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王有志也不待见他,面子上的礼节过了后,就去旁边补觉去了。慢慢的,汤思退身边聚集了一帮官员,陈康伯身边也聚集了一帮官员,都在窃窃私语说着金国有可能南征的事。
汤思退身边的官员明显要多一些,这让他比较得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陈康伯老匹夫,总以为自己运筹帷幄,谁都不如他。官家不比他明白?官家知道得比他多多了。
王有志正打着盹,忽然听见净鞭炸响,只好起来,很不雅地伸了个懒腰。一个汤派官员心想果然商人出身,粗鄙不文,然后一脸媚笑凑过去:“王尚书请了,这个南海公司.........”
王有志见是刑部右侍郎,于是就跟他聊了几句,说自己准备帮南海公司争取从北方往台岛和南洋运送归正人的特权,希望他也支持。
那人一阵惊喜,连说一定一定。接着喊过仆人,小声让他回家跟夫人说再买一些南海公司的股票。
汤思退远远看到,叹口气,他现在已经不想跟王有志斗了。这小子跟他以前见过的对手都不一样,让他无处下手。天知道这小子怎么会那么多赚钱的方法。
很多人平时骂王有志,看不起王有志,但一旦真有事了,马上就站到王有志一边去了。不过好在王有志比他小接近二十岁,暂时对他形不成威胁。
正想着,就听见太监叫起,忙带着文武官员进入大殿,大臣在前,朝奉官在后,一起给皇帝行礼。礼毕,各部大臣对着皇帝低头而立,朝奉官东西相对而立。
汤思退和陈康伯坐到御阶下为首的两把椅子上,几个参知政事跟着坐到后面。不过这次大家发现多了一把椅子,空着。
正在疑惑间,就听见蓝珪大声宣布:“户部尚书王有志听旨!”
王有志赶紧走上去跪下,见蓝珪面带微笑,心里知道是好事。蓝珪接着喊道:“王有志忠于王事,夙夜辛劳,近为国购得良马五万匹,劳苦功高,赐座御前。钦此!”
王有志大喜,原来那座位是给自己留的,赶紧磕头谢恩。然后过来一个小太监,装模作样扶着王有志坐到椅子上。王有志坐下后,双手抚摸着椅子扶手,不由得感慨,坐着就是比站着舒服啊。
赵构看着王有志惫赖的样子,不由得微笑了。他太了解这家伙了,懒惰,贪图安逸。自己赏个椅子给他,比给他升官,更能让他高兴。
不过其他官员看来,就不一样了。他们认为这是官家暗示,马上就要升王有志做参知政事了。这才几年啊。他就要当参政了,过几年岂不是要拜相了?
汤思退感到压力了,他本来还觉得王有志怎么也得过四五年才能当参政,到时候才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但现在看来,也许明年就可以了。
这家伙跟陈康伯等主战派坑瀣一气,又是后党领袖。听说还收了韩琦的曾孙韩侂胄当学生,这等于拉拢了北方士族。他还跟范家、陆家、钱家关系密切。
汤思退顿感压力山大,他理财肯定比不上王有志,那一定要紧跟官家,坐稳议和派领袖的位置。不然这小子一当上参政,就会大权在握,再跟陈康伯联手,把自己拱下去都很可能。
他正想着,就轮到了上奏的环节。身为首相,他自然第一个奏事,最近皇帝和朝廷都最关心的,莫过于金兵南征的传闻。汤思退作为投降派领袖,奏请拆除楚、濠、滁等州的防御工事,让金国没有开战的借口。
虞允文马上站出来反对。他历数自己出使金国观察到金兵准备南征的迹象,提出不但不能拆除防御工事,反而要往前线增兵。
李显忠一听来劲了,他当即主动要求带领刚刚扩充的京营骑兵到淮南备战。现在他手下已经有五千多骑兵了,在江南训练都有点困难,天天闹着要去北方前线。但赵构哪敢让他去?去到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事来。
汤思退暗笑:你们一文一武一唱一和,自作聪明。岂不知正犯了大忌?是个皇帝就最担心文武勾结。虞允文和李显忠一起围剿过简明会,配合得不错,官家本来就担心他们就此结盟。
可笑这俩居然还不自知,这会还在上朝的时候打起配合来了,真是不打自招,自认朋党。看老夫不找御史给你们安个文武勾连,图谋不轨的罪名?一起围剿简明会的还有两个,张宝和王有志,也跑不了。
想到这里,他又看了一眼王有志。却见王有志坐在那里,低头不语,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打盹。这家伙倒是滑头,躲在一边不吭声。罢了,这小子圣眷正隆,暂时动不了,还是先搞那俩蹦得高的。
想到这里,汤思退就说,南征这样的军国大事,何等机密?怎么能让我朝使者看到呢?可见是故意给虞允文他们看的,目的就是让我朝加强武备,好方便找到借口,来敲诈好处。
听说金国高层都好听《三国志》评书话本,难道是想模仿周瑜搞“蒋干盗书”?
虞允文一听,鼻子都快要气歪了。汤思退的意思很明显,暗指他就是那个愚蠢的“蒋干”。于是他当即反驳,说不但自己这些使臣看到金兵在准备南征,还有前线的文武官员,也都发现了种种迹象。
他还反唇相讥,说:“昔日汤相也说简明会不会造反,当以安抚为主,还提出要招安,要给卢德一个八品官。结果如何?”
这是汤思退近期最大的污点,仅次于依附秦桧。不过汤思退听了,不但没有暴跳如雷,反而微微一笑,心想:你们知道什么?我捅了这么大篓子,引得无数人弹劾,但相位却岿然不动,这不正说明官家还是想跟金国议和嘛。拿这个来攻击我,真是打错了算盘。
果然,赵构在上面听了,咳嗽一声,说:“简明会之事,朕已经处罚过宰相,此事就不要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