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史馆编纂杨士奇求见。”
太监的声音在大殿的寂静中回荡,显得格外的清晰。
朱允炆放下手中的奏折,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对于这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史馆编纂,他倒是有些兴趣。
“宣他进来!”朱允炆淡淡地说道。
随着太监的一声“宣”,杨士奇走进了大殿。
他身着绿袍,身材略显圆润,但步伐却坚定有力。
当他走到大殿中央时,立刻躬身行礼,声音洪亮而清晰:“臣,史馆编纂杨士奇,参见陛下。”
杨士奇在接到传唤的那一刻,心中满是疑惑和忐忑。
他只是一个在史馆默默编纂史书的小官,从未想过会得到皇帝陛下的召见。
他担心自己是否犯了什么错误,或者皇帝有什么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他。
因此,他的心情异常紧张,额头上不禁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大殿内再次陷入了沉寂。杨士奇低着头,不敢有丝毫的抬头动作。
他的心跳声在耳边回响,仿佛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仿佛整个大殿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声音打破了沉寂:
“哎呀,朴不用你这个狗东西,杨大人来了你怎么也不提醒我?快赐座!”
杨士奇一听这话,心中不禁松了一口气。
他抬头看向声音的来源,只见一位年轻俊朗的皇帝正坐在龙椅上,面带微笑地看着他。
他赶紧谢恩,然后小心翼翼地坐到了椅子上,半边屁股挨着椅子,显得有些拘谨。
“爱卿在史馆编纂史书,朕一时看史书入迷,竟然忘记了时间。”
朱允炆笑着说道,“不知爱卿对蒙元东征有何看法?”
杨士奇一听这话,心中顿时一凛,他知道这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机会。
他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然后回答道:
“禀陛下,蒙元东征以骑兵为主力,先破金朝,获得了先进的工匠技术。
这使得他们的攻城器械与骑兵相得益彰,一路所向披靡。
然而,蒙元人野蛮暴敛、贪婪无度,一味烧杀抢掠,导致民心尽失。
因此,他们无法长久地统治所征服的地区,致使庞大的帝国版图快速崩坍。
这是臣的愚见,望陛下斧正。”
朱允炆听完杨士奇的回答,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
他没有想到这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史馆编纂,竟然能够如此中肯地评价蒙元东征的历史。
他没有受到传统儒家门人的圣母心影响,而是从实际出发,分析了蒙元人的失败原因。
这样的见解,让朱允炆对杨士奇刮目相看。
“杨士奇,朕能相信你么?”朱允炆正色问道。
杨士奇一听这话,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然后五体投地跪拜道:“臣敢为陛下效死命!”
朱允炆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于是,他微笑着说道:
“好,爱卿请坐。
今日召你前来,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让你去做。
这件事前无古人,开创新法,需要有一个能力出众的人来领头施行
。这里有朕写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你可以先看看,再做决定。
如果爱卿不愿,就当今日你我君臣没有说过此事。你可明白?”
说完,朱允炆示意太监把一份条陈递给了杨士奇。
杨士奇接过条陈,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激动之情。
杨士奇郑重地站了起来,双手恭敬地接过那卷条陈,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口中说道:
“陛下,臣明白了。”
随后,他缓缓坐下,开始聚精会神地翻阅这份重要的文件。
在阅读的过程中,杨士奇的心情随着条陈的内容起伏不定。
时而他紧锁眉头,像是在努力理解那些深奥的军事理论;时而他恍然大悟,眼中闪耀着对新鲜思想的兴奋光芒;
时而他惊讶赞叹,对皇帝提出的独到见解感到由衷的钦佩。
就这样,他全神贯注地阅读了一个时辰,终于将条陈的全部内容看完。
看完后,杨士奇满脸激动地站了起来,他向皇帝深深地跪拜,声音坚定地说:
“陛下,臣愿意效死!此事不成,臣愿提头来见。”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决心和信心,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微笑着对杨士奇说:
“好,爱卿!请坐。
朕就需要你这种气魄。
朕可以跟你说,你所做之事,将是亘古未有。
此事做成,天下藩王、外敌将如土狗瓦鸡般不堪一击。
所以朕思虑再三,觉得你最适合做成此事。”
杨士奇听后更加激动,他感激地看着皇帝,心中充满了对皇帝的敬仰和感激。
他说道:“陛下圣明,臣感激不尽。只是,臣在阅读条陈时,有一处地方不太明白,恳请陛下为臣解惑。”
朱允炆点了点头,示意杨士奇继续说下去。
杨士奇便指着条陈中的一处说道:“陛下,这里提到的诉苦大会,臣有些不太明白。”
朱允炆耐心地解释道:
“所谓诉苦大会,就是让士兵们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的苦难和困惑。
作为参军,你要引导他们把这些困惑说出来,然后说明国家兴亡与个人休戚相关。
为国征战就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只有国家强大了,他们才能有吃有穿有老婆孩子。
如果他们在征战中不幸遇难,朝廷将奉养他们的子嗣直至成年。
这样,才能把忠君报国的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心中。”
听完皇帝的解释,杨士奇恍然大悟,他开心地说道:
“陛下圣明,如此训练军队之法,简直是如虎添翼。
成功之后,将给大明带来无数精锐虎贲啊。”
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壮观景象。
随后二人,一个问,一个教,同时又争吵,共同完善。
直到夜幕时分,杨士奇迈着轻快的步伐,离开了谨慎殿,奔着国子监而去。
望着杨士奇的离去,朱允炆对着大殿吩咐道:“盯着杨士奇,这段时间事无巨细,朕都要知道。”
随后大殿又陷入了沉默,朱允炆揉了揉太阳穴,低头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