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根这家人(四十六)
李根这家人(四十六)
程芳下了车,看到李丽她们三位都站在饭店门前,就问李丽,你们怎么不上去啊?李丽说,我们在等您,看可需要带点什么上去,比如手提包包、酒水和饮料等等。程芳说,先把中午喝的酒带上去吧,等快结束时,再下来拿手提包包吧,共九个,五男四女每人一个,男同志提包里放的是香烟,不要发错了,小孩子给他红包就行了。另外一个大红包是给朱梅的,红包由我来发吧。
李明和赵聪各拎了一箱剑南春酒,就上三楼了。
大家都进了包厢。康书记走到李丽跟前说,我老伴郭玉,非常想见见你,她和她们的妇联同事们,都十分地崇拜你。上次倩倩打电话回来,我老伴就跟我说,等有机会一定要让她也认识一下你呢。李丽说,我有什么好见的,她可是长辈,您叫我去见她就行了,怎好叫她过来呢?康书记说,那边人多,不好说话。康书记说着走到老伴身边说,你到这边来认识一下李丽总编。郭玉点了点头。这时,李丽看到康书记和一位中年妇女走了过来,李丽立即站了起来,向前两步,伸手握住郭玉的手说,阿姨好,请坐。康书记跟李丽说,这位是我老伴,叫郭玉,是县妇联的副主席。老伴白了康伟一眼说,我一个小的像芝麻一样大的官,还好意思向李总编介绍,说出去,不怕丢人。接着,康伟说,你不要打断我啊,我要向你隆重介绍,你面前的这位,就是你和你们妇联同事们崇拜的对象,省日报社副总编辑、副刊编辑、青年学者、当红作家,李丽小姐。老伴说,我早就听倩倩说过了,还要你介绍,只是今天来相亲的,刚才在她家里见到李丽时,我不好上前套近乎,要不其他人会说闲话了。郭玉拉着李丽的手说,不要说我们一家三口子都崇拜你,就是我们县妇联的所有干部,都把你当成我们学习的楷模和追求的偶像。当下,国人习惯崇拜三种人:第一、崇拜当官的,当大官的;第二、崇拜有钱的,非常有钱的;第三、崇拜有文化和学识的智士能人,如着书立说传于后世的,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且影响极其深远的人。这种崇拜是长久的,甚至是灵魂的崇拜,李丽就属于第三种人。当然,也有更多无知的年轻人,崇拜那些昙花一现所谓的明星。
李根夫妇进了包厢看了看,就问姐夫闫峰,人都到齐了吧。闫峰站起来,看了一下全场说,应该都到了。程芳说,请姐夫帮我代东,安排坐吧。闫峰看了看康书记,意思主位您坐。康书记说,今天不行,你安排吧。闫峰说,那今天委屈您了,我安排媒红老张坐右边吧,您坐左边,并招呼商业局的杜局长过来坐。康书记说,干脆我们几位年龄大的男同志坐在一起吧,方便喝酒,其他女同志坐在一起,小字辈们就让她们服务吧。闫峰说,听康书记的。李根安排李明和闫涛负责斟酒,李丽说,我来负责倒饮料。康书记说,李丽总编来这边坐吧,李丽走过去跟康书记说,康叔叔,这里只有晚辈李丽,没有其他的,能把您们都服务好,就是我们晚辈的义务和责任。康书记低声说,我家倩倩能有您的十分之一,我也就满意了。现在你是她姐姐,可要好好教育她哦,我可把她交给您了。李丽笑着,点了点头说,倩倩很优秀的。这时服务员开始起菜了。
县委李书记也在饭店接待市委宣传部郑德章部长等领导,来时在饭店大厅看到了程芳老伴娘就问她,最近李丽总编回来没有?程芳说,今天一早就回来的。李书记问,她现在哪里,程芳说,在888包厢陪客人呢,李书记说,等会我去敬她两杯。程芳说,谢谢李书记,应该她去敬您酒的。
当县委李书记、宣传部的王部长、县委常委办公室曹主任等来到888包厢时,李书记第一眼没有看到李丽总编辑,康书记一看县委书记等领导进来了,立即站起来迎了上去,杜新副局长也快步走到李书记等领导身边。李书记说,李丽总编呢?这时,李丽听到有人叫她的名字,扭过头才发现李书记、宣传部长和县委办主任来了包厢,便站起来转身向李书记等领导走过去,而李书记,快步来到了李丽总编身边。李丽问李书记等领导好。李书记发现李丽总编座位最偏,就问康伟,你可认识李丽总编?康伟说认识。李书记说,既然认识,怎么能安排李丽总编坐那个位置呢?她可是厅级干部,比我的级别都高,再说了,她可是文化名人,当红作家,青年学者,昨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你们看了没有,李丽总编的演讲,那真叫精彩绝伦。上午,王辉部长给我汇报此事,并将李总的演讲稿《青春与梦想》打印出来给我看,我读着读着,真的热血澎湃,非常激动,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充满激情的年代。然而,我却没有半点惊讶,我知道,她具备这样的实力,的确有这个水平,那可是全国学联举办的青年学者高峰论坛哦。李丽总编不仅是我们县的骄傲,也是我们安徽的骄傲,更是你们年轻人的榜样,说着用余光瞄了一下在场的几位年轻人。