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瑜被逼着全文背诵过狗老板陈旭爷爷陈青山的自传,陈青山并不是这里的知青,而是徐家村大队长陈大友在外当兵的小儿子。
1975年初,农历春节陈青山回徐家村探亲,碰到下乡当知青的张爱华,一见钟情。春节假期结束后,就回了部队,对徐家村的情况,特别是知青点的情况描写并不多。
几名新知青,简单把行李搬进知青点后,就跟着张建民先去村部领粮食,这个年代,粮食是最重要的。
现在已经是下工时间,再晚一些怕碰上村长家的饭点,大家都觉得还是早一些过去领比较好。
张建民和张爱华走在前面,唐瑜和另一个新来的男知青刘兴国走在后面。
唐瑜想要快速知晓目前徐家村的情况,想来想去问一问张建民是现在最好的选择,正好她也想试试有没有机会确认自己的猜想。
“张建民同志,你能帮我们介绍下徐家村的情况吗?”唐瑜装出一脸单纯的表情问。
陈旭脚步未停,只是回头看了唐玉一眼。他已经知道这个瘦瘦小小的女生就是他爷爷自传里那个讨人厌的唐玉,他根本不想搭理她。
但看到这个姑娘,总是让他想起那个和他一起被埋的小姑娘,算了还是给她介绍一下吧。
“徐家村算是比较先进的大队,就今天载你们过来的拖拉机,在整个松门县,不超过三台。其他大队,最多有个手扶的拖拉机。”
唐瑜心里忍不住翻白眼,我想知道的是这些吗?这个死直男,拖拉机我们是看不到吗?我想知道的是这个村平时谁说了算;村长和大队长为人怎么样;村民会不会刁难知青。
虽然心里一万个草泥马,面上还要表现出很满意这个答案的表情,继续引导他说出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今天我们只看到村长,怎么没看到大队长呢?平时这些事情都是村长负责吗?”
“大队长还负责另外几个村的事情,今天隔壁村出了些事,去隔壁村了。”
额。。。好像回答了,又好像没回答的样子。
唐瑜不死心继续问:“村长人看上去挺好的,不知道大队长怎么样,是不是也一样平易近人。”
陈旭瞥了她一眼,这个傻女人,咋这么多问题。“大队长人挺严肃的。”
忍住,不能发火,唐瑜压下火气“那。。。”
还没等唐瑜继续说,陈旭就出声打断“前面就是村部了,门还开着,村长应该在等我们了。”小样儿,老子才没空一直搭理你。
唐瑜还没说完的话,就这样生生的被堵了回去。
不生气,不生气,气出病来没人替。你看,虽然没问到想问的,但这不是又发现了张建民和狗老板除了长得像之外的另一个相似的特征了吗。这如出一辙的“狗”,不也是两人的相似之处吗?
唐瑜在心里安慰着自己。
张爱华默默地看着两人的互动,微微皱眉,她这个堂哥虽然性格一向比较顽皮,但几个月不见,怎么感觉更加的。。。。跳脱?
她能感觉出唐玉是故意在找张建民说话,这个她能理解,如果女孩看上了男孩,或男孩喜欢女孩,先喜欢的一方,总是会更主动一些的。
但她奇怪的是张建民的态度。虽然张建民实际也没有说过分的话语,但她能感觉出,张建民言语中的不喜。她们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都不会允许她们对一个第一次见面的人表现出明显的喜恶。
这是什么情况?这其中的氛围怎么有些怪怪的。
他们几人到村部的时候,村长正与村里的会计员,预估今年的收成。看到几人进来,村长招呼道:“这么快整理好了。”
又对着会计员说:“徐会计,这几位是新来的知青,你和他们介绍下现在知青的粮食政策。”
徐会计头发已经花白,戴着一副老花眼镜,抬眼看向唐瑜她们。抬手把滑到鼻头的眼镜往上抬了一下。
他不喜欢这一批的新知青,现在已经十月底,农忙刚结束。
这是一批躲农忙的知青,肯定也是好吃懒做的。
徐会计已经在心里给这几人打上了标签。
“新知青前半年国家在粮食上有补助,男知青每月38斤粮食份额,女知青33斤。二分细八分粗。你们这个月的粮食关系还在原来的户籍,下个月开始才会到我们村。”
徐会计有一股以前读书人的风骨,端起茶缸喝了一口,继续说:“所以你们的这个粮食份额也要到下个月才会有。不过考虑到你们刚到这边,都没有带粮食。你们可以先预支下个月的粮食份额。”
徐会计仔仔细细的把知青的粮食政策介绍了清楚。还介绍了一些其他问题,比如粮食不够的时候,可以预支工分,到时到他这里登记下,就可以去预支粮食,当然这是有度的,是按照你每天赚取的工分计算,能够承担的。
初看可能会觉得每月女知青有33斤粮食,会觉得挺多的。但是这个年代的人普遍缺油水,加上重体力劳作,食量比现代人大很多。
这个粮食份额,大概也是经过计算的,在这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什么都要紧着来。
省一些,还是能够维持日常生活的。
唐瑜听到每个月有33斤粮食补贴,瞬间开心了。印象中,原身在城里的粮食定量才28斤。原身虽然不能说是被磋磨长大的,但每天也是需要干活的。到时每天再轻轻松松赚个七八个工分,那还不爽歪歪了。怪不得以前看年代小说,都说很多知青还能往城里寄粮食。农村生活不也挺简单的吗。
几人谢过徐会计细心介绍,又各自登记预支了下个月的粮食,又跟着村长去粮食仓库取了粮食。
唐瑜细粮大米和白面各要了一半,粗粮则是玉米面高粱面小米和番薯各种都要了一些。品种没有后世的粗粮种类多。想想自己以前减肥的时候,杂粮饭吃的也不少,现在当主食吃这些应该也没什么问题的。
但当她真实看到七十年代的粮食后,她还是有些傻眼的。
细粮大米里夹杂着一些没有被筛出去的稻壳,白面也没有后世的白,应该是没有被筛出去的稻壳直接碾成了米糠,玉米面高粱面和小米也是有差不多的情况,特别粗糙,这不是村里刁难知青,特意给知青的粮食里掺杂质,给劣质粮食,而是这个时代的粮食处理技术没有达到后世标准。
后世的米糠只能喂猪,而这个缺衣少食的时代,很多人还会在粮食里特意加入米糠,这大米白面里夹杂的一些稻壳米糠根本不算什么。
张爱华选择的粮食配比和唐瑜的差不多。刘兴国则是在之前登记粮食时就询问了徐会计,把细粮换成粗粮,是以什么比例兑换。得到的答案是与城市一样的1:2,就全要了粗粮。
在这个粮食短缺的时代,这是很多人都会做的选择,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留个一两斤大米。大米算是这个时代非常有营养的粮食,在头疼脑热的时候,熬一锅大米粥,就算是补营养了。
唐瑜其实是想要阻止刘兴国的,让他和自己换粗粮,但考虑到,初来乍到,也不知道接下去会是什么状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没有开口。
张爱华也考虑过与刘兴国换细粮,但她担心的是,这个时代最怕的就是被打上享受主义,如果今天在这里给村长留下了自己吃不惯粗粮的印象,怕以后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