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满人贵族大多数对新政不满,但弘历的新政目前还未触及核心利益,这些人除了给新政使绊子外,国内形势上总体平稳。
为了稳妥起见,自十一月中旬以后,弘历便没再发布新的改革措施,转而将重心放在扎实落实已有改革措施上。
弘历每日都会传召鄂尔泰,张照等人,密切关注每一项改革的推行情况,对遇到的问题及时给出指导意见。
为避免满人群体的强烈抵触,弘历可谓煞费苦心,双管齐下。
一方面,弘历采用武力镇压手段,对那些公然反抗新政、蓄意破坏社会秩序的顽固势力予以严厉打击,绝不姑息,以此彰显推行新政的坚定决心。
另一方面,弘历积极采取怀柔政策,力求从内部化解矛盾,赢得更多满人的支持。
对于朝中支持新政的满人官员,弘历毫不吝啬嘉奖。
不仅在朝堂之上公开表彰他们的远见卓识与积极作为,赐予丰厚的金银财宝,提升其在朝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激励更多官员投身新政推行。
对于积极参与军制改编的士兵,弘历大幅度提高每月俸禄,极大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
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军心,也让士兵们真切感受到新政带来的实惠,进而更愿意为新政保驾护航。
在满人家里,新政成了日常热议话题,代际间的分歧格外明显。
京城一户满人家里饭桌上。
一位鬓发斑白的老者皱着眉头,放下手中的碗筷,语气凝重地说。
“老祖宗传下来的制度,历经数代都好好的,如今这新政说改就改,这不是忘本吗?往后怕是连老祖宗的脸都没处搁!”
旁边几位老人纷纷点头附和。
其中一位老人的孙子反驳道:“阿爷,时代早就变啦!您看看如今这世道,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咱们要是还抱着老一套不放,就像被锁在了一个小圈子里,迟早要被时代狠狠甩在后面。
您知道传教士教给我们的那些新知识吗?以后我们也能像洋人一样,用知识改变命运,干出一番大事业!”
1736年元旦。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中华”年号正式发布,宣告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就此开启。
这万象更新之时,弘历在恢宏庄严的朝堂举行新年第一场朝会。
弘历端坐龙椅,声音洪亮:“新政推行以来,诸位爱卿以天下为己任,不惧艰难襄助朕,朕今日论功行赏 。”
鄂尔泰率先受赏。他负责新政多个关键领域,组建国安局,建立严密国家安全体系;组建警察局,维护社会治安;带领反贪局整治腐败;改革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
弘历赐他黄金一万两和九龙玉佩,赞他是朝廷肱骨、众臣楷模。
鄂尔泰跪地谢恩,表示愿为新政和江山社稷鞠躬尽瘁。
接着,张廷玉上殿。他主管特勤局,保障宫廷与皇室安全,筹备京师陆军大学,广纳贤才培养新式军事人才。
弘历赏他黄金一万两和御制瓷器,赞其为新政出谋划策功不可没。
张廷玉恭敬接过赏赐,称会一如既往为新政效力。
随后,鄂尔奇受赏。他负责中华社和中华日报发行,宣扬新政理念,传播先进思想;在火器研发上招揽人才推动技术革新。
弘历赐他黄金五千两和珍贵典籍表彰功绩。
此外,张照、孙嘉淦等人也得到了弘历封赏。
朝会圆满落幕,夜幕悄然笼罩紫禁城。
华灯初上,乾清宫内灯火辉煌,一场盛大的晚宴在此隆重举行。
雕梁画栋间,鄂尔泰、张廷玉、鄂尔奇、傅鼐、杨名时、张照、孙嘉淦等新政的肱骨之臣围坐一堂,欢声笑语回荡在殿宇之中。
弘历满脸笑意,眼中透着亲切,环顾众人,和声说道:“诸位爱卿为新政殚精竭虑,功不可没。
今日特以这内造玉泉酒与诸君同饮,此酒醇厚甘冽,是我宫廷佳酿 ,聊表朕对诸位的嘉许。”
说罢,弘历率先举起酒杯。
众人受宠若惊,连忙起身,恭敬地端起酒杯。
刹那间,殿内杯盏交错,清脆声响此起彼伏。
鄂尔泰满脸笑意,率先开口:“陛下圣明,新政施行,实乃百姓之福、社稷之幸,臣等定当肝脑涂地!”
张廷玉微微颔首,接话道:“鄂公所言极是,能追随陛下推行新政,是我等毕生之幸。”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或是分享新政趣事,或是感慨过往艰辛,欢声笑语不断。
晚宴间,佳肴美馔流水般呈上,众人一边品尝,一边畅谈新政后续,在这热烈氛围中,君臣关系愈发紧密,共同为新政的未来谋划着。
元月十日,清冷的晨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洒落在京城西学培训班的考场之上。
屋内,学子们正全神贯注地作答,只余笔尖摩挲试卷的沙沙声。杨名时神情凝重,迈着沉稳的步伐在教室中巡回监考,目光不时扫过每一张专注的脸庞。
这场结业考试意义非凡,因为弘历钦定此次留学西方的名额仅有一百个,十选一的比例,竞争可谓是异常激烈。
考试结束的钟声终于敲响,学子们带着复杂的神情陆续交卷。
有的学子自信满满,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有的则神色忐忑,对自己的表现忧心忡忡。
杨名时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整理好试卷,进宫向弘历复命。
在养心殿中,弘历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专注地倾听杨名时对考试情况的详细汇报。
杨名时说道:“陛下,此次考试题目涵盖西洋语言、数理化、天文历法以及西方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内容。
从学子们的答题情况来看,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学子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刻苦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
然而,仍有不少学子在一些关键知识点上存在明显的欠缺。”
弘历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这也在朕的预料之中。
毕竟西学对我大清学子而言,大多是全新的知识体系,能在短短数月内有如此表现,已属不易。
但这一百个留学名额,必须选拔出最优秀、最具潜力的学子,他们将成为我大清开眼看世界的先锋,肩负着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推动国家变革的重任。”
随后,弘历与杨名时一同仔细审阅每一份试卷,根据成绩筛选出了成绩较为优异的一百五十名学子。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
次日,这一百五十名学子被召集到一处宽敞的庭院之中。
听到弘历皇帝将要亲临现场,学子们激动万分。
他们早早地来到庭院,整齐列队,眼神中满是期待与紧张。
不多时,弘历在一众大臣的簇拥下步入庭院,阳光洒在他身上,更显威严庄重。
学子们见状,立刻齐刷刷地跪地行礼,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弘历微微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目光温和又不失威严地扫过每一位学子说道。
“诸位学子,今日站在这里的你们,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佼佼者。
但最终只有一百人能够获得留学西方的宝贵机会。
接下来,朕要亲自考察你们,不仅是对你们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更是对你们志向、勇气和决心的考验。”
弘历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西方科技对大清未来发展影响的问题。
学子们纷纷踊跃作答,各抒己见。有的学子见解独到,分析深入,赢得了弘历的频频点头,而有的学子则稍显局促,回答得不够全面。
紧接着,弘历又问道:“若你们身处西方,面对与大清截然不同的文化和观念,甚至可能遭受的歧视和偏见,你们将如何应对?”
一位来自江南的学子挺身而出,坚定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文化差异并不可怕,反而能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多元。
面对歧视,臣定会坚守大清子民的尊严,以优异的成绩和高尚的品德赢得尊重,同时努力学习西方之长,为我大清的发展贡献力量。”
弘历听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经过这一轮的考察,弘历和大臣们最终确定了一百名留学学子的名单。