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所要细细盘点的人物,依然是的乾隆皇帝之儿子,爱新觉罗·永琮。
这位皇子可不一般,他乃是乾隆皇帝膝下排行第七的爱子,而他的生母,则是那位温婉贤淑、端庄恭俭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永琮降生于乾隆十一年(公元 1746 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从他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他的母亲孝贤纯皇后,因其品德高尚、行为举止优雅大方,深得乾隆皇帝的敬重与深深爱意。
在此之前,孝贤纯皇后还曾诞下过嫡长子永琏,当时的乾隆皇帝满心欢喜,更是秘密立下永琏为太子,只盼望着他能够茁壮成长,日后继承大统。
然而天不遂人愿,令人惋惜的是,永琏却不幸早早夭折,这无疑给乾隆皇帝和孝贤纯皇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但命运似乎总是眷顾着某些人,就在众人沉浸在失去永琏的悲痛之中时,永琮的降生犹如一道曙光,重新点燃了乾隆皇帝心中立嫡的希望之火。
在那个封建王朝时代,嫡长子继承制拥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传统以及至关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而永琮作为嫡出的次子,自然而然地背负起了父母众多殷切的期望。乾隆皇帝对永琮钟爱有加,视若珍宝,甚至公开称赞他“性成夙慧,歧嶷表异,出自正嫡,聪颖殊常”。
从这些赞誉之词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已然在心底默默地将永琮视作未来皇位最为有力的继承人选之一。
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在那寒冷刺骨的乾隆十二年(公元 1747 年)腊月,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了皇家。
年幼的永琮不幸染上了出痘之疾,也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天花。尽管宫廷中的御医们竭尽全力,但终究无法挽回这个仅仅只有两岁生命的离去。
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击中了乾隆皇帝和孝贤纯皇后的心。
孝贤纯皇后本就因为早年失去长子永琏而悲痛欲绝,那颗受伤的心还未完全愈合,如今又要面对幼子永琮的离世,这种双重打击实在太过沉重,令她几乎无法承受。
悲伤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日夜折磨着这位善良温柔的皇后,使得她的身体和精神都迅速地垮掉。
不久之后,在跟随乾隆皇帝东巡的路途之中,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终因身心交瘁而撒手人寰。
而乾隆皇帝,这位坐拥天下、权势滔天的君主,在经历了挚爱妻子——富察皇后的骤然离去后,整个人仿佛陷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深渊,直接就疯魔了!
在那场令人心碎的丧礼期间,乾隆的情绪犹如汹涌澎湃的海浪一般,起伏不定且极为剧烈。
他那原本威严庄重的面容此刻被悲伤与愤怒所扭曲,对于那些在丧礼上稍有差池、表现未达其心中期望的皇子们,更是毫不留情地加以严厉斥责。
其中,大阿哥永璜和三阿哥永璋可谓是首当其冲。
要知道,当富察皇后与世长辞之时,永璜已然年满二十,而永璋也已一十四岁。依常理而论,在如此沉痛的丧礼之上,他们理应展现出痛彻心扉、深切无比的悲痛之情。
毕竟,这可是尊贵的嫡母皇后啊!她的离去无疑是整个皇室乃至国家的巨大损失。
然而,乾隆皇帝那双锐利如鹰隼般的眼睛,却敏锐地察觉到了永璜和永璋在丧礼上的些许异样。
尽管这两位皇子表面上看起来也是一脸肃穆,但在乾隆眼中,他们的神态、举止根本无法传递出那种源自内心深处最真挚、最深沉的哀伤。
于是乎,盛怒之下的乾隆便将一腔怒火尽数倾泻在了永璜和永璋身上,指责他们不孝不义,辜负了嫡母皇后生前对他们的关爱与期望。
尤其是身为长子的永璜,乾隆一直以来都对他寄予厚望,因为按照传统观念,长子往往被视为家族中的顶梁柱,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所以,当面临皇后崩逝这样重大的变故时,乾隆满心期待着永璜能够挺身而出,发挥出长子应有的风范,成为其他皇子们的楷模,从而稳定住整个皇室的人心。
然而,事与愿违,永璜的所作所为却让乾隆深感失望至极。在乾隆看来,永璜对于嫡母竟然没有丝毫的孝敬之心,简直就是对孝道的严重亵渎。
他觉得永璜在诸多方面未能尽到为人子应有的本分,对待嫡母的态度冷漠而疏离,完全不符合孝道礼仪的规范。
乾隆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他无法容忍这种不孝不义的行为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于是,盛怒之下的乾隆毫不留情地当面斥责了永璜和永璋。他言辞激烈地表示:“此二人断不可承续大统!”
