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那当商人可真好。”谢清风幼稚的话语在丁水生耳边响起,他突然就不继续往下说了,突然有些严肃起来。
“狗儿你可不要看着商人日子过得好,就去当商人啊。”水生见谢清风有些崇拜商人的意思连忙改口,“商人都是贱籍,别看他们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只是人家达官贵人的奴才!”
水生望了望四周没人,连忙抱起谢清风给他洗脑,心中懊悔着,早知道就不给狗儿说什么商人的了。狗儿还这么小,要是被他带得以后真的成了个商人,那他就是罪人啊!
谢氏族人估计要扒了他的皮!
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几乎是属于贱籍那一类。
“狗儿你明白没有,商人一点都不厉害,都是些贱皮子,蝇营狗苟的玩意儿,商籍五代内都不准科考的,咱就当堂堂正正的农民啊。”水生摇晃着她的肩膀一遍又一遍地跟谢清风重复着。
“好好好,我知道了水生叔,我以后不当商人。”谢清风被水生叔摇得头都有点晕了,再三跟他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去经商,水生叔才停止。
在圣元朝,商人是上层统治阶级增加国家税收的手段,商人的税是最重的,高达百分之六十。别看他们手上有着巨额的财产,商人的手上是没有一点权力的。要是不懂点人情世故,哪怕是芝麻大小的官都能找个借口将他们的财产据为己有。
不过谢清风一点都不同情商人的待遇,资本都是逐利的。他们没有生产商品仅仅只是赚取差价就能获得巨额利润,只要有钱赚,哪怕弄得民不聊生也与他们无关。
但商人的待遇和地位是差了点,他们的生活过得还算是很富裕的。
要不是统子逼迫自己考科举,如果只是她自己穿越过来的话,她大概率会走上经商之道。她上一世可是理工科的,兴趣使然她看了超级多的书。
一些能改善生活的小玩意儿她还是会做的,到时候倒卖一下,说不定能赚个盆满钵满。
她如果要走上科举之路的话,这些东西在她强大起来之前绝对是不能出世的,否则很有可能把她打成商籍。
谢清风捂了捂脑袋,好难啊——
傍晚屋内。
一家人围坐在简陋的木桌旁,大家都干活回来略显几分疲惫,饭后张氏突然拿出一个麻布包着的锦囊放在桌上。
沉甸甸的还有几分重量。
“娘,这是.......”李大娟有些不明所以。
张氏清了清嗓子,“这是咱们家所有的钱,都在这里面了,总共是二十两银子,你们数一数。”
说着张氏将碎银子和小银锭倒出来,有几个碎银子上面布着几个牙印和污垢。
“我决定将狗儿送去念书,让他念三年书。”
张氏话语刚落,林娘很是震惊,自己生的孩子居然有机会去读书?!
这是她怎么都想不到的事情,从她肚皮里生出来的孩子能读书了!她有点晕乎乎的,不敢相信婆母说的话。
“娘?!”林娘还没说话,李大娟有些急躁,“怎么是三年书啊?”
张氏见李大娟很不满,但她只是抬了抬眸子,“依你看应该给狗儿读几年啊?”
“一年就够了,会认识个字得了,花恁多钱干啥?”李大娟心里不满,果然啊,她娘说得对,肚里没男娃就是容易被欺负。
她丈夫也去世了,就剩大丫和二丫两个女娃在谢家,现在居然要让谢狗儿读三年书!
她刚早上以为婆母说的是读个一段时间会认字儿就行,没想到居然是读这么久的书。
李大娟知道婆母借给谢正二两银子,想着那二两银子抵了狗儿一年的束修,她想着这二两银子左不过是要出的,让狗儿读书也读得。
谁想到居然要读三年。
真是没天理啊!
读书那么烧钱,光束修一年就要二两银子,还要买书、纸和笔,这些都是开支。
“读一年书能读个什么东西出来!书是那么容易念的吗?”张氏摇头,她刚开始也想着只给狗儿读一年书算了,但她问过村里正了,念书至少要念个三四年才能开窍。
以前家里没有读书人,她也没有在乎读书的事儿,只知道读了书就能去镇上找事做。
下午她去拎了几个鸡蛋去里正家,让他帮她家狗儿指条明路,人家见过的世面总是比她一个妇道人家大。
这不问不知道,一问才知道,原来读书人能做的事儿这么多。
识字儿的在镇上就算是在店里做个跑堂的,一年除去吃喝都能挣个五六两银子,比不识字的跑堂赚得多多了。
里正还说,让狗儿多学几年,学扎实些,这样人家也好重用。半桶子水晃来晃去,大家都不喜欢。
这话张氏确实也赞同,学本事肯定得学扎实些。
李大娟执拗不同意,“谁家没有个男娃啊?念书这么贵,大家都去念书谁下地干活啊?我还指望狗儿过两年下地帮咱收粮呢!这样一来,咱得白养着狗儿啊?”
李大娟这话说得有点重了,什么叫做白养着狗儿?
她不记得前些年狗儿没出生的时候,它们被欺负成啥样了吗?
大丫和二丫扯了扯李大娟的衣角,有些害怕自家娘再说出些过分的话来。
“别扯我,我今儿个不吐不快!”李大娟拍了拍桌子站起来,“狗儿是咱们家唯一的男娃没错,咱们平日里已经精细养着了,你看村里的男娃有谁家的娃像咱家狗儿似的,已经能走了跟个闺女家似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别人家的男娃都能出去帮家里捡捡穗,干点活啥的,隔壁谢大小时候还去山上猎了几只兔子呢!咱家狗儿到现在只会喂个鸡,这些我都忍了,毕竟是咱家唯一一个男娃,娇惯些也无可厚非。”
“可现在居然要送他去读三年书?!咱家底都要掏空了啊!读书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抬的,再过两年大丫就要嫁人了,难道让她啥都不带出嫁吗?”
李大娟说得唾沫横飞,声音越来越大。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子挨得近,又是正值吃饭的时候,村里人都没事儿干,听到她家有吵架赶忙端了饭碗来院里看热闹。
生怕错过了八卦,哪怕隔着门听听声儿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