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生母:
在朱棣生母记载这一块,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明太宗实录》等官方记载的生母是马皇后。
另一种则是因民间流传与《南京太常寺志》中享殿牌位摆放推测,碽妃。
若是写正统文叙事或者小说,那就需要写马皇后,这是朱棣及后世官方想树立的正统说法。
这种记载有利于维护朱棣皇位继承的合法性,在明朝的官方叙事中被广8泛采用,让朱棣的继位在嫡长子继承制的观念背景下更具正当性,减少质疑,巩固统治根基。
但另一种说法只是因为牌位推测与当时文人群体笔记记载,并不严谨。
...
————————
—永乐朝主要作品:
永乐朝除了名声最大的《永乐大典》外,还有《圣学心法》、《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 、《为善阴骘》
-圣学心法: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面临着巩固统治和确立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双重任务。为了向臣民展示自己是一位有能力且遵循正统理念的君主,同时也为了教导皇室成员和大臣们遵循他所倡导的统治观念,便着手编写《圣学心法》。
- 朱棣亲自参与撰写,将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治国理念以及为君之道等诸多内容融入其中。在书中,他以古代圣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也希望后世君主能够从中汲取经验。这一过程中,他肯定也参考了诸多儒家经典着作,如《尚书》《论语》等书籍中的观点,对其进行整合和诠释,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 核心思想:朱棣在《圣学心法》中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是治国的关键。他认为君主应当具备仁、义、礼、智、信等诸多美德,通过自身的品德来感化臣民。例如,君主应该有仁爱之心,关心百姓的疾苦,就像古代圣君一样,以民为本。
- 政治理念:书中阐述了朱棣的治国方略,包括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处理政务等。在人才选拔方面,他主张要选拔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担任官职,并且君主应该善于听取臣子的意见。在政务处理上,强调公正、廉洁,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 对臣民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君主自身和皇室成员进行教导,还对臣民的道德行为和社会秩序提出了期望。倡导臣民要遵守封建礼教,忠诚于君主,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社会要保持良好的风尚。
- 政治影响:在朝廷内部,它成为皇室子弟教育和官员学习的重要书籍,有助于统一思想,让朝廷上下都能理解并遵循朱棣的统治理念。从长远来看,对于明朝政治理念的传承和官僚体系的思想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文化意义:体现了朱棣时期官方的意识形态,融合了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理念,对明朝的文化发展方向产生了引导作用,推动了当时社会对正统统治观念的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
-大明太宗御制集:
《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是朱棣在位期间作品的集合。朱棣作为皇帝,在日常的政务处理、宫廷生活以及文化活动等诸多场景中都会进行创作。这些作品包括诏书、敕谕等官方文件,它们在发布当时就有记录。同时,朱棣也会写诗作文,这些内容经过收集、整理,最终形成了这部御制集。其编纂工作应该是在宫廷文臣的协助下完成的,经过筛选、分类等程序,将朱棣的作品汇集成册,以便保存和流传。
- 内容丰富多样:
- 政务类:诏书、敕谕等内容占比较大。这些官方文书展现了朱棣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理念和决策过程。例如,有关军事征伐的敕令,能够体现朱棣对边疆安全的重视和军事战略部署;关于营建北京宫殿的诏书,可以看到他对都城建设等大型工程的规划意图。
- 文学创作类:诗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朱棣的诗词风格多样,有的诗词描绘宫廷的壮丽建筑和宫廷生活的闲适。如描写宫廷宴乐场景的诗作,展现出宫廷的繁华。还有的诗词体现他对国家大事的思考,像表达对百姓生活关怀的作品,体现出帝王的忧患意识。
- 历史价值重大:
- 政治方面:从书中的政务文件可以深入了解永乐时期的政策走向。通过对官员的任免敕令等内容的研究,能梳理出当时的官僚体制运作情况。对于研究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等政治主题,这些文件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 文化方面:朱棣作为皇帝,他的文学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这部御制集的存在也反映了明朝宫廷文化的繁荣。同时,它为后世研究明代文学风格的演变以及宫廷文学的特点等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
-为善阴鸷(zhi):
《为善阴骘》成书于明永乐十七年三月 。
- 《为善阴骘》是一部具有浓厚道德教化色彩的书籍。朱棣敕编此书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善恶报应观念,用道德规范来引导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在传统社会观念中,人们普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朱棣利用这种观念,通过书籍的编纂来传播官方认可的道德价值观。
- 故事选材:书中收集了大量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包括官员、平民、商人等。故事内容涵盖了各种善举,如赈济灾民、乐善好施、舍己救人、公正执法等。例如,书中有官员在灾年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后来自己子孙兴旺的故事;也有普通百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最终得到好报的情节。
