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观看天幕的人,也是心情、神色各异。
朝廷的人对此结果也是沉默居多,但各个时空的民间士子们确是有些哗然。
某地,几位一同观看天幕的年轻的士子有些不解,率先站出来说道:“若是依着这天幕所示,庆历新政明明于国于民有利,为何竟也失败?莫不是朝堂之上尽是些昏庸之人?”
他们不是仁宗一朝的人,加上在场的都是至交,所以说话也少了几分顾忌。
其实说起来,他们并不像天女这样,似乎随时随地就能知道这些东西,他们更多的,还是熟读经义为第一要务,然后才是慢慢触类旁通、接触时政,所以对于一些东西,他们还是不够熟悉。
“大家稍安勿躁!其中应该还是有隐情的吧!”
他们一直接受的,都是忠君爱国、为国为民的思想,现在骤然看见一项于国于民有益的改革最后却是被天女判成“失败”的结果,都有些无法接受。
天女不是明明白白地说了效果很好吗?而且他们看着旁边的那十项改革方案也是惊叹不已,真不愧是能够被天幕全天下公放的人物,这位范公确实很厉害。
但是怎么就是失败了呢?难道朝廷不知道这庆历新政的效果吗?但这也是不可能的吗?他们这些初学者都能看出其中厉害,朝堂上的大人们又怎么会看不出呢?
学子中有人出声道:“新政推行,必然会触动多方利益。即便成效斐然,但反对之声可能依旧强大。而且革新之事,犹如逆水行舟,诸多阻碍难以一时清除。”
所以天女会说“失败”,其实也算是正常。毕竟古往今来诸多改革,又哪里次次都能成功?哪怕失败了,这也是给后来者提供了一个思路和经验。
其他士子听闻此言,有的若有所思,有的仍满脸不甘。
【为了此次改革,仁宗也是调整辅臣结构,多次召见范仲淹、富弼等人,征询天下大事。
而范仲淹也成功交出了他的答卷——《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他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项改革主张,其中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其余内容仁宗都采纳了,并以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
刚刚我说庆历新政的效果很好,那么好到了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宋朝进入了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但它还是失败了。就我们现在来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因为新政太仓促,而且遭到保守派反对,或者说,是因为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们的特权,所以在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
因为他们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指责范仲淹结党营私、滥用职权。宋仁宗虽然对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这么强大,他开始动摇了,慢慢地失去了改革的信心。】
谈起改革,没有人能够轻松对待。
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像是秦国,就是因为商君变法才慢慢强大起来的,但是其他国家真的没有做出努力吗?并不是的,他们只是“变法”没能继续、坚持下去,才慢慢落后的。而且,“变法”成功也不代表着万事大吉,改弦更张也是常见的。
革新一事,并非只是看政策优劣与否,人心向背也是关键因素。没有上下一心的支持,所有的不过是徒劳无功、白费力气。
所以他们看着范仲淹和“新政”的失败,虽然慎重,但并没有很是意外。
——他其中牵涉到的东西太多、太杂了,肯定会有很多人因为他触动了自己的利益而反对的,就看他和皇帝能不能压得住了。显然,他们并没有成功。
刘彻则是对这位宋仁宗有些想法:“帝心难定,新政肯定长久不了。”
他是一个性子很坚定的人,对于宋仁宗这样优柔寡断的性格很是看不上眼。既然想要去做,也真的开始动手改革了,怎么后面又自己开始动摇了起来呢?
虽然他也知道这里面并不是说仁宗皇帝真的坚定下去就一定能把新政推行开来,但至少你的态度是应该在的吧?
而说到这里,玉不识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天幕上的资料从“新政”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也是列的明白。
【要说古代封建社会,想要成为真正的“青天”,其实还是很难。
范仲淹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接受了仁宗“入相”的邀请,他也确实践行着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但有些时候,并不是真的说了、做了,就能实现的。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范仲淹和富弼等的改革措施包括“明渚指”、“抑侥幸”、“精贡”等,中心思想是裁掉不称职的官员,裁掉冗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但是我们现在来看,范仲淹整顿官僚机构的六项措施只是微小的改革,至于其他四项诸如“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摇役”,更谈不上彻底的改革,其中“修武备”更是因为众多大臣的反对而取消。
至于剩下的事项,因为范仲淹他们的主张和推行的改革“太猛”、“更张无渐”、“大规模”,有着改革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免官员安置不到位,农民在新政中没有立竿见影的效益等弊端,实施也并没有到位。加上各方利益被触动,反对之声也是越来越高。
多方因素交杂之下,“新政”被叫停了、也就是失败了。】
“这个庆历新政虽然于国有利,但是朝堂上下,人心不齐。既有保守派因为害怕失去权柄而极力阻拦,也有仁宗帝心难定,此等情形下,纵然新政成绩颇佳,也是难持久啊!”
这样类似的感叹并不少,其实范仲淹想要革新的想法并不能说不好,只是他推行的方法不够好。
他们也看到了资料中提到的那些内容,自家篱笆都没有扎牢、漏洞颇多,加上外界的攻击猛烈,这次新政的失败也算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