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时辰后,宣政殿内。
朱厚熜已然高坐御座,不怒自威!
文武百官们接到消息后,无不步履匆匆,神色慌张地纷纷赶来。
突然开午朝,他们深知此次事件的严重!
有几个没能及时赶到的官员,刚到大殿门口。
当即就被锦衣卫拖了出去。
嘭!
嘭!
嘭!
伴随着一声声廷杖声,迟到的官员皮开肉绽。
这一幕,让殿内每一位官员瑟瑟发抖。
整个宣政殿内,弥漫着一股紧张压抑。
“内阁的票拟朕看到了,女真敢朝廷命官,尔等有何良策?”
御座上,朱厚熜缓缓说道。
话音一落,大臣们这才从惊悚中缓过神来。
开始讨论女真人的事。
内阁在票拟的同时,便已经按照程序让辽东和蓟州加强防备。
辽东副总兵李泾暂时代理总兵官之职,对女真严加防范。
同时让蓟州总兵官马永整军备战。
马永之前也做过辽东总兵,善于用兵,用谍。
内阁一致认为,此次女真人诛杀大明朝廷命官,绝非误杀。
而是心怀叵测,极有可能袭击辽东和蓟州两镇。
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乔宇,恭敬地躬身一拜,进言道:
“陛下,京郊驻扎着一支精锐骑兵,可是戚继光将军麾下?”
朱厚熜微微颔首。
戚继光是他从宣府特意调回的,原本打算委以重任,让其负责打造一支纵横四海、战无不胜的大明水师。
如今女真人蠢蠢欲动,那就让戚继光去狠狠教训他们。
此刻戚继光正率部在京郊校场外候命。
下朝之后,朱厚熜会前往校场阅兵。
乔宇手持笏板,继续禀报道:
“启禀陛下,辽东和蓟州城防坚固,坚守三个月不成问题。”
“依微臣之见,可命大同、宣府两地合组一支骑兵,迂回至女真人后方。”
“先截断其粮道,再从后方发起猛攻。”
“届时,辽东、蓟州的士兵出城呼应,前后夹击,必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
朱厚熜静静地聆听着,乔宇已年至六十八岁,曾经也是驰骋沙场的老将。
还参与过成化年间针对女真人的“犁庭扫穴”。
在这个时代,能活到六十八岁且头脑依旧如此清晰,实属难得。
“万万不可!”就在此时,杨廷和走出班列,高声谏言。
“杨爱卿,为何不可?”朱厚熜疑惑地问道。
杨廷和恭敬作答:“陛下,若从大同、宣府迂回至女真人侧后,需穿越广袤无垠的草原。”
“那里荒无人烟,极易迷失方向。”
“一旦被女真人提前察觉,设下陷阱,我军恐凶多吉少 。”
朝堂之上,兵部尚书乔宇毫不退缩地坚持己见:
“陛下,只需从宣府调遣一万精锐骑兵,穿越草原之地,路程最多不过八百里。”
“待截断女真粮道,焚毁其老巢后,可命辽东、蓟州派兵接应,如此这般,必定万无一失。”
“如今那片大草原已无鞑靼威胁,我军所过之处,无论老弱妇幼,一概杀绝,如此便无人能向女真奸细通风报信。”
在他心中,为了大明东北边疆的安宁,任何手段都在所不惜。
这时,次辅杨一清走出班列,恭敬禀告:
“陛下,微臣以为乔大人所议实在不妥。”
“如今正值五月,草原泥土湿润,行军极为艰难。”
“这八百里路程,恐怕要耗费好几个月的时间,此计断不可行。”
杨一清担任过三边总制。
在众人意料之外,此次竟难得地与他的政敌杨廷和站在了同一阵营。
“依爱卿之见,当如何?”朱厚熜问道。
“回禀陛下,陛下可派戚继光率领精锐之师,统领四边骑兵,于正面战场痛击女真,斩杀其有生力量,同时将女真族内的所有汉人迁回内地,以绝后患。”
“微臣附议!”杨廷和紧接着躬身一拜。
一时间,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内阁次辅杨一清达成了统一。
这两位平日里在朝堂上常因政见不同而争论不休的重臣。
此刻却因对乔宇策略的担忧而站在了一起。
可乔宇并未就此退缩,依旧据理力争:
“陛下,此时草原道路虽有泥泞之处,但也仅有一百多里,其余路段泥土坚硬,行军并无大碍。”
“成化十六年,微臣曾亲率五千骑兵走过此路,对路况了如指掌。”
“陛下若不嫌弃微臣年事已高,微臣愿率兵前往,定当不辱使命!”
乔宇挺直了腰板,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
他愿意以老迈之躯亲自挂帅出征,以证明自己策略的可行性。
眼见杨廷和与杨一清“抱团取暖”,一同反对自己的用兵策略,六十八岁的乔宇心中涌起一股决绝之意。
他已到暮年,却依然心系大明安危,抱着战死沙场的决心,向朱厚熜破釜沉舟地建言。
在他看来,若只是正面迎战女真,无疑是大炮打苍蝇,空耗国力。
最后很可能落得像太宗皇帝那般无功而返的结局,实在得不偿失。
朱厚熜端坐在御座之上,聆听着朝堂上两方激烈的争论。
下方大臣们各抒己见,声音此起彼伏。
乔宇坚持迂回作战,力求截断女真粮道,一劳永逸。
杨廷和与杨一清则力主正面迎击,同时迁移女真族内汉人以绝后患。
两方的观点都有理有据,在朱厚熜心中反复权衡。
根据前方密探传来的情报,女真人此番举动恐怕是假意为之。
其真正目的大概率是攻打辽东和蓟州。
据悉,他们已经集结了二十多万骑兵,来势汹汹。
其中五万多骑兵竟是被胁迫的汉人。
就在众人各执一词,争论得不可开交之时。
礼部侍郎严嵩稳步走出班列,步伐沉稳,拱手说道:“微臣有本启奏。”
“准奏!”朱厚熜看着严嵩,微微点头。
对于严嵩,朱厚熜心中的评价向来是一分为二。
历史上的严嵩中老年是大贪官。
但在前期确实才华横溢,头脑极为机灵。
尽管他免不了阿谀奉承、撰写青词以迎合圣意。
但在大明官场,这也是常见的晋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