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门往昔无人修炼神道,欲借你灵宠先行试探,探究其优劣底细,为宗门开辟另一方长生路径,上界封神之事你想必已知,此亦为星辰异象之由来。
然其中详情上界未明言,宗门亦所知有限。经为师多方探寻,听闻神有两类:死后封神者,魂魄留存世间,不入轮回,却诸多限制,需守护一方不得自由;
生前封神者,可畅游世间,布道四方,教化天下,有利赚取功德,功德妙用无穷,大功者亦能延寿,为师考量,此路应为我徒所用。
吾徒无需担忧,修炼与否全凭你意,并非强求。自有寿元将近者急于尝试,吾徒处境无关紧要,前路未卜,各有机缘,不必勉强。
吾徒身处红尘,切不可大意,愿常保富贵安康,遇事宜心平气和,安全为上,莫为凡俗所羁绊,盼早归。”
清灵满心欢喜地开启储物袋,只见其中摆满了密密麻麻的玉盒,里面盛放着各类灵果。这灵果食用后不会产生丹毒,而那些有助于延寿的灵果更是珍稀无比,宗真居士如此用心,着实是为清灵考虑周全。
清灵心怀感恩,拿起一个大果子咔哧咔哧大快朵颐起来,那果子入口甘甜鲜美,一股中正平和的灵气瞬间滋养全身,对元气与精神有着极佳的补益功效,可谓妙用无穷。
随后,清灵布置好法阵,拿起传承玉简,探出神念开始阅读其中秘法。
《太上敕令神道天书》
太上敕令,万物有灵,万灵有神,神居其位,顺天应命。
太上敕令,昊天封神,周天圆满,万界感应,当有辅神,各依其主,各居其职,承天效法,诸界安定。
太上敕令,玄宗弟子,有德不失,可入神道,依法行规,保生佑灵,惩恶扬善,代天伐罪,广修功德,以全道德。
太上急急如律令,天道赫赫宣法统。风雨雷电降神罚,吉凶祸福在司命。。。。
太上急急如律令,地道广博神机生。山河有印择其主,阴阳有形成其隍。。。。
太上急急如律令,人道昌隆养神明。帝王封敕得正位,万民祈愿当有应。。。。”
玉简讲述完上界旨意后,后面附有具体的祭祀法坛布置之法、祷告口诀、神道手印、神道法象凝练之法等。
或许对于宗门与上界沟通之人而言,这些文字晦涩难懂。但清灵却看得饶有兴致,这与蓝星的神话传说竟能相互对应。
依玉简所述,获取神位共有三种途径。其一为天道神位,如今似已星神归位,周天圆满,就连风雨雷电的雷部也已完备,这岂不是意味着封神大劫已然落幕?但当下又在推行万界封神之事,或许洪荒封神大劫才刚刚结束不久吧。
其二是地道神位,从介绍来看,便是诸如山神、河神、城隍之类。似乎自然而生的山神、河神能够抢夺神印,进而夺得神位。城隍等阴官神邸,与地府职能有所关联,且需人间官府册封,有此双重保障,一般无人敢轻易抢夺其神位。
其三则是人间帝王册封的神位,依靠人道气运供奉得以成神,只是此神必须为国家安定效力。好像一些有大功德之人死后,经皇帝册封成为神明,再向上苍祷告,有幸获得天庭认可,如此便也有了双重保障,神位稳固无忧。
