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李世民精神抖擞地走出李治的寝宫,长孙皇后跟在后面。
李世民抬头望着天空,心中暗想:“这下总该结束了吧?”
天幕却非常给面子地继续播着:
【唐隆政变后,唐朝如历经风雨的大船进入了风平浪静的港湾,迎来了一段来之不易的平静时光】
【李隆基在几番推辞后,成为了太子】
【然而,太平公主在支持李隆基政变后,权势变得如中天之日,炽盛耀眼】
【每当宰相们奏事时,李旦都会先问:“这件事可曾与太平公主商议过?”接着再问:“可曾与三郎商议过?”】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李旦才会同意宰相们的意见】
【太平公主所允之事,李旦无有不允】
【朝中官员的仕途起伏,皆由她一言而决,就连她的儿子也都受封为王】
秦朝
秦始皇说:“政变啊,又该政变了,唐朝在这方面,真是一无是处啊!”
李斯说:“陛下,说到底还是李世民带了个坏头,玄武门之变虽然让他成功了,却也留下了隐患。所以开国君主的行为很关键。”
说完,李斯饱含深意地看着秦始皇。
秦始皇凝视着李斯的眼神,嘴角泛起一抹笑容:“你如此与朕说话,难道就不怕朕取你性命吗?”
扶苏在旁惊得浑身一颤。
李斯却不以为意,淡然说道:“我已死过一回,还有何惧!”
秦始皇闻言哈哈大笑。
【起初,太平公主对年轻的太子李隆基不以为意】
【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她开始畏惧李隆基的睿智英明,欲换一个懦弱之人为太子】
【为此,她散布流言,称“李隆基非嫡长子,不当为太子”】
【公元710年,李旦下诏书,警告臣民,平息流言。太平公主仍不死心,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众多眼线】
【她甚至公然拦住宰相,暗示他们另立太子,令宰相们惶恐不已】
【李隆基为此焦虑不安】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遣一位通晓天文的人士向李旦进言:“彗星现世,乃除旧迎新之兆,且天市垣内的帝座和心前星皆有异变,此乃皇太子登位之先兆啊”】
明朝
朱棣笑着摆摆手说:“这种知道结局的感觉真爽,太平公主打错了主意,李显、李旦都是那种无为的人,可惜了,李隆基,年轻时候还是不错的,朕都有点迫不及待想看看唐老二那时候的表情了,天幕,能不能播放一下唐老二的表情?”
天幕继续播放着,没有回应,连个VIp都不是,谁理他,是吧?
【李旦回应道:“朕欲传位予有德之人,以避灾祸”】
【太平公主等人竭力劝阻,李旦却道:“中宗皇帝在位时,一群奸佞小人专擅朝政,上天屡次用灾异来表示警告。朕当时请求中宗选择贤明的儿子立为皇帝以避免灾祸,但中宗很不高兴,朕也因此而担忧恐惧以至于几天吃不下饭。朕怎么能够对中宗可以劝他禅位,对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呢?”】
【遂于八月将皇位传予李隆基,自为太上皇,改年号为先天】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之势,在朝堂上肆意妄为,与李隆基的矛盾愈发尖锐】
【朝中七位宰相,竟有五位乃其党羽,文臣武将亦多半归附于她】
【她不仅欲废黜李隆基,更甚者,竟欲在李隆基的天麻粉中下毒】
唐朝
李世民面色僵硬,心中不由得涌起一阵怒火,不由得一个腿软。
一旁的长孙皇后眼疾手快,赶紧扶住了李世民,并得到了无事的回答。
李世民做了几个深呼吸,平复着内心的波涛,心中暗自思量,是否应当限制一下女子的地位呢?
“那是必然之举啊!”
宋朝,某界面
朱熹凝视着面前的杨万里,说道:“若不如此,阴阳颠倒,天下必将陷入混乱。老夫当立即求见官家,身先士卒!”
未等杨万里回应,朱熹便已拂袖而去。
唐朝
李世民的脑海中迅速闪过魏征的身影。
心想,倘若玄成知悉此事,那后果……
李世民情不自禁地想起魏征那如利剑般的“毒嘴”。
不禁浑身战栗。不不不,问题似乎出在朕的身上啊!
一念及此,李世民的面色如死灰般苍白,毫无血色。
长孙皇后察觉到异样,急忙问道:“陛下,您这是怎么了?”
李世民有气无力地回应道:“观音婢,莫非是朕未能树立良好的榜样?”
他的声音充满了沮丧,仿佛天空中飘荡的悲鸣,令人心碎。
【李隆基的属下嗅到了异样的气息,纷纷赶来规劝他】
【不仅如此,魏知古检举太平公主要谋反,李隆基当机立断,决定先发制人】
【初三这天,李隆基命令王毛仲调集闲厩中的骏马和三百多名禁兵,将太平公主的党羽一网打尽】
【李旦闻讯后,急忙爬上承天门门楼。郭元振向李旦解释道:“皇帝不过是谨遵太上皇的旨意,诛杀窦怀贞等乱臣贼子而已,并无他事。”】
【李隆基也赶到门楼,李旦随即下旨罗列窦怀贞等人的罪状,并大赦天下】
【太平公主仓皇逃窜至寺庙中,三天后才敢现身,最终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家中,她的儿子及党羽也有数十人惨遭杀戮】
武周,御书房
武曌正想和武三思聊聊天,谁知天幕突然开始播放了。
武曌的目光瞬间被吸引,看得津津有味,仿佛这一切与她没有任何关系。
一旁的武三思数次欲言,却又如鲠在喉。
然而,当他瞥见天幕上的内容时,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如获至宝。
“陛下,您瞧,太平公主竟也落得如此下场。您也得未雨绸缪啊!”
武曌微微一笑,颔首称赞:“还是梁王考虑周全啊!”
言罢,她转头吩咐上官婉儿:“婉儿,去查查李隆基。”
上官婉儿盈盈一礼,便悄然退下。
武三思未曾料到事情如此顺遂,一时走神,下意识地答道:“没有了。”
待他回过神来,懊悔已晚,只得悻悻告退。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武曌自言自语道:“狄仁杰说得没错。”
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