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德赞几乎跟李适同时知道青海陷落的消息。
消息传来时,赤松德赞刚刚千里迢迢赶到象雄,跟达札路恭合兵一处,准备迎击从大勃律过来的安西军。
赤松德赞和达札路恭都认为青海方向、西川方向以及陇右方向的唐军都只是佯攻,其用意在吸引并分散吐蕃的人力物力以及军力,大唐的真正的杀手锏是安西军,只有从大勃律方向沿着信图河谷向东推进的安西军才是致命的威胁。
至于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不仅安西军的装备和战斗力相比其他的唐军是独一档,安西军的王臣相比其他的唐军主帅,也是独一档的存在。
即便是王臣的老丈人李晟,相比王臣也远远不如。
所以,赤松德赞和达札路恭都认为安西军才是杀手锏。
也正因为这,赤松德赞才毫不犹豫的率领四卫戍部不远千里赶到象雄。
不过让赤松德赞困惑的是,安西军在攻占了大勃律后就不再往前推进,而是在大勃律国都就地驻扎下来。
就在吐蕃君臣不明所以时,青海的败报送到。
“这不可能!”赤松德赞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
青海的吐谷浑部虽然只有十几万口,壮丁更是只有不足四万,但是凭借大斗拔谷以及石堡城的险峻地形,足以挡住数十万唐军!
并不是只有唐军会在大斗拔谷中修筑长城。
吐蕃军也一样在大斗拔谷的深处修筑了一座坚固的城堡,这座坚固的石头城堡与石堡城一南一北,就像是两尊守护神兽忠实的拱卫着青海。
最近这五年,大唐的河西军、陇右军没少犯境。
却无一例外都在这两座城堡下折戟沉沙,刹羽而归。
也正因为这,赤松德赞才敢于放心的带着四卫戍部驰援象雄。
所以,当青海陷落,吐谷浑残部退走大非川的消息传到象雄,赤松德赞人都懵了,青海要是丢了,吐蕃就会顷刻之间失去北部屏障。
大勃律国沦陷之后,吐蕃就已经失去西部屏障,倘若青海这个北部屏障也丧失掉,原本无懈可击的卫藏大地立刻就会变得两面漏风。
赤松德赞与其说是不相信,不如说是不愿相信。
因为大勃律和青海的陷落,就好比揭掉了吐蕃身上最坚固的胸甲以及背甲,使得胸口以及背心都暴露在唐军的剑锋下。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继青海陷落之后,又一个噩耗紧接着送到象雄:九曲之地危在旦夕!
“你说什么?”赤松德赞整个人都变得不好了,“九曲之地危在旦夕?”
“嗯。”前来报讯的吐蕃百户重重点头,又一脸惶然的说道,“大唐陇右军也装备了跟安西军一样的大炮,灵岩寺大营的栅栏和夯土墙根本就抵挡不住,抵挡不住!吐蕃勇士身上的札甲更加挡不住,在大唐陇右军的炮火之下,是一片片的倒下,真挡不住,赞普,我们挡不住,真的挡不住,完全挡不住!”
说到最后时,报讯的百户已经涕泪交流。
直到这一刻,他眼前都还能够清晰的回想起那可怕的一幕。
大唐陇右军的炮火真的太密集太凶残了,这世界上没有任何军队能够扛得住,便是安西军面对这等炮火也会土崩瓦解。
“糟了糟了,这下糟糕了!”赤松德赞看上去有些乱了方寸。
人就是这样,持续的胜利可以增加自信,但是持续的失败则会让你丧失信心。
这条世界线,李适和赤松德赞两位大国君主的境遇完全颠倒,本应该一败再败直到彻底丧失信心的李适,这会却因为军事上的连续的大胜变得信心十足,甚至萌生出了竞争千古一帝的野望,而本应该傲视天下的赤松德赞却因为军事上的连续失败变得畏首畏尾。
所以,听说九曲之地也危在旦夕,赤松德赞一下就乱了方寸,不知道该咋办。
因为九曲之地跟大小勃律和青海又不同,如果说大小勃律和青海是卫藏胸背,那么九曲之地就是卫藏大地的腹部软肋。
唐军从大小勃律和青海进攻卫藏,沿途还有不少城池或天堑。
但如果唐军从九曲之地向西推进,一路之上就几乎无险可守,唐军只要适应了高原天气就可以长驱直入,一路打到逻些城下!
【注:从九曲之地到逻些的进军路线大抵上就是今214国道,即青藏公路的玉树到拉萨段,总里程大约一千五百公里】
好在达札路恭依然还保持着冷静。
“赞普休慌,局面并没有那么糟。”
“下勇部主力虽败却并没有崩溃,九曲之地也没有全境沦陷。”
“噢对对对,局面尚未完全崩坏,大事仍有可为,仍有可为。”赤松德赞就像是溺水之人抓到一根稻草,当即拉着达札路恭,“请大将军教我,该当如何?”
都这时候了,达札路恭便也顾不上避嫌,当即说道:“当务之急,是立刻发动国中所有桂勇及成年奴从,前出象雄及苏毗加强防御。”
如果不考虑来自西玛拉雅山南面的威胁,卫藏真的就是天选之地。
即便是丧失了大小勃律、青海以及九曲之地等三道外围屏障,也还有象雄、苏毗这两道内线屏障,就像是两尊守护神兽拱卫着卫藏,如果没有王臣存在,唐军就必须首先攻破象雄或者苏毗,然后才能向卫藏向逻些发起进攻。
一顿,达札路恭又说道:“大非川也无需再守,吐谷浑部立刻退守苏毗如。”
“但是九曲之地却不可轻易放弃,可令尚赞摩率下勇部主力且战且退,退至难磨(玉树附近)筑城固守,以为苏毗如之屏障!”
显然,相比起象雄这边,达札路恭更担心苏毗。
因为象雄臣服时间更早,而且从象雄到逻些这一路有不少的城池关卡,而且还有他这个吐蕃第一名将亲自坐镇指挥。
苏毗那边只有尚赞摩这个小年轻。
而且从苏毗到逻些没有坚城可守,也没有天堑。
想到这,达札路恭又道:“中勇部主力也调往苏毗吧,不用管南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