- 编排形式: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四字标题,方便记忆和引用。在故事之后,还附有论断和诗。论断部分是对故事所体现的道德观念进行阐释,强调善举的重要性和意义;诗则是以文学的形式进一步升华主题,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 三教合一思想融合:《为善阴骘》杂糅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从儒家角度看,书中体现的善举很多都符合儒家的仁爱、正义等道德观念;从佛教角度讲,因果报应的观念贯穿其中,行善得福、作恶受祸的思想与佛教的轮回观念有相通之处;从道家角度而言,书中也有劝人顺应天理、积累阴德的理念,这和道家的一些思想也能相互呼应。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使得书籍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被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
- 国内传播:朱棣大力推广这本书,将其颁赐给诸王、大臣、宗族子弟等统治阶层人士,让他们学习其中的道德观念,并以身作则。同时,通过儒学科举,让天下士子接触和传播这些思想。在民间,借助乡约、社学、保甲、社仓等组织,将书中的内容传播给普通百姓,对社会底层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善。
- 国际传播:明朝在当时的东亚文化圈具有重要地位,《为善阴骘》还被颁赐给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对这些国家的道德文化和社会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域外影响。
————————
-后宫:
首先便是我们熟知大明三大贤后之一,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之女,洪武九年被册封为燕王妃,建文四年被册立为皇后。
她精通四书五经,辅佐朱棣治理朝政、安抚宫廷,于永乐五年七月崩于南京,寿四十六,葬于长陵。
其余的还有:
-昭懿贵妃张氏:河间忠武王张玉之女,兄为张辅。永乐七年二月,被册封为贵妃。
-昭献贵妃王氏:南直隶苏州府人,是朱棣的宠妃,在永乐初年便已入宫,起初协助徐皇后管理后宫事务,朱棣晚年时能安抚其情绪,于永乐十八年七月七日去世,丧葬礼按明太祖孙贵妃的规格办理。
-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权执中之女,姿色美艳,能歌善舞,善于吹箫。永乐七年被封为贤妃,八年随明成祖北征,胜利归来时薨于临城,葬于峄县。
-任顺妃:朝鲜仁宁府左尹任添年的女儿,永乐七年二月被送入明朝后宫,封顺妃。永乐十九年在后宫吕鱼之案里被牵连,自缢而死。
-康靖庄和惠妃崔氏:朝鲜中军副司正崔得罪的女儿,永乐七年二月被送入明朝后宫,封美人。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去世,她被强迫殉葬,加赠惠妃,谥号“康靖庄和”。
-李昭仪:朝鲜恭安府判官李文命的女儿,在永乐十九年的后宫吕鱼之案中被处斩。
-吕婕妤:朝鲜护军吕贵真的女儿,永乐七年二月被送入明朝后宫,封婕妤。永乐十一年,因被认定争风谋害权贤妃,被严刑拷打后虐杀。
-康惠庄淑丽妃韩氏:出身于朝鲜王朝,本贯清州韩氏。永乐年间由朝鲜进贡给明成祖为妃,称“韩丽妃”。永乐二十二年,被列入殉葬之列,临殉葬前跪地苦求放她回朝鲜赡养老母,但不获准,最终惨遭吊死殉葬,谥号“康惠庄淑”。
-黄妃:朝鲜人,因美貌出众被送给明成祖为妃。她不是处女且曾堕胎,在永乐十九年的后宫吕鱼之案中被处斩。
-喻贤妃:被明成祖封为贤妃,永乐十九年三月廿二甲申薨,赐谥昭顺贤妃,后又加谥为忠敬昭顺贤妃。《朝鲜世宗实录》记载她与宦官私通,被发觉后自缢,明仁宗即位后掘开她的坟墓。
-恭顺荣穆丽妃陈氏:又称“陈丽妃”,父宁阳侯陈懋。永乐二十年被朱棣选入宫中,朱棣去世后她被殉葬,谥号“恭顺荣穆”。
...
其中朝鲜人众多,从三点原因上来看首先:
一.政治因素
- 加强藩属关系:朝鲜在当时是明朝的藩属国。朱棣通过与朝鲜联姻这种方式,能够巩固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朝鲜向明朝进贡女子,是表示对明朝宗主国地位的尊崇,而朱棣接纳这些女子,也是对朝鲜的一种安抚和友好表示,体现出一种政治上的互惠互利,有助于加强对藩属国的控制和友好往来。
二.文化因素
- 朝鲜文化吸引力:朝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朝鲜女子通常知书达理、温柔娴淑,并且朝鲜的歌舞、礼仪等文化也比较发达。这些朝鲜女子所带来的异国文化风情,对朱棣等宫廷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传统因素
- 古代帝王惯例:在中国古代帝王后宫中,收纳周边国家或地区进贡的美女是比较常见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帝王的权威和国家的强盛,朱棣延续这一传统做法,也是其作为帝王的一种象征和体现。
...
—朱棣的儿女:
历史记载中,朱棣共有四儿五女,并不算多。
四个儿子分别是:
长子:朱高炽(太子)
次子:朱高煦(汉王)
三子:朱高燧(赵王)
四子:朱高爔(早殇)
五个女儿分别是:
-永安公主:下嫁广平侯袁容。袁容曾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公主生性端庄,在宫廷事务和家族往来等事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永平公主:嫁给富阳侯李让。她和驸马在明朝的贵族社交圈以及一些朝廷事务中也较为活跃。
-安成公主:其驸马是宋琥。公主的生活也和当时的宫廷、贵族交往紧密相连。
-咸宁公主:驸马是宋瑛。在诸多宫廷和家族活动中也有参与。
-常宁公主:下嫁西平侯沐英之子沐昕。她知书达理,在婚后也维持着和皇室以及其他贵族之间的良好关系。
——————
殉葬名单...
对于这一条旧制,朱棣并未有所修改,毕竟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看,殉葬被视为一种维护皇室尊严和传统礼仪的做法。
据《大明会典》记载,为朱棣殉葬的有十六位嫔妃,分别是:康惠庄淑丽妃韩氏、康靖庄和惠妃崔氏、康穆懿恭惠妃吴氏、贞静顺妃张氏、惠穆顺妃郭氏、恭和荣顺贤妃王氏、安顺惠妃龙氏、恭顺荣穆丽妃陈氏、昭肃靖惠贤妃王氏、昭惠恭懿顺妃王氏、昭敬忠顺贤妃喻氏、任顺妃、李昭仪、吕婕妤、恭荣美人王氏、景惠美人卢氏
而朝鲜的《李朝实录》则记载有三十多名妃嫔和宫女为朱棣殉葬 ,其中包括上述两位朝鲜进献的女子康惠庄淑丽妃韩氏和康靖庄和惠妃崔氏 。
————
-总结
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他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成就对明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他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