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朝议,翰林侍读李时勉上奏反对停罢下西洋。
他的理由还挺务实的,他说下西洋一可以扬我国威,二来还能互通有无。
杨士奇表示反对,他认为许多藩国趁机多贡、冒贡,空耗国力,必须罢去,与民生息。
李时勉嘲讽道:“敢问阁老,市面上青花白瓷碗多少文一只?”
杨士奇觉得好像被羞辱了,他堂堂大学士,竟然被问这种小儿科问题,没好气道:“普通白瓷碗,三五文一只也有,若是青花瓷碗,最多十来文便能买一只。”
李时勉又道:“再请问阁老,我大明与藩国通贡时,青花白瓷碗折抵多少文一只?”
杨士奇冷哼一声:“我天朝技艺天下独有,藩国绝无。不过,青花白瓷碗嘛,想来最多翻上百倍价折抵吧。”
“错!”李时勉大声道,“一只青花白瓷碗折抵给藩国是三千七百五十文,翻了数百上千倍。”
原来大明与外国通贡贸易,是通过折抵法来交易的。比如藩国送来一头牛,折价多少钱,然后大明朝给他多少个锅碗瓢盆,算多少钱。这笔账算下来,往往是大明给出的物资折算价是藩国物资的成倍甚至数倍之多。
账面上看起来,那自然是大明亏了许多。但是,这个通贡贸易,定价权在大明。
于是,藩国进贡的许多高价值的东西就被会强行压价。
李时勉又朗声对众臣说道:“诸位同僚手中所用的象牙笏板,象牙够珍贵吧?我天朝所产不多,唯有西洋诸国多产,诸位可知,入贡时,象牙多少一斤?”
有人奇道:“怎么也得四五十文一斤吧?”
李时勉大声否决:“错!象牙一斤六文钱!出了大明门,街上吃一碗面条尚且有点不够,却可以买一斤象牙!”
众人议论纷纷,但凡有点脑子的,这时候都算出来了,这么个贸易法,肯定是咱们大明赚钱了啊。
杨士奇脸涨红了,他觉得受到了羞辱。
他反对下西洋的原因其实都不太方便往外说,一是下西洋的宝船是工部出钱,但赚的收益却是皇帝的,现在朱高炽愿意放弃这部分收益,让国库省点钱,本意是为了与民休息。
第二个原因就更阴暗了,江南大族怎么才能通过海外贸易赚更多?禁海!官方不再与诸国贸易,江南大族便可以走私,那才叫暴利。
朱高炽这时解围道:“建造宝船,每年都要消耗国库数十万贯,百姓疲敝久矣,朕罢去下西洋,就是为让百姓能够免于劳役,安心耕种。这几年来,国家南征北讨,百姓苦不堪言,各地不时有民变发生,民怨沸腾,难道还不要让百姓得已休养生息么?”
朱高炽说得也是实情,这时杨荣带头高呼:“陛下仁德。”
这事情才算是揭过去了。
散了朝,朱高炽又召集几位阁臣议事。毕竟朝会是吵架或扯皮的,真正决定事情时还得跟几位阁老和六部的堂官商量。
正事之前,朱高炽颇为高兴地对众臣们道,“太子上书,杨士奇杨爱卿多年来辅佐朕监国,劳苦功高,应当荫一子为官。诸位觉得如何?”
杨荣第一个表态同意,这种小事,无伤大雅,做个顺水人情,皇帝高兴,也能同时向杨士奇示好,其余诸臣都纷纷表示支持。
唯独杨士奇不同意,称:“犬子资质鲁钝、荒于学业,反倒是成天悠游市井山野,不足以忝居朝堂。”
朱高炽不肯,毕竟先前杨士奇婉拒了对他的封赏,正不知道怎么感谢他,太子很有孝心,知道替父亲分忧,出了这好主意。于是坚决要给杨稷荫个一官半职。
“元辅,稍后速速将杨稷的拟任官职奏来。”朱高炽交代内阁首辅杨荣。
杨荣躬身答应。
很快就议定荫杨稷为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
没多久,朱瞻基的后招就到了。南京工部上奏,建议派人出趟差,为南京宫城修缮采买点金银,不远,就去趟倭国。
朱高炽有感于朝中反对停罢下西洋之声也不小,便同意了出海赴倭国采买。
然后南京工部报上来的采买使不是别人,正是杨稷。
于是乎,采买使杨稷正式走马上任,风风火火去明州当差去了。
杨稷在家躺平多年,这回皇帝开恩让他当了官,别提有多兴奋了。而且这回油水颇为丰厚,除了有些危险之外,几乎是一本万利的大肥差。
一般外派的使团,不管是干嘛去的,人数一般都在三五百人,杨稷这回出海的定额是五百人。
每个人按规定可以携带一百斤的货物,也就是五万斤的各色商品。
说是去采买,其实更多是去卖东西。
杨稷到了明州,工部督造的海船已经造好,杨稷便开始招募熟悉往倭国海路的工役。
来应募的人很多,足足有几千人。
杨稷询问:“你们谁熟悉通往倭奴国的海路啊?”
结果竟然无人回应。
他觉得估计这帮人平常都干走私的,这时候不敢暴露自己熟悉海路的事。
很快他就发现,这帮人是真不懂航海,细细一问才知道,懂得航海的都自己下海走私去了。
杨稷哭笑不得,只好勒令当地府县,招揽有航海经验的工役过来。
浙江去倭国,都在每年夏季趁着东南季风走,这时候如果招不到人,那就尴尬了,可能得再等一年。
当地府县办事拖拖拉拉的,杨稷只好亲自冲到码头去现抓,不料到了码头,以往舟楫林立的码头竟然只剩下一条船,一问才知,其余船已经顺风出海了。
杨稷好不容易从最后一条船上抓到三个水手。
三人十分慌张,因为毕竟大明朝是禁止民众浮海通商的嘛。
杨稷好言安慰道:“你们不要怕,我是朝廷派往倭国的采买使,需要招募你们驾船,你们来了,统统有赏,不会抓你们下大狱的。”
三人这才安心了些。
三人中有个最会操船的,名叫谢保,他提出要看看杨稷的海船。
结果一看之下,他就发现了三个问题,直言如果驾这艘船出海,那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