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话说得滔滔不绝,有理有据,既展现了自己的谋略见识。
又不动声色地将父皇的功绩夸赞一番,听得宣武帝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之色。
见大哥抢得先机,风头无两,五皇子心有不甘,哪肯示弱,未等他人开口,便一个箭步上前,朗声道:
“父皇,儿臣亦有见解。
北地之胜,商贸固然功不可没,然儿臣以为,文化融合亦是关键。
北地民族众多,风俗各异,若能倡导文化交流,兴办学府,让各族子弟皆能习得我大胜朝礼仪文化。
一来可增进民族凝聚力,二来能为朝廷广纳贤才,如此双管齐下,北地必将长治久安,成为我朝坚实后盾。”
五皇子这一番见解确实独到惊艳,尽显其不凡才情与远见卓识,引得众人侧目。
其他皇子也不甘落后,老四不紧不慢地阐述了对北地农业改良的看法。
老六虽年幼,却也奶声奶气地提及利用北地特产丰富宫廷供奉之事。
各抒己见,倒也让御书房内气氛热烈非常。
宣武帝面带微笑,逐一聆听,心中满是欣慰。
他这一生儿子不算多,却各个资质不凡,能力出众,实乃皇家之幸、江山之幸。
目光流转间,他最终落在了一直默不作声的三皇子身上。
自打进屋,三皇子便未与兄弟们争抢风头,只是用那满含孺慕之情的目光静静望着父皇,仿若世间纷扰皆与他无关。
宣武帝本就对这个历经苦难的孩子心怀怜惜,此刻更是忍不住放轻了语气。
温言道:“老三,你来说说,对此事有何看法?”
此言一出,其他几位皇子纷纷投来看好戏的目光。
在他们心中,自幼接受宫廷顶级教育,饱读诗书、研习权谋,无论是眼界还是谋略。
都远非这个在乡野长大的“粗鄙之人”可比。
可他们又深知,三皇子看似无害,实则一路摸爬滚打,从未吃过亏,是个不容小觑的角色。
就在众人满心期待看三皇子出丑之际,却见三皇子微微扬起唇角。
勾勒出一抹自信淡然的弧度,眼眸愈发清明澄澈,仿若洞悉一切。
年仅十二三岁的他,站在那里,身姿虽显稚嫩,却莫名给人一种沉稳可靠之感。
“父皇,”三皇子上前一步,恭敬行礼后,缓缓开口,声音清脆却透着坚定,
“儿臣以为,北地此番成就,首功当归江大人。
江大人所提之策,犹如破晓曙光,点亮北地发展之路。
若无此开创性建议,北地恐仍在黑暗中摸索,何来如今这般蓬勃景象?
儿臣恳请父皇,务必重重嘉奖江大人,以激励更多贤臣为国效力。”
其实众人都被这番话有些震惊了,毕竟要知道这位江大人虽然十分的厉害。
可是非常被他们的父皇所不喜。
前段时间更是气的,差点没罢免了对方的官职。
现在老三竟然如此早晦气,这种人的眼光更是带了几分轻蔑。
只见三皇子却不紧不慢,他略作停顿,环顾四周,见众人皆在聆听,便接着道。
“北地既已开此好头,各地自当有样学样,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潜力。
然儿臣深知,繁华背后暗藏危机。北地地处边陲,与他国接壤,商贸兴盛虽带来财富,却也易引周边宵小觊觎。
故而,儿臣建议,后续发展当两手齐抓,于贸易往来上,继续拓展渠道。
优化流程,吸引更多商贾汇聚;于军事部署上,增派兵员,加固城防,加强巡逻,确保边境安稳。
唯此,我大胜朝方能既享北地发展之红利,又保国土无虞,长治久安,国富民强。”
三皇子一番话毕,御书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
宣武帝眼中光芒大盛,满是惊喜与赞赏之色。
他这个流落在外多年的孩子,天资聪慧过人,看问题的角度刁钻独特,既不居功自傲。
又能透过表象直击要害,洞察潜藏危机,着实难得。
许久,宣武帝才回过神来,微微点头,笑道:
“老三所言,甚合朕意。”
这轻轻一语,仿若在平静湖面投下石子,让其他皇子心中各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