李丽凑近李书记说,您不要怪康书记,今天是我小哥李明的相亲日,康书记是我未来小嫂嫂的舅舅,自然也就是我的长辈了。李书记走到李根夫妇身边说,恭喜李根老板和程芳老伴娘,又要增人添口了,小孩子结婚,一定要请我喝喜酒哦,让我们大家举起酒杯,共同敬李根夫妇,说着,一仰头喝干了。李丽跟李明说,快给书记等领导斟酒。李书记说,这第二杯吗,我们三位县委领导共同敬李丽总编一杯!李丽说,李书记啊,您真的责杀我也,让我敬您们三位父母官吧!在场的各位,一看都傻眼了,一个年轻人,不慌不忙地,一杯酒敬三位年长者,且还是县委书记等主要领导,足见其身份的特殊与高贵。李丽问李书记,隔壁来的是哪里的客人啊?王辉部长说,是市委宣传部的郑部长。李丽说,是郑德章部长吗?李书记说,你们认识?李丽说,很熟的,等下我去敬他一杯。李书记面向大家说,请各位坐吧,并告诉康伟书记,在李丽面前你可不要以长辈自居。康书记连连点头说,是!是!李书记!李丽跟书记说,那我们过去,敬郑部长酒吧!说着看了一眼赵聪。赵聪摇了摇头。李书记发现李丽给赵聪使眼神,就问李丽,这位年轻人,我好像见过的。李丽说,是的,两个月前,也在这个包厢,李书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说,你看看我这脑子,你是省委宣传部的赵聪,对吧!赵聪站起来走了过来说,李书记记性真好。我敬您一杯吧,接着又敬了宣传部长、办公室主任各一杯!李书记说,一块过去吧!赵聪看着李丽,李丽说,过去认识一下吧!赵聪点了点头!便跟在办公室曹主任身后,一起前往隔壁包厢。李书记在前面带路,服务员立即推开包厢门,李书记等进入包厢,坐在第一贵宾位的郑德章部长,看到李书记身后李丽等人,立即站起来向前走了几步,伸手握住李丽的手说,是什么风把你吹过来的。李丽说,郑部长好。李书记说,郑部长不了解,这家饭店就是李丽父母开的。郑部长哦了一声,便问李丽,身边的这位年轻人是?李丽用手拍了一下赵聪的肩膀,给郑部长介绍说,这位是省委宣传部的赵聪,也是我的男朋友。郑部长说,前两天省报副刊发表的《不眠的冬夜》就是你的手笔吧,文学功底深厚,的确是一篇好文章。李书记说,赵聪当年可是我们县文科状元,北大的高材生。接着,李丽给赵聪介绍说,这位是市委宣传部的郑德章部长,赵聪伸手与郑部长握了握手说,幸会幸会!李书记一看,都认识了,就说,李总编辑,先敬我们市委的领导一杯吧。郑部长说,李书记啊,这话有些欠妥,李丽和赵聪可都是省里的领导,怎么能让她们敬我酒呢,我看要不这样吧,我们共同敬省里两位年轻的领导两杯吧!李书记想说话,被李丽抢先了一步说,今天这里只有市委领导和县委领导,我这是在家里,再说了,我顶多也只能算省报的一般负责人吧,让我尽点地主之谊总可以吧,怎么说也该我先敬市委领导才是。李书记说,李总编讲的合情合理,应该得到尊重,请把郑部长的酒杯斟满。这时,李丽和赵聪分别把郑部长、李书记等领导,送回原位坐下,李丽和赵聪逐个进行敬酒。
午宴结束后,赵聪在饭店大厅跟李丽说,我叔叔知道你回来了,想请你坐坐!李丽说,今晚不行,就定在明天中午吧,我请他,前一段时间,为了家里的事情,他帮了很多,还有姑父,表哥闫涛,水红和你等!这样吧,我打电话给赵局长!电话接通后,李丽说,先祝贺您赵鹏局长高升,明天中午,我请喝高升酒,地点就在我家饭店,不见不散!赵鹏是个实在人,听到李丽这么说,也不好推辞,就说,算我请您行吗?李丽说,您明天能来就行。赵鹏说,一言为定。接着,李丽又给分别给姑父闫峰、表哥闫涛、水红等去了电话。最后,来到吧台给小水姐说,大包厢明天中午给我留着。正说着呢,妈妈来了,便给妈妈说,我准备答谢一下公安局的赵鹏副局长,还有姑父、表哥等等!妈妈说,你安排好就行了,喝什么酒,你定!另外,晚上康书记叫吃饭,也定在我家饭店。妈妈说,这顿饭,应该我们请的,他帮了我们家大忙了!李丽说,我知道,晚上看看可有其他人,再说吧。李丽告诉赵聪,晚上不要有其他安排了,你先回家看看父母,好久都没有回来了。赵聪说,几点过来,李丽说,到时候我给你电话吧。并让赵聪把车子开去,说他家离饭店比较远。赵聪说,不用,我走走,很好的。李丽说,那随你吧。
下午四点多,康倩倩来到李丽家,程芳问她找谁,她说您是程阿姨吧,我找李丽姐姐,我叫康倩倩。程芳马上明白了,说你上去吧,李丽在中间那间卧室。倩倩说,谢谢阿姨,我上去了。
康倩倩带来一篇,她大二暑假期间写的一篇报告文学,《笔尖上的青春》,拿给李丽,请她帮润色修改。文章不长,李丽说,有电子版,倩倩说,有的,可在我的电脑文档里,没有存入qq邮箱。李丽说,没有事的,有时间再发给我吧,我习惯在电脑上修改。倩倩说,我知道了丽丽姐。李丽打开倩倩送来的报告文学,认真的阅览起来,左手翻懂文稿,右手拿着铅笔,不停的圈啊、划啊。
