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1963年4月19日
金边 中国大使馆
按照约定,小肖应该18号也就是昨天晚上回来,可等了一天,小肖一直没来大使馆,这让老程忧心忡忡,袁耕和杨副局长也惴惴不安。张沛芝、农念强都是经验丰富的职业特工,万一被他们察觉到小肖的特情身份,不但取信的计划落了空,还会危及到小肖及家人的生命安全,更严重的是,将会直接影响到代表团的安全。
程主任与陈大使、袁耕商量,如果出现意外变故,就马上启动备用方案,同时向柬国王室汇报情况并照会柬政府,动用柬方保卫力量。
直到下午,小肖终于回来了。
他兴奋地走进程主任办公室,从怀里郑重地掏出用塑料袋套好的一叠信件。老程没急于打开那叠梦寐以求的、也许藏着惊天秘密的信件,而是目光炯炯地看着小肖追问道:“你应该昨晚就回来,为什么现在才回?”
小肖解释道,他昨天本想坐早班的长途车去,没想到老农来了个电话,要他去一趟。他去后,老农交给他一封新的密信,让他送往边境的交通站。一来二去,他就没赶上早上的班车,只好坐下午的车去。取完信,又来不及赶晚班车,只好住了一晚,坐今天早上的班车才回来,连家都没回,到了就直接来使馆了。
老程仍不放心,盯着小肖的眼睛,连续问道:
“农念强是怎么跟你说的?”
“路上出现什么异常情况没有?”
“有没有人注意你、跟踪你?”
“取信的时候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交通站有没有人问你?如果有,你怎么回答的?”
小肖一一作答,没有任何异常发生。
老程听了,松了口气,又叮嘱一句,“以后有什么情况一定要给我打电话,这也是担心你的安全!”这才赶紧给袁耕打电话。
袁耕、杨副局长迅速赶到老程办公室,三人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将信件从塑料袋里拿出来,一封封仔细端详。信一共九封,用的都是牛皮纸信封,用糨糊封得很严实,外表看起来都一样。
袁庚拉上窗帘,拧亮台灯,对着光仔细看着,根本看不见里面。他与杨副局长目光对视了一下。
杨副局长对老程说:“让后勤送两壶开水和一个带盖的搪瓷杯子来,有保温杯更好。”
“再带一把榔头和大号螺丝刀来。”袁耕补充道。
老程有点摸不着头脑,还是赶紧打电话交代给使馆后勤。
东西很快送来了。袁庚用榔头和螺丝刀先在搪瓷杯盖上砸出一个扁扁的口子,然后往杯子里倒进滚烫的开水,盖上盖子,水蒸气从扁口腾腾而出,土法上马做成了一个简易而有效的蒸汽熏蒸器。
九封信整齐地按照顺序排列在桌上,袁庚拿起第一封信,把涂了胶水的封口对准蒸汽慢慢来回熏着,等封口润湿得差不多了,用一把薄而锋利的手术刀轻轻挑开,再用镊子轻轻掀开封口,将里面的信件慢慢夹了出来。
就这样,九封信都被完整顺利地取出。
杨副局长逐一对九封信的信封、信纸、内容及打开的过程拍了照,又仔细在强光下小心翼翼地检视了每一张信纸、每一个信封,松了口气:“没有发现特殊的记号,也没有可疑的微缩点。”
三人戴着手套逐一仔细地看完九封信,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也不像有什么隐语,仿佛只是普通家人之间的琐事和问候。
袁耕叹了口气,推断道:“字大、行疏、纸也有些发皱,看来是使用密写药水密写的,也许还是密码密写的。你们看,这些发皱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密写药水书写干涸后形成的痕迹。”
杨副局长点点头:“看来需要找密码专家和破译专家了。”
老程着急地说:“可我们这里条件不具备啊。”
杨副局长:“湘江计划的秘密就藏在这些信件里,必须破译!只能向国内紧急求援了。”
袁耕赞同地点点头:“老杨、老程,请国内专家来,需要时间,即使专家们到了,还需要破译的时间,这个时间我们无法预计,而代表团来访的时间已经确定,如果在代表团动身前仍然无法破译出信件里藏的秘密,势必给代表团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何况这些信件不能一直留在这里,要尽快还回去。一旦我们截获信件的情况被对方获知,临时改变行动计划,我们就会十分被动。你们看是不是这样:我们一起马上向大使汇报,第一、立即急电国内,将我们截获敌特信件的事情报告中央安全领导小组,并请求紧急派遣破译专家和密码专家携带器材来金边破译信件;第二、请使馆将有关情况电告国内,请示是否可以更改或推迟代表团的访问行程;第三、立即请使馆出面,从爱国华侨医院里商借紫外线灯、化学药剂等器材,先做好破译的万全准备。”
程主任有多年的外交工作经历,他想了想,说:“我同意,但推迟访问是大事,更何况,总理一再说过,外事无小事,事事需请示。我们要立即向国内如实汇报,但是否推迟访问,还是由中央领导同志拍板决定吧。”
袁、杨二人均颔首称是。
“另外强调一点,还要尽快把信件封好还回去,以免敌人有所察觉,这一点至关重要。”杨副局长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