最为奇妙之处在于,修仙者竟可同时兼修神道。只是如同气血狼烟的情形一般,若神职所肩负的责任未能妥善履行,便会遭受反噬。在一些修仙者眼中,这并非真正的大逍遥之境。但清灵对此毫不在意,毕竟她修炼至今从未体验过逍遥自在的滋味。
唯有死后踏上修神道一途者,才会切实受到神职的拘限。一旦遭受反噬,往往非死即残,彻底从世间消逝。但人都死了或者快要老死了,还要什么自行车,这神道同样不失为一条长生之路,亦可谓是一场难得的机缘与造化。
这神界仿若官场一般,得到天庭与地府承认的,便是编制内的正神;仅获人间帝王封敕的则是祀神,获得一地官府承认备案的则是社神,对比正神,这些凡俗册封神明可以说是后台薄弱,王国灭亡也有陨落之危。仅凭机缘获得神位但得不到天地人间官场承认的,便是野神;为非作歹的便是邪神;隐匿于小地方籍籍无名的便是毛神。
神明获得封敕时、或者机缘抢夺神位后,就会获得神道符印,这神道符印每一地域或者每一神职,只会有一道主神符印;.就相当于一座山只有一个山神这般理解。然后主神可以通过自己的神印册封自己的下属和从属小神,可以叫做辅神,然后主神要分润自己获得的香火和功德作为下属的俸禄;跟官场官位一般,等级森严,尊卑有序。清灵觉得更像贵族分封制,王分封大贵族,大贵族封小贵族,小贵族封家臣。
神道符印就是神明的根本,相当于修士的肉身。神道符印多依托在官印型式的神道法宝之上,或者依托在石雕泥塑神像之上。
修炼神道之人将自己神魂结合神印后,真灵与神魂寄托在神印上,可以凭借香火祭练神躯,获得功德后,然后结合香火愿力凝练成法象。香火相当于修真界的灵气,功德相当于修真界的天材地宝;但功德肯定比天材地宝更珍贵,修士也对公的趋之若鹜。神道法象就相当于修士的法宝,可以炼成各式各样的。
至于香火的获得,得到国家正式批准祭祀的就是正途;获得子孙祭祀的就是祖灵;对于哄骗乡民私自祭祀的又可以叫做淫祀。
后面的内容提及了如何进行祭祀、如何获得主神青睐得到下界神职编制;如何正确的传播信仰获取万民香火、如何炼化万民愿力的杂念以留存纯粹愿力,如何炼化信仰愿力提升神力;如何运用功德修炼神道法象,以及运用神道法象战斗的方法等。
清灵原本对修习神道兴致缺缺,然而一看到昊天大天尊、长生大帝、勾陈大帝、雷部、斗部、寿星、财神等等那些天庭熟悉的大人物相关信息,心中便燃起抱大腿的渴望。毕竟有蓝星记忆,必然让自己抱大腿之路有捷径可走;功德难得,天地间的功德谁能不心动呢?
清灵看的欢喜,嘴里不由说道:“瞧瞧我家太清一脉的主神名字,东华帝君,那气势一听就比四大天王还厉害,都带着华字,说不定和太华宗有着某种渊源呢,嘿嘿,这可太棒了。而且据蓝星传说,他似乎还是东王公的转世,先天神魔之躯,先天阳气化生。”
清灵继续往后翻阅,什么!没了!
她仍不死心,用神念反复翻页,可确实是真没了。
太清一脉仅这一位主神 —— 东华帝君。
清灵忍不住在心中埋怨太上老君:您老人家也太无为了吧,怎么不多在天庭占据些位置呢?这让我们这些后辈徒子徒孙如何是好?
