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今年天气不错,眼看着就能丰收,交了公粮,还能剩下不少,总算能吃上几顿饱饭,小河沟村子里的大家干活势头都很高涨,挥舞着镰刀,恨不得一天就把成片的麦田全都收割下来,然后趁着明亮的太阳,将麦穗全都晒好了。
看着沉甸甸的麦穗,不管是汉子们还是女人们,潮红发黑的脸上,都是兴奋的笑容。
就连跟在后面捡麦穗的孩子们,也都是藏不住的开心与雀跃,互相比较着到底是谁捡的麦穗更多更快。
都不肯歇歇,也不肯落后半分。
也就在此时,一声尖锐又炸裂的惊叫撕裂了这热火朝天的丰收场面,就像是前进的高歌突然混进了扭曲的不和谐音。
“有人跳河了,救命啊!有人落水了!快来人啊!”
嚯!
这几声尖叫之中,透露的信息量实在太大,即便秋收重要,大家也不介意扔下手里的活,一股脑跑过去看热闹。
反正也就耽误这一会儿,热闹可是不看马上就没了,而且不是喊救命嘛!
他们都是去帮忙的!而且大家都去了,就自己不去,显得多不合群啊!
转眼间刚刚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地就只剩下小猫三两只,出这么大的事,大队长和小组长都跑过去了,大家自然也没有落下。
外面的混乱和纷扰,都跟村子最里面的老周家没关系,因为这院子里有着自己的吵闹和纷争,明明大家都在站秋收的时候,老周家的人居然都挤在院子里,跳着脚的互相谩骂。
“这日子过不下去了!我不管,周老三,你今天不支起来,这日子我就不过了,我带着孩子回娘家去,总能有口饭吃,你就自己烂在这里,连自己孩子吃口鸡蛋都要挨打的日子,我不过了!”
“老三媳妇!现在是说这个事的时候?平时家里有什么,我一碗水都可是端平了的!家里鸡蛋都是存着换钱的,哪有够嘴里吃的什么,也就是这几天秋收,这才拿出两颗鸡蛋来让家里的壮劳力补补身子,而且你那是给孩子吃鸡蛋吗?要是你从自己嘴里省出来给孩子吃,我倒是服了你,可那是从鸡圈里摸来的,是家里的东西,孩子偷东西吃!就得挨打!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家里的油盐酱醋,可都指着这些鸡蛋换了钱才能买回来!”
“拿自己家的鸡蛋,怎么就叫偷了!而且那是拿嘛!我上个月从娘家带回来的鸡蛋,大家都没吃嘛?那是我从娘家带回来的,孩子都没能单独吃上一口,今天孩子饿了,也就吃了个鸡蛋,凭什么就跟要打死人一样!”
一颗鸡蛋的事,就能闹到家宅不宁,仿佛在这个年代一点都不意外。
“好了,现在是说这个的时候?”大家长周老根蹲在门口,手里的烟锅袋子在门槛上敲了敲,沉声发了话:“老三媳妇,你少说两句,那鸡蛋是留给安子补身体了,少了两个,你妈着急,说话也就重了点。再有孩子的事,咱家平时可没亏着孩子半点,家里也就这情况,不是不给小军吃,是大家都没得吃。”
老三媳妇还想说什么,就听到老大家的在旁边嚷嚷:“吵这半天,又有什么意思?这二弟妹都还没说话呢!”
老三媳妇这才反应过来,吵了这半天,好像很久都没听到老二家的声音了。
“诶,二嫂人呢?”
院子里,早就没了老二家的身影。
她们吵了这半天,真正该在场的人,却早就不见了。
老大家的收拾好自己屋里的东西,翘着手指对老三媳妇道:“你说你这个时候争这些做什么,还不知道二弟那边是什么情况呢!多一天你都忍不住啊!谁不知道你那是什么心思?”
“我什么心思,我能有什么心思?我也不怕明说,这个家就这样了,总不能让我们家平生一个人养着这么大一家子?我也没说不孝敬爸妈,分家而已,平时该有的孝敬我们一点也不会少。你们要说我狠心我也认了,二哥那边什么情况,你们能不清楚?养爸妈我们不介意,养其他人我可不愿意!”
“你什么意思!这么大一家子人,谁就靠老三一个人养着了?我们当家的是没能像老三一样在镇上有工作,可家里的田地,村里的公分,那一点不是大家一起挣的!这家里上上下下的事,哪一点不是我忙里忙外的。你做什么了?天天抱着你娘家送的那只母鸡,真当你自己会孵蛋呢?”
哦豁,这是又有了新的话题,吵得更大声了。
周舟还坐在床上发呆,从窗户的缝隙里看着窗外闪亮的阳光,眼神发直。
任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穿越的还是一个就比床高一点的小豆丁,想下床都没能挨着地的时候,那眼神应该都好不到哪儿去。
特别是随着相关的剧情和记忆塞进脑子里,发现自己穿越的还是一本年代文里一家子极品的炮灰亲戚,从老的到小的,就没一个好人的时候,周舟是绝望的。
她醒来的时候,院子外面这些人就在吵,原本还混着些哭喊的声音,后来就只剩下婆媳几个的争吵, 偶尔还有周老根发话的声音。
但实际上,什么也没解决,也没争出个结果。
接收了剧情的周舟,从他们的话里分辨出他们在争吵的内容,也就知道自己如今处在什么时间段。
周老根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早就嫁出去了,就在外面的大河村,算起来也是嫁得很好。三个儿子也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子女,一大家子住在一个院子里,也是小河沟村里数得上的大户。
特别是这一排青砖大瓦房,在大河村都少见,在这小河沟村更是头一份,就连大队长家里都没这么气派。
周老根家三个儿子都出息。周老大是田里一把好手,在村里种田干活,拿得都是满工分,平时农闲还能去镇子上找点活儿贴补家用。周老二是年少从军,每个月的津贴都寄回了家里,当兵十年,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以说这家里的青砖大瓦房有他一大半的功劳。周老三更是难得的读书人,更是小河沟村里唯一读到初中毕业的,更是在毕业后考进了镇上的罐头厂,成了一名光荣的工人。
就这,周老根在村子里腰板都要比别人家直。
可这样人人羡慕的安稳日子,随着一通电话一封电报,彻底被撕成了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