这句话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直接宣告了永璜和永璋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这一番责骂可谓是极其严厉,不留任何余地,几乎等同于彻底断绝了他们的政治前程。
要知道,在那个等级森严、礼教至上的封建皇室之中,孝道以及对皇室重要成员的尊重和关爱都是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
乾隆之所以会如此动怒,并采取这般决绝的手段来惩罚永璜和永璋,一方面确实是出于对皇后离世的深切悲痛以及内心的极度不满;
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机会向所有的皇室宗亲以及满朝文武大臣彰显自己对于皇室礼仪和皇子品德修养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
毕竟,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榜样,才能引领整个王朝走向繁荣昌盛。
对于永璜和永璋来说,那道凌厉无比、如雷霆万钧般的斥责声犹如一道晴天霹雳骤然炸响在他们头顶上方,将他们原本平静的世界瞬间击得粉碎。
自那日起,永璜整个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重压所笼罩,内心深处弥漫着无尽的恐惧和深深的自责情绪。
他常常独自坐在窗前,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脑海里不断回响着父亲那充满怒意的呵斥之声。
每一个夜晚,当夜幕降临,黑暗吞噬了一切时,他都会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那些责骂之词就像幽灵一般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逐渐侵蚀了永璜的身体。
他开始变得日渐消瘦,面色苍白如纸,往日里那明亮有神的双眸此刻也失去了光彩。尽管身边的人想尽办法悉心照料,但他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反而愈发严重起来。
最终,在病魔无情的折磨下,这位年轻的皇子于年仅 23 岁之时便含恨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又悲惨的一生。
与此同时,永璋同样因为此事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曾经那个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少年郎如今已变得沉默寡言、心事重重。
他时常独自一人徘徊在皇宫的庭院之间,回忆着过去与父兄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痛苦与悔恨。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煎熬之下,永璋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
终于,在那乾隆二十五年这个严寒刺骨、滴水成冰的漫长冬季里,年仅二十六岁的永璋,这位年轻的皇子带着满心的遗憾和伤痛,永远地合上了那双曾经明亮如星的眼眸,彻底告别了这个让他心碎神伤、肝肠寸断的尘世。
想当初,身为皇子的永璋都落得这般凄惨下场,更何况那些胆敢在孝贤皇后的国丧期间滋事生非之人呢?原本他们所犯下的罪过或许还不至于被处以极刑,但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根本顾不得这些,大手一挥,直接下达了将其处死的诏令。
而永琮的早早夭折,对于乾隆皇帝而言,无疑是一记晴天霹雳,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那个可爱聪慧的孩子啊,不仅是他血脉相连、深深疼爱的亲生骨肉,更是他与挚爱妻子之间情感纽带的重要象征。
然而如今,这一切都随着永琮的离去化为泡影。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就这样突然地离他远去,乾隆皇帝心如刀绞,悲痛欲绝。
更让他痛心疾首的是,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挚爱的妻子因为承受不住丧子之痛的折磨,身体每况愈下,最终香消玉殒,永远地离开了他的身边。
这一连串接踵而至的悲剧,犹如一场噩梦,紧紧缠绕着乾隆皇帝的心,让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这份伤痛深深地刻在了乾隆皇帝的心中,成为了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为了表达对永琮的深切哀悼和无尽思念,乾隆皇帝对永琮的身后事宜做了极为隆重的安排。他追封永琮为哲亲王,以彰显其尊贵的身份和地位。
并且,在往后的岁月里,每当有人提起永琮时,乾隆皇帝的言语之间依然充满了深深的哀伤和无尽的怀念之情。
仿佛那个可爱的孩子从未离开过他的身边,一直活在他记忆深处最柔软的角落里。
永琮短暂的一生,虽然未曾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丰功伟绩,但他的存在以及早殇,在乾隆帝的人生和清朝皇室历史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皇室在面对生离死别时,即便拥有无上权力也难以抗拒命运的无奈 。】
长春宫
富察皇后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竟会如此受众人拥戴。这不,今日众多后宫嫔妃们如潮水般涌来探望她,一个个皆是满脸关切之色,口中不停念叨着:“娘娘,您可得好生将养身体呀,万不可劳累过度。”
想想看,就连皇后离世,那皇子都会遭人那般责骂呢!那她们这些个妃嫔又能算得了啥,谁愿意去面对一个随时随地可能大发雷霆、炸毛而起的皇上,那简直太可怕了。还是让皇后好好保重身体吧。
好不容易才将前来探望的嫔妃们一一打发走后,作为妃嫔之首的高贵妃却并未离去,而是留在了原地。
只见她一脸忧心忡忡地望着富察皇后,轻声问道:“娘娘,不知您近日身子可好些了吗?”
听到高贵妃这番关怀备至的询问,富察皇后心中不禁一暖,她微笑着轻轻拍了拍高贵妃的手,然后仔仔细细地端详起对方的面容来。
片刻之后,富察皇后柔声说道:“本宫一切安好,倒是贵妃妹妹你,瞧这脸色似乎不大好呢。等会儿本宫就让人给你送去一些上好的药材,你可要记得按时服用,好好调养身子才行呐。”
高贵妃静静地聆听着皇后那温柔如水的话语,眼眶微微泛红,不由自主地俯身趴在了富察皇后的膝上,宛如一个依恋母亲的孩子一般喃喃自语道:“姐姐……咱们一定要好好的呀……””
“那是当然啦!无论如何,咱们大家都一定要好好的!”说话之人面带微笑,目光柔和地转向身旁的小宫女魏氏,仿佛能透过她的眼眸看到未来那些美好而温馨的日子。
只见这位尚未成为乾隆嫔妃的令妃——魏氏,听到这番话语后,脸上绽放出如春花般绚烂的笑容。
魏氏轻轻地点着头,动作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喜悦和期待。此时此刻,微风轻轻地拂过她们的面庞,带来丝丝凉意;
温暖的阳光洒落在大地上,将周围的一切都映照得格外明亮。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淡雅的清香,那或许是园中的花朵所散发出来的芬芳气息吧。
这般宁静而又美好的景象,深深地印刻在了后来已经成为为乾隆嫔妃的令妃魏氏心中。
每当回忆起这段年少时光,她都会情不自禁地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这一幕已然成为了她记忆深处最为珍贵、最为美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正史上的富察皇后和高贵妃的关系是很要好的,连乾隆都称呼她们为“同心之益友”有时候还打趣她们之前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