清灵稍加思索便觉得自己恐怕没什么希望。诸天万界之中,修习太清道法的大修士数不胜数,听闻人族金丹大道就是太上祖师所创,难道所有与之相关的修士都要去向东华帝君这一位主神祈祷?那竞争得有多激烈啊!他怎会瞧得上清灵这样一个小小的练气修士呢?绝无可能。
“好像天蓬元帅猪刚鬣也是太上一脉,可他后来被贬了呀,难道要跟着一头猪混?而且我还这么漂亮,这可不太好。”
其他太清一脉的天庭神仙并无印象,清灵绞尽脑汁思索还有哪位自家大神在天上。如今万民祭祀不愁,独缺一条可依靠的大腿。
“难道直接向太上老君本人祷告?唉,估计也没戏,他老人家忙着炼丹呢,每分钟产值都高达数百万金丹。”
“那他家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呢?嗯…… 这俩家伙似乎不太机灵,要是给派个缺心眼的任务可咋整?不行不行,他俩还得帮老君煽风点火呢,肯定也没空。”
“对了,老牛!青牛应该没什么事忙吧?整个天庭还有比他更清闲的吗?老君整天宅在家里炼丹,出门一次就被猴子把家给偷了。青牛肯定闲得发慌,而且看西游记那老牛是个人精,人情世故拿捏的很准,比金角、银角那俩二货强多了。不过,青牛的神职叫什么名字来着?哎呀,真没印象,脑壳疼。”
清灵的灵石在这几个月修炼中已消耗大半,所剩无几。天下灵脉皆被各势力瓜分净尽,他如今虽阴神有成,自保尚有余力,可尴尬的是无灵气可供吸纳。在太华宗洞天内养成的肆意挥霍灵力的习惯,也只能无奈摒弃,毕竟仙山之外的灵气太过稀薄。
目前修炼已难以为继。蜈蚣山的灵脉尚未成型,灵气微弱,于修炼无甚助益。本以为大泽深处藏有大机缘,却只是一座残破阵法,蛇身灵傀也仅能在夜间借力凝练一元重水,且进展迟缓。
清灵思忖,还是面对现实吧,不妨先让灵宠修炼神道,自己仍走修仙之路。灵宠与自己身心相连,神道所得功德,总归能分润自身一些。
说不定有了功德,便能获得大运气。此刻不过是凡俗王朝的战乱,修真诸势力尚未全面涉足,或许他们仍在试探,若试探出神道真能获取大功德,届时仙山各宗派必起纷争,自家吴国发动大军,或能趁机抢夺一条灵脉。这是她想到的最好的前路。
《太上敕令神道天书》有云,若欲得上天主神垂怜,需摆下祭台,集万民共祭祷告为上佳之法,其声可动九霄之神,引得大神眷顾俯察。
首次祷告至关重要,似有天庭专司机构在转交传递万界祷告之声。若能成为辅神或从属获的编制,此后祷告自可直达天听,与主神径直对话;然首次祷告,需经天庭专司机构审核转呈,若主神未予理会,便会错失这首次直接转呈之机,后续祷告则需排队等候。诸天万界同时向东华帝君祷告者不知凡几,如此一来,后续排队恐至老死亦难轮及。
清灵经深思熟虑,终觉不宜向东华帝君祷告。
其一,东华帝君属先天阳气,主掌男仙之事。飞升之仙皆需先拜木公、谒见金母,而后方可拜见天帝。
此二尊神掌控仙籍,仿若现代社会的组织部、与人事科。而东华帝君职司所涉,至少应为修为达到大成飞仙的修士,清灵身为女修士,其修为低微几可忽略不计,料想其祷告之声恐连东华帝君府上小吏一关也难过去,徒然耗费人力物力,组织万民祷告。
选择其他天庭神明祷告,清灵还是愿意找太清一脉的大神;其他派系错综复杂,必然麻烦不断,成不成功的到神职不先说,要是被当成叛徒,或者被推上阴谋旋涡,成了炮灰那才冤。
于是,清灵施施然回到了吴都城,飘然入宫,与兄长吴昊细细商议了一番。吴昊听闻后,心中欣喜不已,暗自思量着,此番或许能为吴国觅得一位强大的后盾,如此一来,日后吴国得蒙上天之神的庇佑,自然能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正值秋收之际,千家万户皆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纷纷筹备着丰收庆典。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正是举行全国祭祀的绝佳时机,既能安抚民心,又能稳固社稷根基。
先前,给牛穿鼻环的方法已然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加之南方战事渐趋平息,越国残破的旧都城已然被攻克,吴国更是大获全胜,兵锋直至大江沿岸,再往南就是沼泽与十万大山的地界,现如今只有蛮族藏匿其中,不可深入。
吴昊吴王即刻下诏:“今吴国战乱已然平息,且正值丰收佳季,吴王有旨,中秋之日,于国都设立祭坛举行祭祀大典,虔诚祷告上苍,祈求国泰民安。传令举国欢庆,万民同祭,以金秋五谷供奉灶神牌位,愿万民家家饱食,灶火长燃,代代相传,永保安宁。”
诏令既出,朝廷百官齐声赞誉,皆言此举甚善。吴国蒸蒸日上,吴王祭天,万民祭灶,尊卑有序,民心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