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即使未来战斗失利,我们也可以借助寇封强大的水师穿越长江逃往荆南地区。
与之联盟亦是对他的尊敬,对于主公交付于他麾下后的地位有极大的帮助啊!\"
听完蒯越这一番话语后,刘琮一时热血上涌,立即表态支持:\"同意,即刻命大军打开城门迎接征南将军进城!\"
其实,当前寇封的官职为征南将军,管辖荆州、扬州和交州三大区域,论职位应当说是刘琮等人直接上司。
因此,在决定了要联手寇封共同对抗曹操后,刘琮表现出足够的尊重态度,希望今后能赢得寇封良好的待遇。
毕竟荆州如今既缺少坚固屏障可以防守,又只有约七万余兵力。
所以,刘琮别无选择。
剩余的三万士兵几乎被夏侯惇消耗殆尽,完全无力抵抗南北两方强敌。
因此,向寇封臣服成了刘琮当前的最佳选择!
得知蒯越同意了他的提案,寇封当即大喜过望,即刻率部前往襄阳!
寇封抵达襄阳时,刘琮和蒯越仅携少数亲卫出城迎接。
这也是寇封特意嘱咐过的,以防夏侯惇得到刘琮投降的消息而提前防范。
此刻,蒯越首次见到这个扭转了命运轨迹的人物。
只见寇封乘白马英挺矫健,手握龙虎长枪,显得威风凛凛。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寇封如此年轻,尚未加冠(成人礼),便已占据了荆南地区,拥有数万兵力,成为了不可小觑的势力。
要知道,如今刘备和曹操都接近五旬,孙权也年过三旬,按年龄计算,寇封甚至能在时间上战胜那些对手。
刘琮与蒯越一同对寇封行礼,齐声呼喊:“我们参见征南将军!”
“叮咚,蒯越的数据如下:”
蒯越
武略:62
智谋:97
领导:82
政务:97
魅力:84
忠心:82
看到蒯越的数据,寇封微笑着点头,这的确是当代的一流谋士!
听罢两人话语,寇封立即从马上下来,温言扶起了两人,笑道:
“此役若得二位襄助,定能一举拿下夏侯惇!”
言毕大笑,随后带同蒯越和刘琮一行人进入襄阳,开始筹划对策以对抗夏侯惇。
北面仅剩的两个郡——南郡与南阳,尚且不知道夏侯惇还未意识到,自己已面临寇封率大军渡江,与其联合作战的不利局势。
这是属于寇封的新机会!
同时,在不远处的龙潭山(原指“卧龙岗”
),诸葛亮也在收拾行李,
是的,最终他在好友庞统连番邀请之下屈服,决意下山参与世间事务。
在荆襄地带,由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三位先生创办的荆襄学府,不仅是教书育人之所,更有助于学生扬名立万的目的。
而诸葛亮与庞统无疑是学府中最为耀眼的两位才子。
诸葛亮所谓的“不问世事”
不过是一时气话,实则是因为此前对刘备失去信心以及对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感到懊悔。
当初,诸葛亮寄希望于辅佐刘备统一荆州与益州,实现三国鼎立的理想局面;
如今看来,他并不是因为策略有失,而是看错了追随的对象。
因此那段时期,诸葛亮内心充满挣扎,同时也对自己的才华产生了疑惑。
现在不同了,庞统提供了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声称与他联手支持寇封,提升荆襄学府在学界的地位,使之超越颍川学府。
这是一个体面的理由,使得诸葛亮得以摆脱尴尬,再度踏入政坛!整理完行装后,他对身旁的书童说道:
“你可以离开了,从现在起,我和士元将一同前去归顺寇封。
愿你此后事事如意!”
闻言,那小童遥遥对诸葛亮作了一揖,于是各奔东西。
行走在路上,庞统好奇地看着诸葛亮,说道:“你怎么这样不近人情呢?你都打算去投奔寇封了,留下这小孩陪你共享富贵不好吗?为什么要让他离开?”
听罢庞统的讽刺之言,诸葛亮只轻叹摇头,回应道:“这也是他自己作出的选择。
每个人的人生路径都不同,不应强行干涉。”
接着,两人驾车携书,向襄阳行进。
他们前往襄阳的原因在于,经过与庞统商量后,诸葛亮认为寇封很可能带领部队在襄阳露面。
因为寇封的目标就是要剿灭夏侯惇所统领的十万精锐。
这样一来,即使曹操声称其军队拥有百万之众实际却不过四五十万人,若南侵的话也将大大减少兵力优势。
“你真的相信,寇封会有这么大的胆量带着军队直奔襄阳?还有如此坚定的信心以为蒯越必定会助寇封并联手行动吗?”
