静潜伏在黑石峡外围,他们利用夜色掩护,观察着私兵的动向。
这些兵马虽然经过分散部署,但明显仍在接受统一指挥,火光映衬下,隐约可见巡逻队穿梭的身影。
李钟书低声对身边的副手说道:“这批兵马绝非普通队伍,训练有素,装备齐整,明显是久经磨炼的精锐。
殿下猜得没错,这是承王养的私兵无疑。”
副手皱眉问道:“将军,虽然我们发现了他们的营地,但没有直接证据,如何才能让朝廷相信这些人是承王的私兵”
李钟书沉思片刻,低声道:“先静观其变。他们的粮草来源、兵器供应,必定是关键。
尤其是指挥官的身份,如果能确认此人直接与承王有关,就能定下实锤。”
经过两日的潜伏,李钟书的人发现,这些兵马的粮草供应来自一条隐秘小路,定期有马车队送来补给。
他们悄悄跟踪车队,发现这些马车的标志虽被刻意抹去,但仔细辨认后,仍能看到一些模糊的印记——这些印记,赫然是承王府库的独特符号。
“果然是承王!不过,仅凭马车印记,还不足以定罪。我们必须更进一步,找到具体的文书或者批令。”李钟书低声说道。
次日深夜,李钟书派出精锐,潜入黑石峡的兵营外围。
他们利用承王兵马巡逻的间隙,悄悄靠近主帐,发现主帐内灯火通明,一名中年将领正在批阅文书。
“此人是谁”李钟书低声问道。
副手观察片刻后回答:“将军,此人似乎是承王麾下的一名亲信,名为高戎,是承王多年暗中培养的心腹之一。
他负责承王府的后勤事宜,多次出现在私营粮草中转点。”
李钟书点点头,目光凌厉:“既然如此,设法截获他的文书。只要有一封批令能证明这些兵马与承王有关,我们就有突破口!”
当晚,李钟书派出一名善于潜伏的士兵,伪装成巡逻士兵混入营地。
这名士兵趁着高戎不备,悄悄潜入主帐,成功偷走了一封批令。
返回营地后,李钟书展开批令仔细查看,只见上面清楚地写着:“黑石峡军用粮草调拨,务必隐秘,切勿走漏风声。——内堂令。”
落款处,正是承王府内堂的印信。
“这就是证据!”李钟书兴奋地说道,“立刻将此批令送回祁王府。”
当批令送到祁王府时,萧焱辰仔细看着落款的印信,嘴角露出一抹冷笑。
“果然是承王。内堂令的印信一旦曝光,他就无法再推脱这些兵马的来历。”
然而,萧焱辰并未急于将证据呈交朝廷,而是进一步布局。
他召来卫恒布置道:“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证据,但这些证据仍不足以将承王彻底定罪。接下来,我们需要两步走。”
他顿了顿,语气冷静而深沉:“第一步,继续跟踪承王的补给路线,挖出所有相关的仓库和物资中转点。
第二步,制造机会,让承王的私兵暴露在朝廷的视野中。”
卫恒眉头一皱:“殿下,若要暴露这些兵马,承王定会想方设法掩盖,甚至可能让这些兵马撤出京郊,增加我们的难度。”
萧焱辰冷笑:“他越是试图掩盖,越容易露出更多破绽。
李钟书的人继续潜伏在黑石峡附近,伺机制造混乱,让这些兵马暴露行踪。卫恒,你负责追踪承王府的动向,务必盯住每一条补给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