“那是深秋的一天下午,在北京启蒙艺术区的一家咖啡馆里,我见到了堂哥康健。他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摆着一台老式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文字。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的侧脸上,映出一圈淡淡的金边。
这是我写作的第十个年头了。康健端起咖啡跟我说的第一句话,说完便将目光投向窗外,注视着远方,好像进入了沉思状态。十年前,他还是一个在建筑工地搬砖运瓦的农村少年,每天收工后,就借着工棚昏暗的灯光看书、写日记,春夏秋冬从未间断,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记录着他对城市的困惑、对人生的思考。他慢慢地收回目光,面对着我说,曾记得
第一次投稿是在工地旁边的网吧里。康健的嘴角泛起一丝笑意,他说,后来我用攒了三个月的工资买了台二手电脑,在工友们打游戏的嘈杂声中,完成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描写农民工生活的作品,经过数次修改,最后,被改的短的不能再短了,就如同人们常说的豆腐快,终于,发表在了一家省级文学杂志最后一页上。
从此,写作成了他生命中的光和希望。白天在工地挥汗如雨,晚上在书籍中寻找慰藉。他的作品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类文学期刊上,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95年,他的首部长篇小说《一个农民工的春天》出版了,获得了当年地区新人文学奖。
他常说,写作最难的不是技巧,而是坚持,坚持反思生活。他给我看手机里的一张照片: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床上堆满了书,墙角的老式台灯下,是一张斑驳的书桌。他说,这就是我写作的地方,五年没换过。
现在的康健已经有点名气了,尽管作品不多,质量还有待提高,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天读书、写作的习惯。他的新作《城市里的边缘人》已三易其稿,即将出版。这是一部描写未来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兴职业群体的畅想性小说。他说,我想为将来那些被忽视的普通人发声,就像当年有人愿意倾听一个农民工的故事一样。
采访结束时,暮色渐沉。康健收拾好电脑,说要赶去参加一个读书会,今晚要给一群打工子弟们讲写作。他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在工棚里写日记的少年。看样子,他好像没有要留我吃饭的意思。我走出咖啡馆,天空繁星点点,微风拂面而来,顿感神清气爽。我一边走,一边在思索,当代的农民兄弟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总有一些人执着地用文字记录生活,书写人生,用感人的故事温暖人心。康健的成长足迹,不仅是一个作家的奋斗史,更是一代农村青年追求梦想的缩影。在他的笔尖下,流淌着这个时代最真实的青春”。
这是一篇以她堂哥康健成长为题,书写了一个农村打工者不懈努力的成才之路。
李丽看完第一稿,尽管文笔有些稚嫩,但主题表达还算清晰,层次布局也较为合理。合上文稿,便跟倩倩说,如果你大学毕业,真的想来我们报社工作,那放寒假时,我来想办法,先让你到我们报社实习,多写一些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和散文之类的文章。倩倩一听,欣喜若狂,立即抱住李丽说,谢谢我的好姐姐,我一切都听您的。李丽跟倩倩说,你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相关课程,还要多多读书,有时间你到省城我的家里,我给你推荐一些,对你的文学修养和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一定会有帮助的,尤其是你的文学形象思维。倩倩一个劲的点头。在人生路上,能够遇到一位良师且成益友,非常难得,她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始终照亮你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