闻诸葛亮此问,庞统微微笑起答曰:“我知汝善于民政,主张行事规整,避免风险,然吾生性喜欢冒险。”
“通过审视自初次相遇至今寇封所有的征战历史发现,他往往以冒险着称,故吾决意向其效力。”
“因而我相信,假使我是寇封,定会亲自带领兵队向北进军,先摧毁夏侯惇的防线!”
听完庞统的慷慨陈词,诸葛亮再次摇头表示不以为然:
“你说的这些都是事实,不过也恰恰是你当初不愿与我对立的主要原因——不仅仅他身边已经有了不少智谋之士,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性格和我并不相合。”
“我更倾向服务于一位较为保守谨慎的主公,而不是像寇封那样敢于冒险的人。”
庞统自然理解孔明的想法,并没有点破这一点:“孔明,过于慎重有时也会错失许多良机,若非寇封敢于承担风险,他也早被刘备所杀。”
“现在再纠结于此也没意义,既然已经跟随了我这条‘船’,我们就一起来考虑如何应对那十万曹兵。”
“这将是我们的第一场为寇封立功之战,必须计划得周全才行!”
见庞统如此坚持,诸葛亮不禁苦笑着回应:
“你真是不讲道理,为什么总认为出谋策划是我的职责,而不是你自己想办法?”
两人在互相调笑间,很快便到达了襄阳城门外,但是却遭到荆州士兵的阻拦。
见到此情此景,诸葛亮礼貌地向城墙上的将士问候道:
“请替我通传一声,南阳诸葛亮特来拜访征南将军。”
之所以没有提及庞统的名字,则是因为他有意为之——两人都欲投诚给寇封的消息若是泄露出去,可能会迅速改变当前局势,不必过分招摇。
听完诸葛亮的要求,守城将领随即派人报告寇封。
出于安全考虑,他还特别下令士兵们将诸葛亮和庞统两人团团围住,防止消息走漏。
倘若寇封不愿见这两人,届时只需直接处决,这样既能避免消息泄露,也能防止夏侯惇有所准备!
看到此言,诸葛亮与庞统互相看了对方一眼,随即微笑起来。
紧接着,诸葛亮略带戏谑地说:
“看看你,非得把我拖到这里来,现在我们倒好,被人误认为是 ** 了,唉,真是无处诉冤屈啊!”
对于诸葛亮的调侃,庞统却显得不以为意:
“孔明,这不像是从前的你啊。
怎么这一路上来投靠寇封,你就开始这么多嘴了?这可不是你的风格啊!”
此言虽是无心之语,但诸葛亮心中却生出别样的感触。
一时间,他连自己都不明白,是否仅仅因为“寇封”
这个名号,而对他心生排斥?
或者是因为只有寇封窥透了自己所设想的‘三分天下’格局,让他倍感难堪?即便是诸葛亮本人也无法确定这一切的答案。
然而,庞统的话触动了心弦,诸葛亮摇摇头自我反省道:
“孔明啊,孔明,你往日学习的是即使泰山在眼前崩溃也不改神色的镇定心性到哪去了?日后务必学会收敛自尊,减少急躁。”
另一方面,正当寇封步入襄阳城内,准备与蒯越商讨不声不响地消灭夏侯惇十万人马的具体计划时——
突有消息传来,襄阳的防守将领禀告称城外有两个文官求见南征将军。
听到这,寇封的神情瞬间变得严肃,心中思索:
“前往襄阳的计划,知晓此事的只有我的几个亲信、刘琮及蒯越等寥寥数人。
其他的人是如何得知这信息的?”
“而且竟然是两位文官…”
思及此处,寇封心底杀气暗涌,旋即询问那报告的将军:“他们有没有留名?叫什么?”
回应他的将军立即行了个礼,回答得十分认真:
“回报征南将军,那二人之中有一人自称是南阳诸葛孔明,另外一位身份不明。”
一听说“南阳诸葛孔明”
这五个字,寇封几乎本能地产生怀疑。
在他看来,这样一个享有卧龙盛誉的顶尖谋士,不大可能主动加入他的阵营。
这实在不合常理。
根据历史记载,即使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孔明方才答应出仕。
事实上,在寇封来到这个时代之初,徐庶确实提到过向刘备推荐邀请诸葛亮一事。
但是由于当时刘备正忙于铲除寇封的事宜——恰逢刘禅的诞生,此事也就拖延下来了。
假如事情按计划进行,如今的情景可能会截然不同!
况且,寇封与诸葛亮之间并无实质性联系,为什么他会有意愿投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