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低头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姜钰,十八九岁的年纪,端庄大气,沉稳内敛,自信中还带着些阳光。这些加在一起,让人忽略了她靓丽的容貌,欣赏她的气质和气场。
这是他第一次把气场一词,用在一个女子的身上,而姜钰的气场并不是那种强大的压迫感,而是自信阳光。
他不由得看向跪在后面的苏月珍,样貌不错,但即使现在跪在地上,也能显露出娇纵。
天差地别,这新科状元眼盲心瞎啊!也不能这样说,他应该是被权势迷惑了心智。
皇帝在内心叹息了一声,为今年的科举结果。
“有什么话你说吧。”皇帝看着姜钰道。
“是。”姜钰叩拜后直起身,看着皇帝道:“臣女这几日读史书,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秦王朝为何短短两世就灭亡了。”
这话让本就安静的御书房更加的宁静,皇帝看她的眼神更加深邃,他问:“你想的如何?”
然后似乎忽然意识到姜钰还跪着,就又道:“起来说话吧。”
“是。”姜钰站起身。
皇帝身体靠在椅背上,随意的摆了下手,“你接着说。”
“是,”姜钰站的笔直,目光沉静的道:“始皇帝在统一六国之前,思想强大、谋略过人,更重要的是他善于用人,广纳贤才。当时七国,秦国的人才可谓是最多的。”
皇帝认同的点头,示意她接着说。
姜钰又道:“当时的秦国,国力强盛,人才众多,统一六国可谓是大势所趋。但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又是如何做的呢?他宠信了两个人,一个是赵高,一个是李斯。
始皇帝沉迷于求仙问道求长生,在突然状态下薨逝。而他薨逝的时候,身边只有赵高、李斯以及几位小太监。始皇帝弥留之际,写下了诏书,让公子扶苏回咸阳,安排他的后事。
但是赵高和李斯却没有把诏书送给公子扶苏,对始皇帝薨逝的消息更是隐瞒,他们合谋让胡亥继承帝位。胡亥贪图享乐,不会给二人带来危机。
后来的结果是,始皇帝与一车臭鱼装在一起,被送回了咸阳,公子扶苏被赐死,大将蒙恬蒙括被杀。秦国被赵高、李斯两个小人把持,制度严苛,税负严重等等问题层出不穷,最终走向了灭亡。”
讲到这里,姜钰脸上带了重重的惋惜,她又道:“始皇帝,多么强大的一位君主啊,最后却是沦落到与一车臭鱼同乘。”
姜钰看着皇帝有些动容的表情,道:“臣女以为,秦王朝那么快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用人不当。若是赵高、李斯有一点德行,都不会做出让始皇帝与臭鱼同乘的事情。
始皇帝对他们都有知遇之恩啊!在位期间对他们是那么的信任,权势地位都给了他们最高的。”
皇帝点了下头,换了个姿势道:“你接着说。”
“是,”姜钰再次跪拜在地,然后道:“臣女以为,为官者当以德行为重。泱泱大国,士农工商,万千子民,事情之繁杂之众多,皇上您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朝为官之人,要帮您处理这些众多繁杂的事情,他们之间,他们跟您之间会有各种纠葛。
面对这些纠葛,德行高的人会守着忠、诚、信、义的底线,虽也有私心,但不会破了底线去做罪大恶极的事情。
但没有德行、唯利是图的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杀人、放火、祸乱朝政,甚至像赵高李斯那般,谋朝篡位。
所以臣女以为,朝堂选拔官员,应以德为先。无有德行之人,即使才能再大也要慎用。”
说完这些,姜钰匍匐在地道:“臣女妄言,望皇上恕罪。”
皇帝耷拉着眼皮沉默,看不出他在想什么。其实,姜钰说这些话有赌的成分。封建社会的帝王,做事情有些时候是看心情的,而且大多数帝王,不喜欢女子讨论朝政。
但是姜钰现在是受害者,又有楚国公在旁边坐镇,还有太后似乎不讨厌她,这种情况下,皇帝就是再不喜她讨论朝政,应该也不会杀她。
而且,楚国公跟她说过,当今圣上虽然没有太大才能,但一个优点足以让他把皇位坐的稳稳的,那就是能听得进去话,不独断。
所以,姜钰赌了。赌皇帝不会因为她是女子,把她的话听进去,同时也是给她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皇帝一直在沉默,青山伯的声音响了起来,“臣有罪,臣教女不严,令她做下杀人放火之事,臣愿意受任何惩处。”
青山伯知道,姜钰刚才那段话的厉害性。无论是他要把孙女嫁给已有家室的祁元鸿,还是苏月珍放火杀人的行为,都是姜钰口中的德行不佳。
姜钰这一招不可谓不狠毒,讲起始皇帝死后跟一车臭鱼同乘的事,哪个皇帝听了不脊背发凉,不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赵高李斯那样的奸佞?
若是皇上把姜钰的话听进去了,对他们青山伯府,对苏贵妃,对八皇子都是重大的打击。
“臣妾有罪,”苏贵妃哪里还有在自己宫中的跋扈,她一脸苍白,泪流满面的说:“臣妾疏于对家人的教导,让他们借用臣妾之势做出恶事,臣妾愿承受任何惩罚。”
“子不教父之过,都是臣的错,都是臣的错。”青山伯又磕头道。
而祁元鸿已经大汗淋漓,他没有想到姜钰能这么狠。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姜钰真正的狠在后面呢。就见她又朝皇帝叩首,然后道:“皇上,臣女对“子不教父之过”有些不一样的理解。”
皇帝深深的看了她一眼,道:“你说说。”
“是,”姜钰跪的笔直,道:““子不教父之过”,通常的理解为,生了儿女却没有好好教养他们,是做父亲的错。臣女以为,子女的教养很多时候是家庭的熏陶,潜移默化中而成的。
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他的行为、习惯是在潜移默化中,跟身边之人学的。若是近亲之人没有德行,即使孩子被教导礼、义、忠、信,孩子也很难做到,因为他自小见到的就是自私自利、背信弃义、不忠不义。
所以,“子不教父之过”中的教,一方面是言语的教导,另一方面是父辈行为的影响。德行有亏之人教导出来的孩子,有几个会礼、义、忠、信呢?
歹竹出好笋的情况有吗?有的,但很少。朝廷官员,无论职位大小,都管理着或多或少的事务,若是德行不端可能会酿成大祸,扰乱朝纲,所以朝廷官员的选拔,德行的调查甚为重要。”
“那你觉得应该如何做呢?”皇帝问。
姜钰:“臣女以为,为官者至少三代之内,没有作奸犯科之人,若有一人有作奸犯科之为,其子孙不得为官。”
现代考公务员、参军,政审还要查三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