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讲过,唐王李渊打着“救援东都”的旗号,派遣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唐军东征洛阳,向准备攻打东都洛阳的李密施压,李密不得不暂缓攻打东都的计划。
李密对唐王李渊的“老于世故”之态,心中既愤懑又无奈。他心想,这李渊口口声声说要救援东都,可实际上这厮不也在四处攻城略地吗?难道这天下就只许你李渊拓展领土,不许我有所行动?罢了,那我暂且不与你正面争抢这座城池,我去其他地方扩张势力总行了吧。
如此想着,他便将目光投向了的黎阳一带。
黎阳在隋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是漕运的关键节点,还见证了多次历史事件的发生。具体位置在浚县大伾山东北麓,地处黄河以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隋朝时期,黎阳因其靠近大运河的永济渠和黄河,成为了粮食运输和储存的重要地点。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为了解决关中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隋朝在黎阳设立了黎阳仓,与其他仓库如河阳仓、常平仓、广通仓等一起,为京师提供粮食供应。
黎阳在隋朝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粮食仓储地,也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关键节点,其设立和管理对于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618年农历二月上旬,李密派遣房彦藻、郑颋等人向东前往黎阳,分路去安抚各个州县。
与此同时,李密又开始拉拢梁郡太守杨汪。
前文我们讲过,李密与杨汪有着较深的渊源。早在李密参与杨玄感兵变失败后,杨汪就是负责追捕他的主力。后来翟让死后不久,李密想要和平拿下梁郡,时任太守杨汪把前去劝降之人骂的狗血淋头,誓死拒降。
此次李密深谋远虑,杨汪在梁郡颇有声望,其治理才能和地方影响力,李密早有耳闻。在权衡利弊之后,李密觉得自己瓦岗军的实力今非昔比,决定再次拉拢杨汪。
李密便亲自撰写书信,派使者送给杨汪,心中包含着诸多复杂的情感。他写道:“昔在雍丘之时,那段往事仿佛就在昨日。我们曾陷入激烈的追击之中,您的箭矢射中我的钩子,那是生死瞬间的交错,而我斩断您的衣袖,也是在混乱之中的一种应激之举。在那之后,我每每想起您未取我性命之恩,心中满是敬畏与感激,对待您丝毫不敢有僭越之心。此次,我派遣使者前去传达心意,这也是对我李密的信任与认可,我对您必将以礼相待,望兄台明我心意。”
杨汪接到信后,综合考虑了当前的局势,又看到李密如此真挚,心中亦有所动,于是便回信同意了李密的请求,愿意投诚于李密。
李密接到回信后,大喜,他立即任命杨汪为上柱国、宋州总管。梁郡与宋州是同一地点,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称为宋州,大业三年(607年),隋朝一度复置梁郡,但不久后又改为宋州。宋州在周朝时为宋国,汉魏晋时为梁国。
因上述地域名称变化,李密任命杨汪为宋州总管。这一任命既能稳定梁郡局势,又可将此地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
房彦藻按照李密的命令率军向东北方向的黎阳前行,他是李密的铁粉心腹,此次身负招抚黎阳附近各方势力的重要使命,但他敏锐的目光并未仅仅局限于此。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他还密切关注着远在河北的窦建德这股逐渐崛起、不容小觑的强大势力。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房彦藻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倘若能够成功地将窦建德招揽至李密帐下,那么无疑将会大大增强己方的实力。于是,他亲自提笔修书一封,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窦建德的敬重和诚意,诚恳邀请窦建德前来拜见李密。
这封书信几经辗转,终于送达窦建德手中。窦建德展信阅读之后,迅速作出回应。此时的他已看到李密在当下局势中的巨大影响力,如果能够与之结成同盟关系,对于自己势力的长远发展必然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助益。
因此,在回复房彦藻的信件当中,窦建德用词极为谦卑恭顺,尽显敬意;不仅如此,他还精心准备了一份丰厚贵重的礼物,随信一同送往李密处。
