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芸何在?出来接旨。”
为首的红袍太监面白无须,但国字脸,皮肤粗糙而偏黑,声线也并不是太尖利,相反却是洪亮有力。
不符合贾芸心中对太监的刻板印象。
此时也不是揣摩这个的时候,贾芸迈步向前,答道:“臣是贾芸。”
颁旨太监用锐利的眼神打量了一番,然后又点了点头。
“我是大明宫都太监戴权,奉圣命前来颁旨,尔跪下听旨。”
“是,臣贾芸接旨。”
“候补同知贾芸,兴办报纸,多有文章于教化有功,所写王朝周期论一文犹为警醒人心!并有举报贪官之举,于国有功,朕心甚悦。着,赐贾芸四品冠带!赐贾芸白银百两,表里二匹,玉带一,飞鱼服一领。”
四周一阵哗然。
贾芸是捐官,大周的捐官虽不能说泛滥成灾,但也并不罕见。
很多有身家,有门路的大商人都会捐官。
勋贵子弟更是人人都有官职。
贾家的那几个嫡脉,哪个没捐官?
可见红楼世界中捐官极为常见。
太常见的东西,地位就不会太高。
比如上次金沙帮进袭时,刘景云根本没有把贾芸身上的捐官身份当一回事。
而皇帝的旨意中,赐给贾芸四品冠带,便是将贾芸的官职提到了四品。
捐官最多到五品。
贾芸因为一篇文章,直接得到了四品官职!
当然,这个四品不会实授。
否则四品都够任京卿,差一步就能入重臣行列了。
贾芸想要真的实授官职,最多任七品御史,或六品给事中。
或是天子特旨入翰林院,成为七品翰林。
这才是正确的向上道路。
应该是天子觉得,贾芸搞出来的动静太大,身处漩涡中心,暂赏四品冠带以为资历,将来做官时升迁也容易的多。
这种考量,只有官场老油条才懂。
太监当然也懂。
四周的百姓们只知道贾东主被赏了四品官职,顿时是一阵哗然,然后就是面露羡慕之色,接着不知道是谁带头,终于有人开始鼓掌。
“臣贾芸叩谢天恩。”
戴权脸上露出笑容,扶起贾芸道:“陛下还有御笔赏给你。”
这还真是意外之喜。
当今天子御笔难得。
不像太祖,太宗,景和帝喜欢题词写字,当今皇帝的字更好,但很少赐给臣下。
贾家的荣禧堂,祠堂里,到处都有太祖和太宗皇帝的御笔。
也有景和帝御笔。
各家武勋家族里,基本上都有这几位皇帝的赐字。
可能是隆正帝不想给人错觉。
皇帝有爱好,就是弱点!
喜好书法,就是明显的弱点。
所以登基之后,隆正帝写字的时间反而大幅度缩减,也几乎不会赐字给臣子。
这事京城百姓都知道。
顿时又是一片哗然。
御笔赐字,这是比赐飞鱼服还要大的殊荣!
飞鱼服,很多人会顾名思义,以为是绣着鱼的图案。
其实也是龙形,飞翔云雾之间,但在鳞,爪之间,可确定是飞鱼服。
飞鱼服之上是麒麟服,再上,则是蟒服。
人臣之赐,就是这三种。
郡王,亲王,得赐团龙袍,那就是正经的龙袍,非人臣可僭越。
就算最低档次的飞鱼服,那也不是普通臣子有机会窥探的恩赏。
隆正帝这一次不仅赐四品冠带,又赐飞鱼服,还加赐御笔褒奖。
可想而知,贾芸这一次的文章给皇帝多大的震动,在皇帝心中又有多高的地位!
人群中不乏智识之士,顿时就明白眼前这位贾东主是中了大彩头了。
毕竟来买书的一要身家殷实,一套书几十两,普通的贩夫走卒之辈固不敢想,一般家境的读书人也买不起。
二来便是京师中人,获得信息的渠道较为广泛。
大量的勋贵,朝官,还有在宫中的宦官,各王府的宦官,杂役,多少会泄露宫中的事情。
“泄露禁中语”是重罪,但只针对大臣和重要的大事。
普通小事,没有人会当真。
今上的书法水准,就是容易被人津津乐道的逸事。
此时戴权似乎是对贾芸有好感,有意示好,竟是令人当众展开御笔。
贾芸只能躬身等候。
小黄门取出绢纸的时候,戴权小声道:“贾东主,咱和贾家可是相交莫逆啊,咱是向来敬慕当年的荣,宁二公,所以对贾氏一族的人都会高看一眼,你可明白?”
“在下明白。”
贾芸眼中波光一闪,明白了这太监的意思。
这家伙不光是大明宫掌印太监,应该也是为隆正帝执掌中车府。
掌握情报机构的权阉,想获得贾家的内部情报太容易了。
贾芸在贾家的地位和处境,贾赦,贾政那边的漫不经心,浑不在意,贾珍的谋夺书局,这太监岂能不知?
只是这样就想拿捏贾芸,示好之余收入囊中,只能说戴权想的也是太过轻松了。
这太监也不是一般人。
秦可卿丧事时,戴权给面子前往吊唁,然后哄贾珍出银一千多,说是给龙禁尉实职。
没过多久,打的执事牌上写的还是“候补龙禁尉”字样。
若是候补,贾家何苦多花钱?
勋贵子弟候补,有时候甚至不必花钱。
只能说贾珍被明着摆了一道,一千多两打了水漂。
这事曹公用的是曲笔,没有明说,但贾珍的无能和戴权的肆无忌惮都其实是跃然纸上了。
贾芸才不相信戴权是真心示好,欣赏荣国公后人。
只是这阉人要留个伏笔,将来好捞取好处罢了。
但此时贾芸只能拱手道:“多谢戴公公垂青,贾芸感激不尽。”
戴权呵呵一笑而罢。
此时御笔也展开了。
又是一阵哗然。
“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给的评价很高啊。”
“以王朝周期论而言,当的起!”
“是,确为罕见的雄文,见之惊心,警醒,若此文对大周的意义,御笔说的不为过。”
“对喽,此文定会如过秦论那样流传千古,御笔所说的利在千秋也不为过。”
“陛下这字,确实出色。”
“太祖皇帝是武夫,笔锋朴拙,太宗皇帝也是少年戎马,间架工整而不失武夫气。太上皇的字……有点柔媚无锋,过媚。今上的御笔,单论书法,不逊名家了。”
-------------
多谢大家的礼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