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汉初三杰”之首,也是大汉第一名相。他是史上顶级的天使投资人,也是史上最牛的hR。他从未上战场带兵打仗,却是西汉的第一开国功臣。他的一生,是对忠诚与担当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智慧与勇气的完美展现。
他就是被称为“开国第一侯”的,萧何。
在波澜壮阔的楚汉历史画卷中,“汉初三杰”的名号如雷贯耳。韩信被誉为“兵仙”,张良被称为“谋圣”,而萧何,却连一个响亮的外号都没有。他只是坐镇后方,既没有韩信那样的军事才能和战功,也没有张良那样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本领,那他是凭什么成为功臣之首、开国第一侯的呢?
萧何,生年不详,字号不详,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关于萧何早年间的活动,史书没有记载。
萧何与刘邦是同乡,当刘邦还只是一个在街头无所事事、混吃混喝的地痞流氓时,萧何却凭借自己通晓律令且执法公平的卓越能力,担任了沛县的主吏掾,也就是沛县县长的秘书。后来,刘邦当上了泗水亭派出所所长,萧何与刘邦的交情开始变得愈发深厚,萧何常常利用职务之便保护和帮助刘邦。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萧何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能够在众人之中发现刘邦的不凡之处,眼光比一般人毒辣。
后来,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囚徒到骊山为秦始皇修建陵墓。刚出沛县,就跑了很多人,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刘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经过一番思索后,刘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干脆把所有囚徒都释放了,然后带着几十个愿意追随他的小弟,逃到了沛县附近茂密幽深的山林之中,开启了一段充满未知的逃亡生涯。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发动了震惊天下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起义的浪潮迅速蔓延,许多郡县的百姓纷纷响应,他们拿起武器,杀死当地的长官,加入到反抗暴秦的队伍中来。
沛县的县令目睹这一切后,惊恐万分,他深知如果不顺应潮流,自己必将性命不保。在萧何和曹参的劝说下,县令决定召回刘邦,希望他能够带领沛县百姓起义,共同反抗秦朝的暴政。
然而,当刘邦一行人风风火火地赶到沛县时,县令却因害怕刘邦势力壮大后对自己不利,突然改变了主意,甚至妄图将刘邦等人全部诛杀。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萧何与曹参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们二人齐心协力,翻过城墙,成功地与刘邦会合。随后,他们一起鼓动沛县的父老乡亲,最终成功地杀死了县令。
之后,萧何和曹参极力推举刘邦为首领,尊称他为 “沛公”。他们为刘邦招兵买马,一起踏上了星辰大海的征程。
自此,萧何坚定不移地追随刘邦,不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未曾动摇过半分。而刘邦也十分信任和倚重萧何,让萧何督察处理一切日常事务。
《汉书·萧何曹参传》记载:“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公元前 208 年,刘邦率领军队勇往直前,靠着张良的计谋,一路打到了关中。
此时萧何担任刘邦军队的丞督,但他并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冲锋在前,而是坚守在后方,全力以赴地为军队提供后勤服务,确保军队的物资供应和后方的稳定。
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攻到了咸阳。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无奈献上玉玺,向刘邦投降。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对于刘邦的军队来说,既是胜利的狂欢,也是人性的考验。当众多将领们看到那储藏着金帛财物的仓库时,眼中都闪烁着贪婪的目光,他们争先恐后地奔向仓库,急于瓜分那些财物。
而萧何在进入咸阳的那一刻,便迅速派兵包围了秦朝丞相及御史大夫的府邸,以最快的速度指挥士兵将其中各种法律诏令、图书文献、档案资料全部妥善收藏起来,并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整理。
这些资料的价值不可估量,它们不仅包含了天下各处险关要塞的地理信息,还有各地的户口数量、兵力分布等重要情报。这些信息就像是一把把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为刘邦后来争霸天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支持,也为刘邦建立汉朝后制定政策和律令,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依据。
萧何的这一举措,充分彰显了他的深谋远虑。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公元前 206 年,局势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项羽率领大军也入关而来,他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背弃了与楚怀王的约定,擅自改立刘邦为汉王,将他发配到荒远偏僻的巴、蜀、汉中之地。刘邦心里十分不爽,他对项羽的背信弃义感到无比愤恨,但他又清楚地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与项羽抗衡,只能生闷气。
关键时刻,萧何再次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为刘邦提出了一个高瞻远瞩的解决方案,他建议刘邦暂且接受这个看似不公的封号,前往巴蜀地区。在那里,刘邦可以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同时积极招纳贤才,扩充自己的势力。等到时机成熟,便可挥师北上,先平定三秦之地,再出函谷关,进而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