在回信之中,窦建德巧妙地托言称罗艺正率军向南侵犯,而自己一方由于力量相对有限,恐怕难以独自应对来自北方边境的威胁。所以,希望李密能够伸出援手,协助自己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实际上,这不过是窦建德在权衡各方利弊之后所做出的一种策略性选择罢了。他一方面确实期望借助李密的强大力量来抵御外部敌人,另一方面却不想过于直接地显露出自己附属他人的姿态,毕竟他也算是河北一方霸主。正因如此,窦建德才采用了这种迂回婉转的说辞,试图在不损害自身尊严的前提下,达成与李密合作的目的。
当房彦藻率军行至卫州,突变横生。
卫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北部,包括新乡、鹤壁等地。因地处春秋古卫国地,故名卫州。
卫州贼军首领王德仁者,性狡黠且贪婪。其势力虽不及其他诸方雄强,然在当地亦是一方恶霸,为祸一方。王德仁闻得房彦藻的行程,觉此乃扩充自身势力的良机。
其心想,若截杀李密之使者,一则可挫李密之士气;二则于这乱世之中,能塑造自身更为强悍的形象;三则,说不定能从房彦藻身上搜出李密的机密之事。
于是,王德仁尽率所部数万之众,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林虑山设伏。林虑山位于今河南省林州市,是太行山脉的一部分,以其雄伟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那林虑山,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其间谷径幽深,确是设伏的绝佳之地。
房彦藻领军途经此处,毫无戒备,王德仁遽然发难,率众杀出。房彦藻及其随从虽奋力抵抗,但却因兵力不足,寡不敌众,最终被王德仁杀害。
之后,王德仁占据林虑山,凭借地势之便,四处掳掠。周边的几个州县,百姓们原本就处于乱世的水深火热之中,如今更是雪上加霜。粮食被抢夺,妇女儿童被欺凌,正常的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乱。
房彦藻这一重要的心腹、战略执行者的殒命,对于李密一方而言,他面临的局势愈发复杂严峻起来。原本各方势力的平衡又一次被打破,各方之间的博弈也因为这一事件而更加微妙难测。
李密失去了一个能够深入各方势力中间传递消息、联络关系之人,在军事部署和战略规划上也开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从军事方面来看,之前李密在与各方的博弈中,房彦藻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协调各方关系、传递战略信息等重要作用。现在他的死让李密的军事部署出现了漏洞,原本与各方势力平衡的关系被打破,各方之间的博弈也因为这一突发事件变得更加难以捉摸。例如在与窦建德的合作洽谈方面,缺乏了房彦藻这样有外交才能的人,很多事情可能无法顺利推进。而且在军事行动上,可能需要重新调整人员和资源的分配,但在当前局势下,这种调整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
在政治层面,房彦藻的存在对于稳定李密阵营内部的军心和人心有着一定的作用。他的死可能会让一些人开始担心自己的前途命运,从而产生动摇。而且在与各方势力的外交关系处理上,李密少了一个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人才。比如在与梁郡杨汪刚刚建立合作关系之后,后续的巩固工作可能需要房彦藻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完成。
从经济方面考虑,房彦藻前往黎阳有稳定当地局势,进而保障物资供应的任务。他的死可能会导致黎阳地区局势动荡,影响到粮食的正常仓储和运输,这对于李密的军队补给是非常不利的。
而其他各方势力,在看到李密势力内部的不稳定以及外部局势的动荡,各自盘算着如何在这乱局中谋取更大的利益,以谋求自保。
总之,李密目前的处境变得极为艰难。他的对手们都在密切关注着他的动向,他自己也需要尽快做出决策。他是要先稳定内部局势,重新寻找合适的人来填补房彦藻的空缺?还是要先对那些趁机挑衅的势力做出反击?又或者要加快与窦建德的合作谈判进程?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而在这乱世之中,一旦决策失误,就可能面临覆灭的危险。
此时,各方势力犹如饥饿的狼群,李密则如一只羽翼受伤的秃鹰,被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围绕着,伺机而动,欲将其撕裂。
接下来李密的命运将会如何,只能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拭目以待。
我们下章将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