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于华灯初上之时,与皇帝在紫宸殿共进晚膳。膳间珍馐罗列,御厨精心烹制的佳肴散发着诱人香气,袅袅升腾的热气在烛火映照下,仿若一层缥缈的薄纱。
太后轻抿一口羹汤,缓缓开口:“今吐蕃遣使求亲,我大周为保边疆安宁,许以和亲之策。公主虽享皇家尊荣,却也难脱这家国之责,日后不能再肆意随性,哀家每每念及,心中满是感慨。”
皇帝微微颔首,神色凝重:“母后所言极是,儿臣亦深知和亲之重,只是荣庆公主尚年幼,远嫁吐蕃,儿臣实在于心不忍。”
太后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怜惜:“荣庆那孩子,天真烂漫,小小年纪便要背井离乡,远赴异国,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实乃委屈她了。”说罢,太后目光殷切地看向皇帝,“皇帝,你务必多赐荣庆公主丰厚嫁妆与众多得力仆从。一来,这能彰显我大周对和亲之事的十二分重视,让吐蕃知晓我朝诚意;二来,公主远在他乡,有这些陪嫁傍身,也能有底气,不被人轻视,为她撑腰壮胆;再者,这也是我皇室的颜面所在,断不可让旁人看轻了去。”
皇帝恭敬答道:“母后教诲,儿臣铭记于心。儿臣定当挑选我朝最珍贵的奇珍异宝作为嫁妆,再选派忠心耿耿、武艺高强的护卫与精明能干的仆从随公主前往吐蕃,定不让公主受半点委屈。”
太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如此甚好。待公主出嫁之时,礼仪规制也要办得隆重周全,这不仅是荣庆的终身大事,更是关乎我大周与吐蕃邦交的要事。”顿了顿,太后又语重心长地说,“皇帝,和亲之后,也要时常关注吐蕃局势,不可让公主身处险境。边境之地,多有变数,你还需加强边防部署,以防万一。”
皇帝郑重承诺:“儿臣定当全力守护公主,保我大周边境安稳。儿臣也会选派能言善辩的使臣常驻吐蕃,一来可与吐蕃王室周旋,维护两国友好;二来也能随时将公主的近况告知朝廷,让母后与儿臣安心。”
皇帝安排的极好,太后满意笑道:“皇帝行事果决又思虑周全,不愧是我大周的天子。如此一来,哀家也能稍稍宽心。”她抬手轻轻拍了拍皇帝的手背,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此次和亲,若能换得两国长久和平,不仅是荣庆公主的功绩,更是我大周百姓之福。往后日子,就盼着公主在吐蕃一切顺遂,也盼着我大周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太后接着说道:“另外,荣贵嫔林氏诞育有功,她的父亲应加恩升官。堂堂皇子外祖家,如今只是个外放的六品小官,实在让人轻看了去。这于皇家颜面有损,也寒了荣贵嫔的心。皇帝可着吏部商议一番,寻个合适的肥缺,将林氏之父调回京城任职,官阶也要往上提一提,让旁人都知晓,我皇家从不亏待为皇室开枝散叶之人 。”
皇帝连忙应道:“母后所言极是,儿臣竟疏忽了此事。荣贵嫔诞下皇子,乃是大功一件,林家理应得到厚赏。儿臣这就着吏部拟旨,定不会亏待了荣贵嫔的父亲,定会安排妥当,让皇室体面,也让林家感恩戴德,为我大周效力。”
太后微微眯起眼,神色平静却又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缓缓说道:“至于白氏,虽诞育有功,五皇子如今身体健壮,可白氏到底是去了,如今往事不可追。白家也该好好安抚,只是那些勋贵,仗着开国以来历朝的功勋,尸位素餐已久。给白家赏赐可以,但莫要再给他们太大的权利了,不然皇帝的位置可就不稳了。这天下,皇权集中,由皇帝发号施令,世家门阀和勋贵官员,若势力过于庞大,难免就有了不该有的心思。皇帝,你要谨记在心,此事绝不可忽视。”
皇帝闻言,立刻离座,恭敬地向太后行了一礼,态度诚恳且郑重:“儿臣谨遵母后懿旨,定将此事放在心上,权衡各方利弊,拿捏好分寸,绝不辜负母后的教导与期望 。”说完,他微微抬头,目光中满是坚定,似乎在向太后表明自己治理朝政、把控朝局的决心。
皇帝与太后用完膳食回到盘龙殿后当即吩咐身旁的德才公公:“速去传旨,传朕口谕给礼部和皇后,荣庆公主大婚一事,务必办得隆重至极,彰显我大周皇室的无上体面。让皇后悉心筹备,给荣庆公主准备的嫁妆,要在以往规格上礼重三成。”德才公公领命匆匆而去。
待德才公公传完话,皇后恭敬领命,谢过圣恩。待德才离去,皇后轻轻叹了口气,对身旁心腹宫女说道:“身为公主又如何,即便这般尊贵,还不是身不由己。荣庆公主身为先帝幼女,一直得皇上优待自幼金尊玉贵,可这一去吐蕃,千山万水,往后的日子,真是让人揪心。”玉奴小声应和着,主仆二人的脸上皆是满满的忧虑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