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苏云惊讶的,是林有文的同窗竟然能得知此事,仔细询问才知道,他那同窗的舅舅竟然是县衙的捕头。
想来这事儿也是他偶然听说的,后又觉得林有文便是大石村人,这才回来跟他八卦,却没想到歪打正着,吃了个大瓜。
林有文气愤异常,好在听同窗说,他舅父对此事也是万分痛恨,拉着自己教育了好久。
说什么读书人一定要清正,洁身自好,万万不可去那些青楼妓坊。
真没想到一个读书人竟然还能为了一个窑姐儿做下这等错事?有了这种污点以后还怎么做官?那青楼女子都是些妖魅祸众的云云……
“二郎,孙书君肯定是做的不对,但一个巴掌拍不响,也不能只怨那青楼女子。你以后要切记,阿娘让你去读书是为了明理知事,不可人云亦云,遇事要眼明心亮。”苏云借机教育儿子。
林有文有些莫名,但也能明白她的意思。
“儿子知道了,多谢母亲教诲。”
苏云你点点头,不再说此事。经历的事情多了,也便会有是非观念了。
晚饭大家又吃了一顿好的,苏云给林有文亲自下厨做了梅菜扣肉,夹在饼子里吃的他满嘴流油。
林有文感叹,夫子说的,读书人不能侧重口腹之欲。在私塾的时候,他还勉强能做得到,可在家中真的是做不到呀。
之后,又带着家里的女眷给他准备了多多的酱菜跟肉酱。
其实她更想做老干妈,只是条件不允许,原材料不够!
她手里有辣椒种子,虽说不是种辣椒的季节,但也在房间里种了一些,冬天里房间有炕,家里房间又多,说不定也能成活,她是实在等不及了。
没有辣椒的日子着实不好过。
别说是她,就算是林家其他人,自打尝过辣椒的味道之后,便也一发不可收拾,巴不得这番椒赶紧种出来。
林有武还有别的想法,这番椒的味道这么好,若是做成辣椒酱售卖,生意一定不错。
“二郎,这是给牙行宋掌柜的,你代阿娘过去送,就说谢谢他帮忙寻找大家,改天阿娘有空一定亲自过去拜访。”苏云交代道,“这个包袱是你的,里面是吃的,还有要换洗的衣物。”
林有文跳上牛车,“阿娘放心,我一定会送到的。”
昨天,寻找大丫时,宋掌柜给帮了大忙,苏云也没来得及过去感谢,回家之后便准备了一些吃食,专门做了送给他,当然是这个时代所没有的-冷吃兔!
苏云自己是比较喜欢这个系列的,像冷吃兔、冷吃牛肉、冷吃鸡尖等等。吃到嘴里麻辣鲜香,鲜嫩多汁,让人恨不得将舌头都吞下去。
单一样实在太少了,她想起来前些日子从集上买了一些虾米,正巧家里还有刚熏制好的腊肉,便又做了一道广东传统早茶糕点-萝卜糕。
林家今天的早饭便是萝卜糕,大家伙儿一致给予好评,说是实在太好吃了。
依旧是林贵赶车,将事情办妥,并把林有文送到私塾之后便赶回来。
本来打算让林有武去的,只是生掌柜明日还要来取木炭,炭窑那边实在是走不开,便只好让林贵去送了。
林贵老成妥帖,苏云倒是没什么不放心的。
送走儿子,苏云刚想转身回去,便听到一阵熟悉的声音。
“苏娘子留步!”
苏云回头一瞧,“谢三公子,您怎么来了?”
其实,苏云也想到他肯定会回来找自己帮忙的,那落屋村什么都没有,谢家人都不是能干活的,寻常修缮恐怕都没人会。
这句话问出来之后,苏云有些后悔了,又道,“谢公子可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你且说来,只要是我能办的。肯定会帮你们的。”
谢三郎感激地一笑,跟着苏云进屋。此时,其他人已经各自忙活了。
谢三郎注意到,林家人都十分忙碌,就算是仆人也不例外。也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能住这么大的房子,肯定是有挣钱的营生。
他也想挣钱,只是现在还没什么头绪,先过了眼前的这关再说。
“苏娘子,我这次下山确实有事相求。”
两人坐在堂屋里,张婆给上了两碗热糖水。
苏云见他落落大方,没有半分谄媚之态,也无半分轻视之感,分寸感拿捏的刚刚好。
虽说是富贵人家的公子,但此刻落魄,却丝毫没有沮丧之气。
都说落难的凤凰不如鸡。
这是瞎说!
瞧人家谢三郎!凤凰便还是凤凰,哪儿是野鸡可以相媲美的?
“谢公子请说,只要是我能帮上的。”苏云道。
谢三喝了一碗红糖水,只觉得口中滋味甘甜。以前他也不是没喝过糖水,还都是白糖水,却没这个滋味儿好。
甜而不腻。
“苏娘子,均屋村的房子年久失修,我想请几个瓦匠回去帮忙修缮一下。”
听到他说要找修房子的,苏云心里也了然了。这事儿也在她的意料之中。
林有武曾说过,那村子没人住,屋子肯定是年久失修的,能找到片瓦遮身,都算是他们运气好。
“这不是什么问题,你需要几个人?我帮你去找去,咱们村儿里就有修缮房屋的。”苏云问出口,但见他面露难色,心想难道这孩子是根本不知泥瓦匠是怎么做活的?也不知道房子是怎么修的?
谢三郎有些赧然,“如今家里有六间房,屋顶都得修一修。另外还有围墙,也要加固一下。”
虽说现在还能住人,但若是有风雨,多半也是会漏的。
苏云点点头表示理解,今日便去村里找人。他们家刚盖完房子对于谁会修补瓦片,谁会木工,谁会泥活儿都清楚的很。
只是明天生掌柜还要来取木炭,苏云便建议他留宿一晚,明天她也想跟着去看看。
这正合谢三郎所意,他还想着今日去和县看看,顺带去看看母亲所说的镖局……
“谢公子是想去采买吧?这样吧,我让人带你过去。”苏云道。
她已经做了这么多好事了,所谓送佛送到西,好人做到底,一条路走了九十九步,也不差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