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国使者的到来,燕太子丹的葬礼也准备好了。
葬礼当日,天空阴霾,整个咸阳城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秦王亲自率领群臣,身着素服,为燕太子丹送葬。
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长达数里。沿途百姓纷纷驻足,默哀致意。灵柩由八匹骏马拉着,缓缓前行。灵柩上覆盖着华丽的锦缎,四周摆满了鲜花和祭品。
葬礼仪式在咸阳城外的一座高山上举行。秦王亲自宣读了悼词,表达了对燕太子丹的深切哀悼和敬意。随后,群臣依次上前,献上祭品,向燕太子丹的灵柩行礼。楚国丞相项燕、齐国使者田录、魏国丞相魏子原等人都一一上前献上祭品,向燕太子丹灵柩行礼。
在葬礼的最后,秦王嬴政亲自下旨,命令手下将燕太子丹的遗体从咸阳城直接运往蓟城,并且要求将其安葬在蓟城。
当燕太子丹的灵柩缓缓离开咸阳城时,整个城市似乎被一股肃穆的氛围所笼罩。无数百姓纷纷涌上街头,前来送行。
他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辆承载着燕太子丹遗体的灵车,默默地向他告别。这些百姓或许并不认识燕太子丹,但他们却深知自己的大王有着宽广的胸怀和慈悲的心肠。因此,他们愿意跟随大王的步伐,以宽容之心原谅那个曾派遣刺客试图刺杀他们大王的仇人。他们衷心希望燕太子丹在来世能够成为一个善良正直之人。
随着燕太子丹灵柩的离去,各国使臣们也纷纷告辞准备离开。尽管他们无法理解秦王为何会选择为燕太子丹举行如此盛大的葬礼,但他们从咸阳城百姓口中听到了对秦王的赞誉之词。人们称赞秦王仁慈、宽容大度且既往不咎。各国使臣从百姓的一声声夸赞中,感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压力。他们迫切想要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那样他们才能感受到安心。
当燕太子丹的灵柩缓缓抵达蓟城时,这座古老的城市沉浸在一片肃穆之中。王翦将军亲自率领着一支精锐部队出城迎接,他们身着黑色的战袍,神情庄重而严肃。队伍整齐地排列成两行,形成了一条通往城门的通道。
灵柩被抬到一辆华丽的马车上,车身装饰着金色和黑色的花纹,显得格外庄重。马车由八匹骏马拉动,马蹄声响彻整个街道,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燕太子丹的归来。
王翦将军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紧跟在灵柩后面。他的目光坚定而沉稳。他的身上穿着厚重的铠甲,闪烁着寒光,让人感受威严和力量。队伍之后跟着成千上万的百姓,他们都是蓟城人,他们想要亲自送行他们曾经的太子,王翦并没有驱赶他们,而是任由这浩浩荡荡的人群跟着。
当灵柩到达城门时,王翦将军下马,走到灵柩前,深深地鞠了一躬。他的动作缓慢而庄重,表达了对燕太子丹的敬重和哀思。随后,他转身对着身后的士兵们下达了命令:“将燕太子丹的遗体葬入燕国王陵!”
士兵们齐声应道,然后开始执行任务。他们小心翼翼地抬起灵柩,将其放入一座巨大的石棺中。石棺上刻有精美的图案。接着,他们用绳索将石棺吊起,缓缓放入墓坑中。
随着泥土的覆盖,燕太子丹的灵柩再也看不见了,百姓之中不知是谁先哭出声来,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哭声传来,不一会儿就哭声震天。
王翦将军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眼中闪过一丝悲伤。他知道,这次葬礼不仅仅是对燕太子丹的尊重,更是对燕国历史的一次铭记。
葬礼结束后,王翦将军率领着士兵们缓缓地离开了墓地。然而,百姓们却迟迟不愿离去。他们静静地跪在地上,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奔涌而出。他们伤心他们太子的离世,也伤心燕国的覆灭,但是他们的泪水中也蕴含着深深的感激,他们感激秦王的仁慈,能让太子丹的灵柩回到蓟城,能在燕国的王陵中得以安息。
直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宛如一层厚重的黑纱笼罩大地,众人才缓缓起身,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三回头地离去。他们深知,从今往后,他们便是秦人了,再也无法悼念他们敬爱的太子丹了。这一次,他们尽情地哭泣,仿佛要将心中所有的悲痛都释放出来。等哭累了,他们也就放下了,这放下的不仅是燕太子丹,还有他们那曾经引以为傲的燕人身份,就如同放下了一段沉甸甸的过往。
待徐福与赵高返回咸阳城之时,听闻燕太子丹殒命的消息,亦知晓了秦王为燕太子丹操办葬礼之事,徐福满脸狐疑,对赵高言道:“中车府令,秦王与燕太子丹关系莫不是甚好?”
赵高连连摇头,应道:“秦王与太子丹幼年时曾一同在赵国为质,据传关系匪浅,然此后便分道扬镳了,且我在寻你之前,燕太子丹还遣刺客荆轲妄图刺杀秦王呢。”
徐福愈发疑惑,追问道:“那秦王此举究竟是何意?”
赵高亦是一头雾水,摇头叹道:“我亦不知,依我对秦王的了解,他应是对燕太子丹恨之入骨,理应将燕太子丹的首级高悬城头三日,方显秦王之性情,可如今这般,着实令我费解。”
徐福疑惑问道:“你离去的这半年究竟发生了何事?”
赵高亦是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他说道:“不知,秦王的转变着实颇大,此次我们回去,祸福实难预料啊。”
闻得赵高此言,徐福反倒笑了,他朗笑道:“无论秦王如何变化,他终归是渴望长生不老的,他让你不远万里请我来不就是炼制长生不老药的吗?”
赵高点头称是,道:“徐方士所言极是。”然后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