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爱卿,昊天帝国背信弃义,御戎城已陷,当务之急,是如何退敌保国。”明帝声音低沉,透着威严与忧虑。
蒋劲出列,抱拳奏道:“陛下,臣以为,应即刻增派援军至边境。如今御戎城失陷,镇朔城与靖边堡呈孤立之势,急需兵力支援。”
户部尚书董浩面露难色,上前一步:“陛下,增兵虽能解燃眉之急,可粮草辎重亦是难题。连年赋税,百姓负担已重,骤然增兵,粮草恐难以为继。”
此言一出,朝堂一阵低语。蒋劲眉头紧皱,反驳道:“赵尚书,国难当前,粮草事大,可若边关不守,百姓又何以为安?”
这时,礼部尚书荣天也站出来,拱手道:“陛下,昊天帝国撕毁条约,此乃不义之举。可先派遣使者前往,责其背信,若能以口舌止干戈,亦可为我军备战争取时间。”
“哼!”蒋劲冷哼一声,“林尚书,昊天狼子野心,岂会因几句责备而退兵?此时遣使,不过示弱,徒增其嚣张气焰。”
朝堂上,每位尚书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表不同的立场,主战派与主和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唐宸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思绪万千。
他明白,徐贵妃让他请战边关,必定是有阴谋,他自己在京城虽然能保全自己无恙,但是他保护不了所有人。
只有离开京城这个万众瞩目之地,自己才有机会一展拳脚。
况且北方边境就在凉州境内,他的封地平原县也正在凉州内,此番前去,说不定可以去封地看一看。
朝堂上众人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一时间搞得乌烟瘴气。
“诸位,我认为咱们此战不可避免,但却无领军之人。”御史令萧衍大声说道。
此话一出,没等主和派反驳,蒋劲率先开口大骂:“萧衍,你的眼睛是瞎了吗?老夫还没死呢!”
主战派其他人也纷纷怒视,这话的意思不是说他们兵部无人吗?
明帝也望向萧衍,等他接下来说的话。
萧衍扫视了一圈,回头对明帝抱拳道:“陛下,蒋尚书年事已高,并不适合领军出战,况且若是蒋尚书领军,那么如今朝中兵部尚书空缺,该由谁来担任。”
蒋劲立马反驳道:“老夫虽已年过半百,但尚能提动宝剑,至于兵部尚书一职,我兵部侍郎赵程足以担任。”
萧衍看向蒋劲,开口道:“蒋尚书,赵程虽有才能,但资历尚浅。
兵部尚书一职,掌管全国军事要务,关乎国家安危,岂是轻易能托付之人?
况且,您多年征战,身体难免劳损,长途行军,鞍马劳顿,恐怕力不从心。
蒋劲气得吹胡子瞪眼,大声喝道:“萧衍,休要小觑我!我征战多年,经验丰富,这朝堂上下,论行军打仗,有几人能及?
赵程虽资历浅,但能力出众,我悉心教导多年,他定能胜任兵部尚书之职。你这是故意刁难,莫非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萧衍不卑不亢,继续说道:“蒋尚书,我一心为国,绝无此意。只是领军作战,不仅需经验,更要体力与精力。如今战事严峻,急需一位能够鼓舞士气的人率军前往边境。”
此时一位大臣突然站出来说道:“萧御史言之有理,此人最好是能够代表我大离之人,能让边关将士看出朝廷抵抗外敌的决心。”
一直在看戏的唐宸眉毛一挑,原来在这等着他呢,只是没想到,连监察百官的御史令萧衍都是徐贵妃的人。
一位武将也站出来说道:“那你倒是说说,除了蒋大人,还有谁更能够代表我大离?”
众臣闻言议论纷纷,一时间还真找不到比蒋劲更合适的人选,目前朝中的将领大多数都是年轻将领。
哪怕是轩辕铮也不过刚过三十,只是灵武造诣有一定的声望,论领军根本就没经过实战,若是到边关,恐怕难以鼓舞士气。
位于高处的明帝也暗自思索,眼下这情景肯定是需要派人前往边关的,可这领军之人却着实不好选,总不能把西境大军的主帅徐骁派去吧?
唐宸看着争论不休的大臣们,以及徐贵妃望向他的眼神,心说是时候了。
唐宸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朗声道:“父皇,儿臣愿领军出征!”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唐宸。
明帝微微一愣,眼中闪过一丝古怪的神色。
明帝皱着眉头看向唐宸,说道:“胡闹!你以为领军打仗是儿戏吗?”
明帝想都没想就驳回了唐宸的建议,虽说他这些时日表现出众,深得明帝喜欢。
但打仗可和这些不同,那可是随时会掉脑袋的。
蒋劲也反驳道:“六殿下有些想当然了,打仗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是会死人的。”
唐宸抱拳,环视周围一圈,恭敬地说道:“父皇、蒋尚书,我明白你们的担忧。
但如今国难当头,我身为大离皇室子弟,理应为国分忧。
现在正缺一位能够鼓舞边关士气之人,我皇室中人正是不二人选!”
唐宸一番话说得义正言辞,铿锵有力,将在场的所有人都震住了。
是啊,刚才他们讨论的人选,貌似只有皇室子弟才能符合。
但现在虽说全部皇子都在京,可却没一个有领军经验的,甚至连系统的学习都没有。
所以导致很多人都没往这方面想,可现在唐宸站出来了,如同黑夜中的火光,让所有人豁然开朗。
唐铭看着唐宸铿锵有力的演讲,也站了出来,
“父皇,儿臣觉得六弟言之有理,儿臣也愿意前去边境,为国分忧。”
唐宸心中冷笑连连,唐铭要是能去边关鬼都不信,离开京城就表明与太子之位无缘了。
虽说去边关积攒军功是最快的晋升途径,可你军功再多有什么用,在朝堂没有自己的势力,一样白费。
明帝闻言顿感头痛,自己这几个儿子有几斤几两他还是知道的,让他们去边关,和去送死没什么区别。
“邱丞相,这件事你怎么看?”
明帝向一直一言不发的邱吉问道。
邱吉微微躬身,缓缓开口说道:“微臣以为六殿下所言有理,如今情形,派一位皇子前去北临关是最好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