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四十七章
内容为: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原文释义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家门,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一个人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思想内涵
强调内省与直觉的认知方式:老子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省,达到对天下和天道的领悟,而非仅仅依赖外在的经验和感官的获取。如古代的圣人,他们通过自我修炼和对内心的关照,能够领悟到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大事。
对世俗认知方式的批判:“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认为人们如果一味地向外追求,盲目地奔走四方去探寻知识和真理,可能会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离真正的认知和智慧越来越远。
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在政治层面,“不为而成”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者如果能够顺应自然和民心,不妄为、不扰民,让百姓自然发展,社会就能和谐稳定,国家也能繁荣昌盛。
我的看可能和他们的不一样,我说说各位陛下听听,
第一句,( 不出户,知天下; )
什么叫不出户,知天下?说白了就是,闷在家了,就能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大事。能做到这一点,只有两个情况,现在来说,刷刷抖音,看看电视就可以啦。要不就是能掐会算,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很显然这个年代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站在老子的角度和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那也是不可能的。那为什么老子这样说呢?
那就是多读书,多学习,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用知识来升华自己。老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书,多学习。才能成为人上人。才能像那些谋略家一样博古通今。
比如:
姜子牙
他乃是周朝开国之元勋,于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时代,立下了不世之功。遥想当年,周文王欲倾覆殷商、周武王决心攻克纣王之时,姜子牙这位智者的谋略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无尽的光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凭借自己超凡的智慧和渊博的学识,提出了众多治国强军的精妙策略。在军事领域,他对排兵布阵之道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深知,一场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军队的部署是否合理、战术运用是否得当。正因如此,在那场名垂千古的牧野之战中,他亲自指挥周军,巧妙地运用各种阵法和战略,最终成功地实现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一举击败了强大的商军。
而那句流传至今的典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更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他独特的风采。据说,当时的姜子牙手持钓竿,悠然自得地坐在渭水河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怀天下。他以这种方式默默等待着那位能够赏识他才华、胸怀大志的贤明君主。这不仅展现出了他无比的自信,更彰显了其深谋远虑的一面。正是这份自信与谋略,使得他最终得以辅佐文王、武王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传奇人物。
张良
张良,这位堪称汉高祖刘邦身边最为关键的谋士之一,其智谋犹如繁星闪烁于历史长河之中。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楚汉相争之际,他宛如一盏明灯,为刘邦指引着前行的道路。
就拿那着名的“鸿门宴”来说吧!当时局势可谓千钧一发,稍有不慎,刘邦便可能命丧黄泉。然而,正是张良以其过人的智慧和沉着冷静,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应对之策,才使得刘邦得以化险为夷,成功从这场杀机四伏的宴席中全身而退。
不仅如此,张良还独具慧眼,深知要战胜强大的项羽绝非易事。于是,他向刘邦进言,力主争取英布、彭越这两位猛将,并大力重用军事奇才韩信。如此一来,刘邦便能联合各方势力,形成一股足以与项羽抗衡的强大力量。
除此之外,张良更是善于运用各种谋略和手段来化解危机。比如,他不惜花费重金去贿赂项伯,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了宝贵的情报以及关键时刻的支持。也正因如此,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形势逐渐好转,一步步占据了上风。
终于,经过无数次艰难险阻的征战,刘邦在张良等人的辅佐下,成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击败了项羽,开创了辉煌灿烂的大汉王朝,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一代明君。而张良的名字,则永远铭刻在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之上,被后人所敬仰和赞颂。
诸葛亮
话说那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有一人堪称蜀汉之脊梁——诸葛孔明先生。想当年,先主刘备不辞辛劳,三次亲往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感其诚意,毅然决定投身于这乱世之中,从此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自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便迅速展现出其卓越的才智与谋略。他精心谋划了着名的“隆中对”战略蓝图,为蜀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首先要占据荆州和益州这两块富饶之地作为根基;其次需联合江东孙权之力,共同抵御强大的曹操势力;最终实现兴复汉室的伟大目标。
而在那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更是大放异彩。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谋,成功地促成了孙刘联盟。面对曹军来势汹汹,诸葛亮毫不畏惧,巧施妙计。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草船借箭一事。只见他神机妙算,趁着大雾弥漫之夜,派遣草船佯攻曹营,引得曹军万箭齐发,不费吹灰之力便收获了无数箭矢,解决了蜀军军备短缺的燃眉之急。此外,还有那神奇的借东风之举,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在关键时刻,诸葛亮作法借来东风,助周瑜火攻之计得以顺利实施,一举大破曹军,奠定了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之战过后,诸葛亮并未停歇脚步。他继续运筹帷幄,通过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战役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不断巩固蜀汉政权。对内,他励精图治,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军事训练,推行廉政爱民政策,使得蜀汉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对外,他多次出师北伐,以攻代守,试图完成先帝遗愿,恢复汉室江山。尽管最终未能如愿,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后世敬仰传颂的千古佳话。
