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六十七章
帛书版和通行本两个版本。
帛书版: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
夫唯不肖,故能大。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通行本: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其译文如下:
通行本:天下人都说“道”广大,却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因为它的广大,所以它不像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的话,早就渺小了。我有三种宝贝,持守而保全着。第一种叫做慈爱,第二种叫做俭啬,第三种叫做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慈爱所以能勇武;俭啬所以能厚广;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取勇武,舍弃俭啬而求取宽广;舍弃退让而求取争先,是走向死路!慈爱,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救助谁,就用慈爱来卫护他。
这一章的意思是,“道”具有广大而无形的特点,难以用具体事物来形容。而人应该秉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慈爱能让人有勇气去面对和保护,俭啬能让人积累资源、厚积薄发,不争先能让人赢得众人的拥戴从而成为领导者。如果违背这三宝,就会走向灭亡。
这一章的隐喻在于,以“道”的广大引出人在社会生活和治理国家等方面应遵循的原则。“慈”隐喻着统治者要关爱百姓,有仁爱之心,这样百姓才会拥护,国家才能稳定;“俭”隐喻着要珍惜资源,不奢靡浪费,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懂得积蓄力量;“不敢为天下先”隐喻着不与民争利,不贪图功名利禄,统治者只有做到谦让、不争,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从而实现长治久安,也暗示了为人处世要顺应自然、不刻意强求、不锋芒毕露,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
第一句:
(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 )
(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这一句,字面看着差不多,但是细分析一下,就是两个意思啦。
“肖”在古代的意思是:
“不肖子孙”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说一下对它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不肖子孙”指不能继承先辈事业或违背先辈遗志的没有出息的子孙。其中“不肖”意为不贤、不才,没有继承祖先的品德、才能或家业等。
出处
出自《庄子·天地》:“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原指不遵从父母意愿行事的子女,后来引申为不能继承祖业、没有出息的后辈。
用法示例
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常用来表示对子孙后代不成器的批评或感慨。如“我们要努力进取,不能做不肖子孙,辜负先辈们的期望”。
相似、相像:如《说文》中“肖,骨肉相似也”,《庄子·列御寇》“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成玄英疏“肖,似也”。成语“惟妙惟肖”也是取此义。
仿效、模拟:如《法言·学行》“七十子之肖仲尼”,指七十子仿效孔子。
衰微:《史记·太史公自序》“申吕肖矣,尚父侧微”,这里“肖”有衰微之意,说申吕二国已衰微。
小:《方言》“肖,小也”,表示微小、渺小的意思。
在人名中,“肖”常作为姓氏,读音为“xiāo”,与上述意义不同源。
先看第一句:字面意思是:天下人都说我很大,但是我虽然大,你们不能效仿我。说的是人。
第二句:天下人都知道我的德行宏大,好像没有人效仿。说的做到的人很少。说的是事。
总的来说就是,一方面,提醒人们即便自身具备强大或显着贤德,他人不应盲目效仿;另一方面,感慨即便众人都知道我宏大德行的价值,实际愿意去做的人却寥寥无几,反映出为人处世原则与道德实践上,知与行存在的差距。
那哪句才是老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呢?留给各位看官自行理解吧。因为大家都比我有学问,有造诣。
第二句:
( 夫唯不肖,故能大。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这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是相反的,
我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及不同之处:
“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久矣其细也夫”除了字面意思外,还可表达以下意思:
从哲学思想层面来说,对‘道’的特性的强调:
在《道德经》的语境中,“久矣其细也夫”从反面强调了“道”的宏大、深远和无限性。意思是如果“道”像具体事物一样有固定形态和局限,那它就失去了作为宇宙根本法则和万物根源的特质,只能是渺小、微不足道的,凸显了“道”与具体事物的本质区别。
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这句话提醒人们要超越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知,去探寻事物背后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相似或具体形态上,就无法把握事物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只能看到一些琐碎、细小的方面。
这就是老子想要真正表达的意思。
从人生启示层面看,
对追求目标的警示:它告诫人们在追求目标和理想时,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具体的、琐碎的事物或成就,要有更宏大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如果只追求那些看似相似、常见的小目标,就难以取得真正伟大的成就,人生也会变得狭隘和渺小。
