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为纪念陈振龙引进薯种和金学曾推广种植的功绩,闽人曾在福清县建立报功祠。
清道光十四年,福州人何则贤也在乌石山建“先薯祠”,后祠被废。现存“先薯亭”建于1957年。】
陈振龙很快就被请走,他种下的甘薯也一并被带到了能主事的人面前。
不管是“闽中大旱”的消息,还是这个能活命的“甘薯”,亦或者这个后来被立祠的陈振龙,大家都是慎重以待。
另一个世界,张居正看着这个消息也是眼前一亮。
虽然他不知道为什么红薯没有推广出去,但其实这年岁也并不算很久远。现在的陈振龙不用打听也知道尚未带回甘薯,但是他并不打算放过。他一边看着天幕,一边草拟奏章,打算明天带给圣上定夺。
吕宋吗?
开海一事在圣上的应允下已经开始着手恢复,他眼中是真切把明朝、把百姓放在心上的,于国于民有利的事他都会去做。
不过他心中也暂时埋下了一丝隐虑,万历二十一年……应该是新皇了吧?
他不知道那时自己还活没活着,他只是有些疑惑——
若他还活着,怎么会放过这样高产的作物,毕竟下面一定会把情况报上来,他不可能不会重视。只是若他已经不在了,当时的帝王又是为什么视而不见?
现在圣上虽然有些沉溺女色,但也是认真做事的。而他提拔那些的官员,包括自己,哪怕会有自己的心思,但也都是做实事的。
所以他也想不到当今不过仅在位六年便去世了,甚至自己还被选为托孤大臣。他更想不到新即位的万历皇帝又是怎样一个任性的人。
【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当时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
这是一项很惊人的数据。】
【当然,明清之际,不仅仅是红薯传入了我国,还有另外两种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主食也传了进来,那就是玉米和土豆。】
天幕上图片转换,现在换成了青翠的玉米叶包裹着的金黄饱满的玉米和一个个圆滚滚的土豆。
【玉米玉米传入华夏的时间大约是在16世纪中期,详细的时间是明朝嘉靖三十年。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
到了明代末年,它已经传播到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甘肃、江苏、广西、安徽、广东、云南等十省。
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
好消息真的是一个接着一个。
玉米列出来的介绍,又是一种长寿食品。虽然那些成分并不了解,但总归是好的。
永乐帝朱棣这次没有发表什么意见,先前万历年间的事实在是给了他一个打击,既然下面的人都一直努力推广了,并且还是巡抚一力支持的,怎么上面就没有反应呢?
现在看着这个玉米在明朝便推广传播开来,才无声地吐了一口气。
这时,画面又切换到了土豆。土豆耐寒、耐旱、耐贫瘠土壤,适应性极强,产量颇高。
他更是下定决心,也不用等到未来了,现在他就已经打算派人去取种了。
没道理那什么欧洲的人能到那些地方,他们大明实力更加强大的宝船到达不了。
同时,他心中的紧迫感愈发强烈,海事方面的人才啊,还是得抓紧培养,不能把事情全都压在郑和一人身上。
【至于另一种主食土豆,和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不同,它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至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在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而那时人们只是把它的花朵当作装饰品。
至于传入华夏的时间,土豆在16世纪时已传入华夏,只是华夏人食用土豆的历史相对短暂,因为它在华夏也遇上了和欧洲相同的遭遇。等到新航路开辟后它才“西食东渐”,逐渐进入到华夏人的食谱中。】
清朝的三位皇帝也是反应不一,但有一点相同的,是在得知这三样被天幕肯定的高产作物,首先做的就是继续推广。
乾隆更是诗兴大发,忍不住又写了一首诗。
在他看来,天女这不就是在肯定他的功绩嘛!在他的治下,百姓富足,这些东西也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明朝没有做到的事,他们做到了,他又怎么可能不得意?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也都是恭维他的声音,乾隆照单全收。
对着这三样介绍的作物,民间也是反应不小。
此时天幕之上画面再变,出现红薯、玉米和土豆这三种作物的种植之法。
表格清晰,旁边更是视频演示的清楚,从整地、播种(育秧)、田间管理到收获一个不落。
只见那土垄起得颇高,红薯苗栽种其上。往下,整地作畦,嫩生生的玉米苗迎风微动,很是整齐。最下面,土豆的身影被土壤掩埋,只余下葱绿的苗。
众人皆仔细观看,许多农夫模样的人更是目不转睛。
“原来如此,此作物喜温怕冷,需充足阳光,耐旱但不耐涝,这红薯种植还挺讲究。”一位老农喃喃自语。
不过待他看到收获时的场景,那满满当当的果实,立马改口,“收成这样好,是该精细一些的。”
这视频中的东西,都是现代种植之法,自然是比古时精细不少。当然,种子也优异许多,收成更不是古时可以相比的。
但他们依旧很期待,哪怕少一些,也是丰收啊!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朝廷才能把这些东西推广到他们这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