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镇上吃上一碗面,最高兴的是周兴国。
原来他也和父亲来镇上赶过集,看着那红红的汤中,热气腾腾的面条,他每次见到都馋的口水直流。
可是父亲总是不给他买。
只有一次跟着婆婆赶集,吃了一次。那浓郁的香味,让他许多年后想起来也是回味无穷,却是再也找不到那种味道了。
婆婆很少赶集,因为走路不方便,但她特别喜欢听评书,所以有时候也会去。
那天周永富跟着婆婆早早就出了门,可是到镇上时,茶楼里已经有了很多人。
他们只找到一个角落里坐了下来。
其实评书还没有开始,等有人给婆婆泡好了茶,喝了一会后,婆婆又和周围的人聊了一会后。
说书的才走上前面的讲台。
说书的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穿着一身和尚装,布衣布扣,宽松的裤子,脚上是一双宽口布鞋。
那人胖乎乎的,笑起来像一个弥勒佛。
他上台后,坐下来抬手举起手中的惊堂木,轻轻拍了几下,下面吵吵嚷嚷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
因为大家知道,说书要开始了。
这人没有一上来直接说书,而是一连说了三个笑话。
逗得台下的人笑的前仰后合,有的笑得差点背过气去。
其实周兴国没有完全听懂,倒不是他听不懂那人说的话,只是没有觉得那里好笑。
因为这人说的三个笑话都是成人的荤笑话,都是公公媳妇的故事。
那时的周兴国听不懂也很正常。
后面说的是《说岳全传》,周兴国很快听得入了迷。
那人不仅故事讲的精彩,他还能用右手的惊堂木,左手的折扇,加上口技,模拟出故事中的各种声音。
马跑起来的啼啼声,长枪刺出的噗嗤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都模仿的惟妙惟肖。
还能随意变换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说话声,甚至包括女人说话的声音。
听了几次后,周兴国也上了瘾,多次缠着婆婆再去。
至今他还记得故事中的许多人物,比如搞笑的牛皋,敌人金兀术,坏人张邦昌,武力高强的高宠等人物形象。
有一次从茶馆出来,婆婆在旁边的面馆要了一碗面。
结果大部分被周兴国狼吞虎咽。等他想好好尝尝味道时,碗里早已经空空如也。他只好把汤也喝得一滴不剩。
今天能独自吃上一碗这个馋了无数次的面条,他觉得今天是来对了。
父亲当然没有时间去听评书,他在街上买了些盐巴、火柴、红糖和酥心糖便带着周兴国回了家。
酥心糖是给婆婆买的,因为她牙齿不好。这种酥心糖入口即化,不需要咀嚼,是婆婆最喜欢的。
不知道她牙齿不好,是否与喜欢吃糖有关。可能仅仅是因为年龄大了,与糖并无关系,因为就是喜欢,一年也难得吃上几回。
这酥心糖虽然周永富是给母亲买的,但其实买回来,三个孩子也没有少吃。
盐巴、火柴是家里的必需品,红糖是过年煮汤圆,包汤圆,煮糖鸡蛋要用的。
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至于原来打算的过裁缝,给家里一人打一身新衣服的计划只好泡汤了。
因为修房子的钱还很紧,况且还借着幺叔的钱,他可一直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