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走进长乐宫。
太监孙安递上来一盏茶,苏云很自然的接了过来。
“20年了,你也从一个小太监,变成了一个老太监啊!”
孙安摇了摇头,“人哪有不老的呀,就连长青侯您,脸上也是生了不少皱纹,鬓间也是有了白头发啊!”
苏云只是陪着他笑了笑,同时也感叹自己化妆技术的进步。
老?
自己一点变化都没有。
每天回家看着妻子一点点地变老,苏云也是体会到了时间的流逝。
外出去见韩信,在外面呆了四年,虽说给小丫头写过信,却也是实打实地冷了小丫头四年。
人生啊,又有几个四年?
正思考间,一个拄着拐棍,满鬓白发的老妪走了出来。
“苏云来了,快坐,快坐快来坐……”
老妪正是吕后,虽然吕家已经被灭族,但是没人敢动这位吕太后。
她不仅是刘盈的太后,更是刘邦的皇后。
虽然只过了不到一个星期,但是吕后像老了十几岁一般。
吕后身体佝偻着,双目无神,和一个星期前依旧权倾天下的自己,完全没法比。
要说吕后不恨苏云那是假的,但是恨,也仅限于被囚禁的那一天。
吕家人都是被刘章杀的,整个行动那么多人参与,苏云也只是个策划者,有这么多年的感情在里面,吕后早就不恨苏云了。
至于刘章,她也没资格去恨,说到底,这一切也都是由她吕雉引起的。
若不是她太贪恋权力,又怎会……
吕后递上来一卷布绢,苏云打开一看,上面的字虽然歪歪扭扭的,但是很熟悉……
“这是在刘盈的枕头底下找到的,他早就写好了,只是一直没找到机会交给我……”
苏云打开来看,最上面清楚的写着几个字:
刘盈予母后和云哥的家信。
吕后已经眼花了,她希望苏云能读出来。
苏云急忙往下读了起来,这可是盈儿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东西了。
“孩儿不孝,愧对母后,请母后恕孩儿不能理解母后之罪,当母后看到这封信时,孩儿大抵是已经去见父皇了。
母后喜欢权力,孩儿深记母后养育之恩,故而放权于母后,不过孩儿不得不承认,母后做的确实比孩儿好。
可母后渐渐的变了,或许是被权力遮住了双眼,现在已经不是我所认知的母后了。
云哥找到我,告诉我,他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要发动政变,彻底推翻吕家的统治,安我大汉江山。”
读到这儿,苏云已经知道,这是当初苏云找到刘盈,告诉自己的计划后,刘盈不放心吕后才写的。
苏云继续读了下去,而刘盈的内心独白,就像画面一样不断展开:
“在母后和大汉江山之间,我终究是选择了大汉的基业,是孩儿愧对母后,因此,我拼命的求云哥,希望能留母后一条生路。
云哥答应了。
从云哥的眼神中,我能看出这场政变,他一定是能赢的,我放心,我很放心。
唯一就是对不起母后和恭儿,孩儿的身体,恐怕撑不到为母后尽孝的那一天了。
母后若觉得愧对孩儿,就请好好的活下去,好好的带着恭儿,不要让他再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哪怕让他做一个平民百姓也好。
云哥,我刘盈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就是交了你这个好朋友。
谢谢你……
有千言万语想从嘴边吐出,可我已经没力气了,写不下去了……”
信的内容到这就戛然而止了,可读信和听信的二人却觉得意犹未尽……
……
吕后彻底地醒悟了。
“政治斗争,我搞政治却伤害了身边最重要的人……
盈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爸抱着他,我就这样握着盈儿的小手,看着这孩子可爱的样子,
当时我发誓,绝对不会让这个孩子吃一点苦。
可没想到,到头来就是我害了他,是我害了他呀……
再大一点,他爸就出去打天下了,我们母子二人要撑起这个家,照顾一家人。
他虽然小,可是很懂事,从来没有向我抱怨过苦……
那时我就该明白,他是个强硬的孩子,他不软弱啊!
是我的错,是我逼着他才有了今天的结果,都是我的错啊!
他从来都是一个合格的孩子,是我不配做他的母亲……”
吕后在一旁回忆着,过去的一桩桩事情,都重重地回击在吕后的心上。
听了吕后的哭诉,苏云的滴滴泪花也因苦涩而变得沉重,从眼角汇聚,流下……
顺着脸颊流下……
……
代国。
和京城中沉重的氛围相比,代国简直犹如天堂一般。
这些年来,匈奴一直西征,几乎没有再骚扰过汉朝的边境。
虽然这些年匈奴没有再侵扰边境,可刘恒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匈奴的探查。
不得不说,匈奴的冒顿单于是一位英主,通过不断的西征蚕食大月氏,又陆续攻克了西域诸国,匈奴的版图已经得到了大幅的扩张。
刘恒知道,汉匈之间的大战就要不远了。
他从来没有松懈过一刻,一直在积极发展生产、备兵训马,以防匈奴的入侵。
在刘恒的不懈努力下,代国的发展越来越好,刘恒用实力证明了不是代国差,而是之前的国君菜。
公元前187年,代国就迎来了一次大丰收,刘恒觉得,老百姓今年一定可以过一个好的生活。
为了明年能有一个好收成,刘恒便下令减免田租,希望能把惠民政策落实到实处。
可刘恒很快就发现,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好。
依然有很多灾民难民,许多老百姓还是吃不上粮食,即便好一点的家庭,手中的粮食也很难熬过这个冬天。
于是刘恒就问舅舅薄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大丰收,还减免了田租,老百姓的生活依旧过的不好呢?”
舅舅薄昭感觉无比欣慰,外甥刘恒小小年纪能察觉到这一点,属实不易。
“你作为一国之君,觉得减免田租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实则不然。
你的政令下给的不是百姓,而是下面的层层官员,真正将政令落实到地方的,还是下面的层层官员。
官员都是有私心的,他们见今年大丰收,就觉得多增收一些赋税,老百姓也不会被饿死,官府也不会查出来什么。
虽然不会征收农业税,但他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征收各种各样的税。
比如百姓每年要为国家服一定的劳役,这会大大减少他们在田间工作的时间,从而降低收成。
另外,还有人头税、苛捐杂税等等。
因此,并不是说减免田租,老百姓就能过上好的生活;不是说减免田租,就会成为百姓口中的好君主。
有些时候错误的政策,反而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只有亲自考察过后,才能体会到老百姓真正的苦,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更加合适的政策,这才是一代仁君应该具备的合格品质。”
薄昭讲了那么多,就想告诉刘恒一个道理:万事都要亲自考察过才能下结论,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政策。
而刘恒不仅记住了舅舅薄昭的话,更是从中领悟到了更深的一层。
这天下的老百姓不仅要承受田亩税,还有劳役、人头税、苛捐杂税等等,刘恒是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老百姓的苦。
他将舅舅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中,同时也发誓,一定会将惠民政策,落实到代国的每一位百姓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