第二句:
(不窥牖,见天道。 )
“牖”的拼音是you。
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有:
名词:指窗户,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宗室牖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等。
动词:有开窗的意思,如“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
通假字:通“诱”,有诱导、引导的意思,如“天之牖民,如埙如篪”“阖导牖进”等。
在古代建筑中,牖通常指开在墙壁上的窗户,与开在屋顶上的天“窗”有所区别。
具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往窗户外边看,就能知道天上的发生了什么事。在那个年代能做到这一点也很了不得。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周易推演,推算。
能做到这一点的也有几个人啊。
比如:
科学技术领域
沈括:北宋时期的全才科学家。在天文学方面,他改进了浑仪等天文仪器,对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有重要贡献;在数学上,他创立了“隙积术”“会圆术”等;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学、声学等都有研究和记载;在地质学方面,他通过对化石的观察研究,提出了海陆变迁的理论。其着作《梦溪笔谈》涵盖了众多科学领域,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着作。
马钧:魏晋时期的大发明家,被东晋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与张衡并称为“木圣”。他还原了指南车,改造了诸葛连弩,还在灌溉机械“翻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制造出效率更高的新式器械。
蒋煜:清代南通州人,发明的多功能浑天仪堪与张衡的浑象媲美,对航海航天、天文气象等领域具有极高的指导和实用价值。
文学领域
司马相如:西汉大辞赋家,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司马迁齐名,与张衡同为汉赋四大家之一。
扬雄:西汉后期着名辞赋家,其《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等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与张衡同为汉赋四大家之一。
天文学领域
李淳风:唐代天文学家,入职太史局后升任太史令。他是古代为风定级的第一人,改进了浑天仪,编写多部天文学着作,还推算出《麟德历》,在天文学领域成就斐然。
郭守敬:元代着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等。他编制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之一,在天文仪器制造方面也有卓越成就,如改进了简仪、高表等。他的天文学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张衡一样在天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周文王
一般认为《周易》中的《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周文王是主要创作者之一。传说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期间,对八卦进行演绎,将其两两相重,形成了六十四卦,并写了卦辞来解释各卦要义,这些内容构成了《易经》的核心部分,为后世易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孔子
孔子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作的《易传》(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也称为“十翼”。这是对《易经》的注释和发挥,阐述了诸多哲理,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解读《周易》,使得《周易》从单纯的占卜之书上升为蕴含深刻智慧的哲学经典。
京房
西汉的易学大师。他在《周易》象数理论方面贡献巨大,提出“纳甲法”“八宫卦”等学说。其“纳甲法”是把天干地支纳入卦中,根据干支的五行生克等关系来推断人事吉凶;“八宫卦”理论则是将六十四卦分为八宫,系统地分析各卦之间的关系,对后世的占卜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邵雍
北宋着名易学家,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造了“先天易学”体系,以“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为基础,通过对卦象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用易理来推算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其着作《皇极经世书》是一部运用《周易》理论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变迁的着作。
第三句:(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古往今来,那些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达到非凡成就的人物,无一不是历经了千锤百炼般的磨砺。就如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贤才,又似那能精准推算周易、洞悉天地奥秘的智者,他们在前期所投入的心血与精力,岂是常人所能想象?
他们为求一艺之精、一学之深,不惜跋涉千山万水,走过无数的城镇与荒野。每至一地,便怀揣着一颗虔诚求知之心,访遍当地的名师大家。那些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前辈们,或是隐居于深山古刹的世外高人,都成为他们求道途中的指引者。他们不耻下问,虚心聆听教诲,将每一点滴的知识都悉心收集、融会贯通。
十年寒窗,这是一段多么漫长而艰辛的时光。在那青灯黄卷之下,是他们专注钻研的身影。夏日蚊虫肆虐,汗流浃背却浑然不觉;冬日寒风刺骨,手脚冰凉仍笔耕不辍。他们耐住了寂寞,抵住了诱惑,将全部的身心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从破晓到黄昏,从岁初到年终,年复一年地积累、沉淀、升华。正是这般坚定不移的毅力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才让他们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雕琢出后来震古烁今的造诣,成为后世敬仰与赞叹的楷模,其精神之光也永远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难道老子如此这般言说的初衷,仅仅只是规劝众人勤勉好学,从而为自己谋取一个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的锦绣前程吗?要知道,学习这件事可绝非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轻松,它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历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方能有所收获。然而,一旦学有所成,那所带来的回报也是极其丰厚且令人艳羡不已的。通过不断地汲取知识、提升自我,我们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将成为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石。所以啊,老子苦口婆心地劝导大家好好学习,实则蕴含着深深的期许与关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