萧何这寥寥数语,就像是在黑暗中为刘邦点亮了一盏明灯,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夺取天下的战略蓝图。
也是在这个时候,萧何慧眼识英才,为刘邦推荐了韩信,使雄心壮志的刘邦阵营,得到了一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将军,也使忍辱负重的胯下之夫,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后来,楚汉战争爆发。刘邦对萧何的信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将整个关中地区都托付给了萧何管理。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因为关中地区对于刘邦的战略意义重大。而萧何也没有辜负刘邦的期望,他以卓越的治理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关中地区的建设和管理中。
他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他精心筹措粮草,建立了完善的补给体系,为前线的刘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持。
当刘邦在前线多次被项羽打败,军队溃散士气低落时,萧何总是能够及时调集关中的人力物力,补充兵员,运送粮草。即使刘邦屡战屡败,但始终都有和项羽一争高下的资本。
在这个过程中,萧何作为一位卓越的后勤保障和军队支持者,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用刘邦的话说就是:“镇国抚民,军饷不缺,粮道不断。”
这短短的几句话,生动地描绘出了萧何的功绩。
公元前 202 年,刘邦打败了项羽,实现天下统一,建立了汉朝。
刘邦登基称帝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一班功臣论功行赏。
刘邦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最先将萧何封为“酂侯”,食邑最多,萧何也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萧何最为突出的能力,就是他那安邦定国的卓越才能,这一点是其他功臣所望尘莫及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决定将都城定在长安。然而,此时的长安经过多年的战火洗礼,早已是破败不堪,一片狼藉。面对这样的局面,刘邦任命萧何负责营建都城和宫殿。
这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因为当时汉朝刚刚建立,国力还十分薄弱,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去重新建设一座新的都城。但是,萧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想出了巧妙的办法。他以周朝旧都洛阳为蓝本,亲自对长安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勘测。
在这个过程中,萧何充分考虑了城市的布局、防御等因素。然后,他精心规划长安城的建设,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为了解决建筑材料的问题,他巧妙地拆除了秦朝的旧宫殿,将这些旧材料重新利用起来,作为新宫殿建设的原材料。
在萧何的精心组织和努力下,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一座巍峨壮观的未央宫拔地而起。
《晋书?宣帝纪》记载:“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
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萧何营建长安城、建造未央宫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
在完成都城和宫殿的建设之后,萧何又将目光投向了秦朝留下的丰富档案资料。
萧何深知这些资料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对这些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收集。在整理过程中,萧何充分发挥自己精通法律的优势,参照秦朝的法律制度,并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制定出了着名的《九章律》。
这部《九章律》成为了汉朝的基本法典,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而且,《九章律》对后世的法制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公元前 196 年,韩信因种种原因被怀疑谋反,吕后想杀韩信,以绝后患,但又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吕后便联合萧何,用计诱骗韩信入宫,在长乐宫杀了韩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剧故事。
对于萧何参与杀韩信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很难简单地评判其对错。从汉朝的稳定角度来看,韩信的存在可能对政权构成威胁;但从个人情感和道德层面来看,萧何的行为多少有些让人觉得不地道,毕竟他与韩信曾有过深厚的交情。
公元前 195 年,刘邦驾崩,他的儿子刘盈继位,史称“汉惠帝”。
此时萧何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积极参与国政,忠心地辅佐汉惠帝。
萧何晚年时期,依然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他没有被权力和财富冲昏头脑,不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治国理政之中,关注着国家的每一个细节,积极推动各项政策的实施。在他的努力下,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公元前 193 年,萧何因病逝世,谥号 “文终”。在西汉众多开国元勋之中,萧何的结局堪称圆满。
纵观萧何一生,他智慧如炬,洞察时局,为刘邦谋划江山;他忠诚如磐,始终不渝,助力刘邦开创汉朝;他才华横溢,精通法律,为西汉社会奠定基石。他的智慧、忠诚和才华相互辉映,共同构筑了他伟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