对行为方式的引导:意味着人们在行事时不应随波逐流,只做那些大家都在做、看起来相似的事情,而应遵循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和原则,保持独特性和独立性,否则就会在平庸中迷失自我,无法实现人生的大境界。
意思:
越不在乎的东西,有可能越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想要去模仿,久而久之也能成为高尚品德和有所~‘建树’~的人。
正因为(道)不与具体事物相似,所以才能成就其伟大。如果它与具体事物相似,那早就渺小不堪了。这句话强调“道”正是因为具有超越具体形态、不与万物相似的特性,才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和伟大的力量,若“道”像具体事物一样有固定形态和局限,就不能称之为“道”的伟大了。
侧重点:侧重于从“不肖”这一特性出发,解释“道”能成为伟大存在的原因,突出“不肖”是“道”之“大”的前提和基础。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意思:正因为“道”是伟大的,所以看起来不与具体事物相似。如果它与具体事物相似,那早就渺小得微不足道了。此句是从“道”的“大”这一结果出发,说明“道”因为其伟大的本质,必然呈现出不与具体事物相似的特点,进一步强调“道”的伟大决定了它不能具有具体事物的特征,否则就失去了“道”的伟大意义。
侧重点:是先肯定“道”的“大”,将“大”作为既定事实,然后阐述因为“大”所以“似不肖”,“似不肖”是“大”的一种表现和结果。
两句的差距
逻辑顺序:前一句以“不肖”为因,“大”为果;后一句以“大”为因,“似不肖”为果,逻辑推导的方向不同。
强调重点:前一句重点在“不肖”对于“道”的重要性,是从“道”的本质特性角度出发;后一句重点在“大”所呈现出的“似不肖”的表现,是从“道”的外在表现与“大”的关系角度阐述。
第三句:
(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一直有三件法宝,秉持并珍视它们。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天下人的前面。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与前句基本一致,但没有表达持久性。我拥有三件法宝,持有并保全它们,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在天下人之前争先。其中“慈”体现对万物的关爱和包容;“俭”包含物质上的节俭和精神上的收敛、节制;“不敢为天下先”不是指消极退缩,而是不刻意去争第一、不抢风头,强调一种谦逊、低调的态度。
隐喻
从个人修养角度:“慈”能让人内心柔软,减少嗔恨和纷争,收获平和与喜悦。“俭”可让人避免过度欲望带来的烦恼和危害,保持内心的淡泊和安宁。“不敢为天下先”能使人戒除骄傲和浮躁,以谦虚的姿态不断学习和进步,提升自身品德。
从社会治理角度:统治者以“慈”对待百姓,能得民心,使社会和谐。“俭”可避免过度消耗民力、物力,让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不敢为天下先”则提醒统治者不与民争利,不贪图个人功名,以百姓利益为先,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从处世哲学角度:“慈”能让人在人际交往中与人为善,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俭”能让人合理规划资源,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费,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不敢为天下先”能让人在团队或社会中保持低调,不锋芒毕露,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成就事业。
第四句:
(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这两句的意思差不多,但是两句话最后的字读音可就不一样啦。一个读‘事zhang’。意思是做事起带头作用的。
第二个读‘器chang’。意思是长久的德行(xing)。
什么意思呢?
个人层面
品德与能力的关联:“慈,故能勇”隐喻内心慈爱之人因有守护他人的使命感而更有勇气面对困难;“俭,故能广”表示懂得节俭、节制欲望的人能积累资源和能量,拓展人生格局;“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说明不争先、谦逊之人能厚积薄发,成为有大成就的人。“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则警告违背这些原则会使个人陷入困境,难以成长进步。
面对挑战的态度:“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隐喻人以慈爱之心对待问题和挑战,就能有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战胜困难、守护成果,得到上天的帮助与护佑。
社会与治理层面
为政者的理念:执政者有慈爱之心,能关爱百姓,就会有勇气为百姓谋福利,敢于担当责任;做到节俭,不过度索取和浪费,就能使资源得以广泛利用,让百姓安居乐业;不与民争利,不贪图私利而抢先,就能成为受百姓拥戴的领导者。反之,若统治者舍弃这些原则,横征暴敛、争权夺利,就会失去民心,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社会和谐的基础:“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隐喻一个以慈爱为基础的社会,在面对外部冲突时能团结一致取得胜利,在内部治理上能保持稳定,上天也会护佑这样的社会,强调了慈爱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
第五句:
〔1〕(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
〔2〕(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
有句老话说的好(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出自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九,意思是生性仁慈的人,不宜统领军队;行侠仗义的人,不宜主管钱财。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前两句出自《增广贤文》,后两句为后人流传演绎添加。意思是过于仁慈的人不适合带兵打仗,太重义气的人无法管理好钱财,太重感情的人难以做成大事,过于善良的人不适合在官场。
仁不行商,义不守财;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监国:表达了在不同领域和情境下,一些性格特质可能会成为阻碍的观点。)了解了这些,就能看懂这一句的意思啦。
