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朱高炽满怀期待地向朱棣禀报了张嫣想要参与永乐大典编撰之事。朱棣和徐皇后听闻后,陷入了沉思。
徐皇后率先开口说道:“哎,嫣儿她就够累的了,就不要让她参与了吧。毕竟后宫不得干政呀,皇上。”
朱棣却微微眯起眼睛,若有所思。片刻之后,他缓缓说道:“夫人,你这话就错了。虽说她确实是一届女流,但她干出来的事,哪件不是比男人还要出色?”
徐皇后听了,也仔细回想起来,然后说道:“也是,嫣儿制作的东西非常多,尤其是青霉素和织布机,的确造福了好多百姓。”
朱棣点了点头,接着说道:“那就让太子妃试一试吧。”
朱高炽高兴地连忙谢恩:“多谢爹娘。这两天嫣儿也闲着,她管理的那些事宜,都有小吴公公、李嬷嬷和其他那些残疾的师傅为她打理,她也不必那么累。”
朱棣想着,也认同地点了点头。
于是朱高炽兴冲冲地去了张嫣的宫里,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张嫣。张嫣听闻,高兴得手舞足蹈,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第二天,朱高炽带着张嫣前往编撰永乐大典的地方。还未走近,便能听到里面传来的阵阵嘈杂声,那是众人忙碌的声音。
踏入大门,只见里面人头攒动,好几百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或奋笔疾书,或查阅典籍,或低声讨论。他们看见太子爷和太子妃来了,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一一上前请安。
朱高炽随和地说道:“都免礼吧,不要请安了,大家继续忙手中的活。”
张嫣好奇地四处张望着,朱高炽指了指旁边的两位大人,介绍道:“太子妃,这两位,这位是谢大人,这位是姚大人。”
张嫣惊喜地将目光投向那两位大人。只见解缙谢大人,面容清瘦,双目炯炯有神,透着睿智与坚毅。他身着一袭深色的官服,腰间束着玉带,整个人显得儒雅而端庄。那细长的眉毛下,一双眼睛仿佛能洞悉世间的一切学问,高挺的鼻梁更增添了他的几分英气。下巴上那一缕胡须,随着他说话微微颤动,更显其学者风范。
而姚广孝姚大人,则是另一番模样。他身材高大,却略显清瘦,眼神深邃而内敛,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与谋略。他的额头宽阔,上面刻着几道岁月的皱纹,那是他思考世事的见证。光头之上,几缕稀疏的白发,却丝毫没有减弱他的威严。他的脸庞轮廓分明,嘴角总是挂着一抹若有若无的微笑,让人难以捉摸他心中所想。
张嫣恭敬地向两位大人行礼,两位大人也连忙还礼。
这里编撰永乐大典的部门被称为“文渊阁编纂处”,是一处汇聚了众多学者和能臣的地方。房间内堆满了如山的书籍和文献,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图表和字画。
张嫣感慨地说道:“能来到此处,参与如此伟大的事业,实乃妾身之荣幸。”
解缙微笑着说道:“太子妃过谦了,您的才华和智慧,我们早有耳闻,相信您定能为永乐大典的编撰贡献独特的力量。”
姚广孝也点头说道:“正是,太子妃能参与进来,是我等之幸。”
朱高炽看着众人和谐的场景,满意地说道:“那大家便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一伟大的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