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盘坐在禅房内,手中念珠一粒粒滑过。烛火摇曳,在他清瘦的面容上投下忽明忽暗的阴影。十年了,自从那场变故之后,他便在这少林寺中剃度出家,以\"慧觉\"为号,日日诵经礼佛,试图洗去满手的血腥。
忽然,一阵劲风掠过,烛火剧烈晃动。赵佶眉头微皱,手中念珠一顿。这风来得蹊跷,五台山夜间的风向来是从东向西,而这股风却是自下而上。
\"吱呀——\"
禅房的木窗无风自开,一道黑影如鬼魅般掠入。赵佶手中念珠猛地绷紧,七十二颗檀木珠子在月光下泛着幽光。他虽已出家,但多年习武的本能仍在,这串念珠在他手中,便是七十二般兵器。
\"施主深夜造访,不知有何贵干?\"赵佶声音平静,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
黑影落地无声,竟是个身形窈窕的女子。她一身夜行衣,面上蒙着黑纱,只露出一双秋水般的眸子。那眸子中似有千言万语,却又深不可测。
\"十年了,\"女子开口,声音如清泉击石,\"你可还记得当年的深宫血案?\"
赵佶浑身一震,手中念珠\"啪\"地断开,檀木珠子滚落一地。那场血案,那个雨夜,那些倒在血泊中的身影......他怎会忘记?
\"你是谁?\"赵佶的声音有些发颤。
女子缓缓摘下面纱,露出一张清丽绝伦的面容。赵佶瞳孔猛地收缩——这张脸,竟与当年的皇后有七分相似!
\"我是谁并不重要,\"女子轻声道,\"重要的是,我知道当年的真相。\"她从怀中取出一卷泛黄的绢帛,\"这是《推背图》的残卷,上面记载着传国玉玺的下落。而玉玺,就藏在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中。\"
赵佶接过绢帛,手指微微发抖。月光下,绢帛上的字迹若隐若现,赫然是\"少林七十二绝技\"六个大字。
\"当年那场血案,并非意外,\"女子继续说道,\"而是有人精心策划的阴谋。你的父皇,你的母后,还有那些无辜的宫人,都是死于这个阴谋之下。\"
赵佶只觉得天旋地转,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平静在这一刻轰然崩塌。他死死攥住绢帛,指节发白。
\"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他嘶声道。
女子没有回答,而是转身走向窗边。夜风掀起她的衣袂,露出腰间一块玉佩。赵佶瞳孔一缩——那是皇室的信物!
那是一块通体莹白的玉佩,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玉佩正面雕刻着一条盘龙,龙眼处镶嵌着一颗血红色的宝石。赵佶对这玉佩再熟悉不过,这是大宋皇室特有的龙纹玉佩,只有皇室嫡系才能佩戴。
更让他震惊的是,玉佩背面刻着一个\"宁\"字。这个字他再熟悉不过,那是他母后的闺名!
\"这玉佩......\"赵佶的声音有些发抖,\"你从何处得来?\"
女子回头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这玉佩本就是我的。\"
\"不可能!\"赵佶猛地站起身,\"这是我母后的玉佩,她......\"话未说完,他突然顿住了。记忆中,母后确实有一块这样的玉佩,但在那场血案之后就不见了踪影。
女子轻叹一声:\"你可知道,这玉佩为何会在我的手中?\"她缓缓抬起手,指尖轻轻抚过玉佩上的盘龙纹路,\"因为......我是你的妹妹。\"
赵佶如遭雷击,踉跄后退两步,撞翻了身后的烛台。烛火熄灭,禅房陷入一片黑暗。月光从窗外洒进来,在女子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那场血案发生时,我还在襁褓之中,\"女子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母后将我托付给了一位宫女,让她带着我从密道逃出皇宫。这块玉佩,就是母后留给我的唯一信物。\"
赵佶只觉得头痛欲裂,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记得那个雨夜,记得母后临死前紧紧攥着他的手,说:\"照顾好你妹妹......\"当时他以为母后神志不清,因为宫中从未有过公主降生的消息。
\"这些年,我一直在追查当年的真相,\"女子继续说道,\"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这一切都与《推背图》有关。而《推背图》的秘密,就藏在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中。\"
赵佶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震撼:\"你叫什么名字?\"
\"宁安,\"女子轻声道,\"母后给我取的名字。\"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赵佶心头一震,迅速将绢帛塞入袖中。门被推开,一个小沙弥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
\"师、师兄!不好了!山下......山下出现了大批蒙古骑兵!\"
宁安脸色一变:\"他们来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快。\"她转身看向赵佶,\"记住,这块玉佩不仅仅是信物,它还关系到大宋的国运。你一定要保护好它。\"
话音未落,她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夜色中。赵佶冲到窗边,只见月光下,一道黑影正掠过寺院的高墙,转眼间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他低头看向手中的绢帛,忽然发现上面还沾着几点暗红色的痕迹。那是......血迹?
赵佶的心猛地揪紧。这血迹,会不会与当年的血案有关?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绢帛,借着月光仔细端详。血迹已经干涸,呈现出暗褐色,但在月光下,隐约可以看到血迹中似乎有什么图案。
他凑近细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血迹中竟然隐约显现出一个玉佩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