〔1〕这一句的字面意思是,放下慈善的心,就能做到勇敢,义无反顾的厮杀。放下‘抠门’的心里,就能结交很多侠义之士。
我举几个例子,
鲍叔牙与管仲分钱让利
管仲和鲍叔牙早年一同做生意。本钱大多是鲍叔牙出的,但赚了钱后,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鲍叔牙的仆人对此不满,鲍叔牙却表示理解,认为管仲家境贫困,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关系。鲍叔牙这种舍财的行为,维护并加深了他与管仲的友谊,后来管仲也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高欢散财结客
北齐神武帝高欢从洛阳城回家后,将家财全部散尽来结交四方朋友。亲戚故旧们很奇怪,问他原因,他说在洛阳看到京师侍卫军士成群结队焚烧将军张彝住宅,朝廷却不闻不问,觉得国家政事如此,钱财难以永远守得住。此后高欢立下澄清天下的大志,后来成为东魏的丞相。
疏广散财与亲戚朋友共享
西汉的疏广曾担任博士及皇太子老师,告老还乡时,皇帝和太子赐给他很多金银钱财。但他回乡后,把这些赏赐都分发给了亲戚朋友,既不置田产,也不留给子孙。有人劝他给子孙留些钱财,疏广说不想让子孙有依靠而变得懒惰,要让他们自食其力。他的这种做法,既体现了对子孙的别样教育,也通过散财与亲戚朋友保持了良好关系。
江湖中除了单雄信、柴绍,花容,外,也有很多舍财广交友的人物:
比如:
孙皎
孙皎是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他轻财物好施舍,善于结朋交友,与诸葛瑾关系最为友好。他还委任庐江人刘靖、江夏人李允、广陵人吴硕、河南人张梁等负责不同事务,对他们倾心相待,这些人也都对他竭心尽力。
范蠡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人物,被称为中国第一位慈善家。他一生艰苦创业,积金数万,曾有“三聚三散”的佳话。第一次他放弃高官厚禄,把所有财产布施给穷人,跟妻子过隐居生活。后来他又发财并成为宰相,之后归还相印,把全部财产布施给平民百姓,再次隐去。最后他又积累了很多财物,并再次施舍出去。
李勉
唐朝的李勉一生中最喜好与有才干、有知识的人结交,交朋友都是以诚相待、肝胆相照。他年轻时客居梁宋等地读书,与一名太学生同住旅舍。太学生病重去世前,将几锭银子交给他,让他用这笔钱安葬自己,剩余的钱归他所有。李勉安葬好友后,将剩下的钱分文未动随亡友一起埋入土里。后来太学生的遗属来找他,他又和他们一起去迁葬,并取出银两交给遗属,临别时还拿出自己的银两和礼物送给遗属。
不是也有这么几句古话嘛,叫,先来后到,后来居上,好饭不怕晚。都是说的这个意思。
这样做的人,在历史的长河里都留下了美名传于后世。
“夫”在古代也有几种解释:
名词
成年男子:如《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的“夫”,就是泛指成年男子。
丈夫:与“妻”相对。如《陌上桑》“罗敷自有夫”,这里的“夫”指的是罗敷的丈夫。
夫子的简称: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也用来称呼老师。如《论语》中弟子称孔子为“夫子”,有时也简称为“夫”。
指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如“渔夫”“农夫”“车夫”等,分别指从事捕鱼、种田、驾车等工作的人。
古代行政区划单位:在一些文献中,“夫”也用作古代行政区划的单位。《管子·乘马》中有“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马也。一马,其甲七,其蔽五。四乘,其甲二十有八,其蔽二十,白徒三十人奉车两。此谓以乘马为制。方六里,一乘之地;方一里,九夫之田也”,这里的“夫”就是土地面积单位相关的行政区划概念。
助词
用在句首:表示发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夫”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引起下文。
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如《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夫”起到舒缓语气、强调“战”这个话题的作用。
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夫”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夫慈的意思就是:心怀慈爱,用来作战就能够胜利,用来防守就能够稳固。
老子认为,“慈”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在战争中,怀有慈爱之心的一方,能激发士兵的斗志和凝聚力,使他们为了正义和守护而战,从而更容易取得胜利。在防守时,慈爱能让守方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使防御更加稳固。这里的“慈”并非指普通的仁慈,而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对万物的关爱与包容,是一种符合“道”的精神境界,强调以“慈”这种品德和力量来应对各种情况,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两句对比下,后一段多了‘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那就更加提现了,仁慈,善良的人,老天都在护佑。
最后一句:
( 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
这一句只有老版才有,说明后期的改动存在着很大的质疑。
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上天要帮助、成就一个人,就会用慈爱来围护他。
这句话强调了“慈”的重要性以及它与上天意志的关联。在老子的思想中,“慈”是一种符合“道”的品德。上天在成全一个人时,会以慈爱作为其保护和支持的力量。它蕴含着一种因果关系和道德指引,即人若能秉持慈爱之心,便可能顺应天意,得到上天的庇佑与帮助,获得成长和成就。同时也提醒人们,慈爱不仅仅是一种善良的情感,更是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品质,能让人在面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时,得到一种无形的守护和支持,是一种对道德和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
这就是被改动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