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在曹操前谋士戏志才死后一直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虽然职位不高,但是其计策的分量是极其重要的。哪怕是曹操的新宠司马懿,在郭嘉面前也不过是一个学生的身份,甚至说如果不是因为郭嘉身体不好需要静养,那郭嘉就会替代司马懿在川中为曹操出谋划策了。
但是留在咸阳,让郭嘉对于局势更加的敏感,更了解北方的形势如何,以及刘备军想要做什么。
所以,他一身黑衣老神仍在的坐在位置上,和曹操一起听着刘备军一侧传来的各种情报,仿佛就是在看一场盛大的戏剧。
终于,随着曹操问了几个自家谋士之后,把话头递给了郭嘉道:“奉孝,你以为,大耳贼(指刘备)将意欲何为啊?”
郭嘉此刻突然睁开了他那双漆黑深邃的眼睛,仿佛是要把所有的光都给吸进去,来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一样。
这下子倒是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也不知道这位又开始想着什么了。只能是议论纷纷,不知他又要做什么。
唯有曹操习惯了这种做法,因为每一次他都能够准确地告诉曹操他最想要的消息。
比如说,当初讨伐刘璋的时候,郭嘉就说过:“璋方继位,主幼国疑,伐之正当其时。”并且还列举了曹操与对手的十胜十败,鼓动曹操出兵,才有了如今曹操占据半壁江山的大好局面。
同样的,郭嘉也是力主扣下刘表直接夺取荆州的谋士,堪称是曹操崛起里最重要的谋士。
如今他要开口却还没开口,确实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众人都停下来等郭嘉说接下来的策略。郭嘉见状也不藏着掖着,开口道:“刘备军所图我看既不是豫州也不是并州,而是河内和洛阳。”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纷纷向郭嘉询问为何如此判断,甚至曹操也一脸懵逼的看着郭嘉。
只不过,郭嘉不慌不忙继续说道:“诸位是不是以为这些情报里看不出来刘备军是南下还是北进便糊涂了?其实,这看不出来才是最大的问题。以现在刘备军北控草原的模式,以牵招和田豫之能,召集十万鲜卑诸部易如反掌,他们要取太原何须大张旗鼓?不过掩人耳目而已,既然是掩人耳目,那实际上南进豫州也不需要这么多掩饰,反正孙氏不会把大军调离豫州。如此一来,刘备军所能选择进攻的区域可就不多了,而对刘备军最有利的就是河洛之地。”
听完郭嘉的解释,众人不得不佩服,郭嘉思路清晰,反其道而行之,不从证据推理结论,而是反过来从证据排除结论,再加以推断,真的是抽丝剥茧解开谜团。
只是听到这里,曹操问道:“奉孝(郭嘉的字),那你可知道刘备军打算如何攻取河洛,我们又如何应对呢?”
于是郭嘉又分析起来,其思路就大体上和法正差不多,大概就是击败曹操支援袁熙高干的部队,然后击败曹操援军。趁着曹操无力提供更多援军的时候,吃掉两地,同时以骑兵对抗孙氏的兵马。
至于应对的办法,郭嘉道:“应对刘备之兵我有上中下三策。上策诱敌深入,以河内为诱饵,待到刘备军深入河内,我军全数出动,将刘备军精锐聚而歼之,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北方。中策以主公与马氏精锐出函谷关屯洛阳应援袁熙,谨守营垒,与刘备军对峙。下策乃是主公亲率大军,前往河内与刘备军决一雌雄。”
听完郭嘉的三策,曹操道:“这上策与下策有何不同?为何这中策似乎是要将河内之地拱手相让啊?”
听完曹操问话,郭嘉起身回答道:“上策与下策之别,就在这一击能否全灭刘备军精锐之上,若是能够一举剿灭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能,那便是下策。至于中策,这是因为,除了我们与刘备之外还有孙氏。我们取河内之地无非是一块以并州进军冀州的跳板,但是实际上我军日后与刘备军争夺的核心乃是并州。所以河内之地,得之无味弃之可惜,更加上高干袁熙归附并非真心,如是我们只要控制住通往并州之几处要害足以!既然如此,那何不让孙氏与刘备较量较量,若是河洛毫无机会,刘备兵粮具足,岂不觊觎豫州?我等可坐收渔翁之利。”
“好计,奉孝好计谋!刘备久经战阵,自黄巾之乱时我便与他相熟,想败其精锐已是不易。聚而歼之怕是难上加难,直取下策非我所愿。不如便照中策执行,正好我也要巡视南阳襄阳等地,好好安稳一下。”
曹操做出决策之后,谋士们自然是轰然应诺,开始准备战事。
与之相应的,孙坚军中也同样在进行一场这样的讨论。讨论的核心同样是刘备军要进攻哪里的问题。
只是,孙氏一门的讨论现场颇为混乱,众人都没能互相说服,孙坚的首席谋士张纮没能拿出确切的证据,让所有人在如何做这件事上议论不休。
直到一个英俊的青年站起身来,对众人直接是斩钉截铁的说道:“刘备之志必不在豫州,诸位放心!”
听到周瑜的发言众人纷纷看过来,要不是作为吴王世子的孙策力挺他,甚至人们都要当面反驳他了。
可是,真的听周瑜说完之后,所有人都沉默了。因为周瑜的分析与郭嘉几乎一致,只不过对并州他不感兴趣,他关注的重点在另一个方向。
“刘备想要在河洛地区一举击败曹操和我们,野心不小。但是,我们却没必要按照刘备军的步调行事。我们应当让刘备军去和曹操死磕,我们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找些机会。比如说,我们如何夺取徐州和青州之地。在山河之间,我就不信,那刘备军骑兵也能击败我们!”
孙权军众人闻言马上就纷纷点头,意识到周瑜所说的事情到底有多么重要,并开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